白露點蒼苔

第一百零九章 大學之道

長天中劃過了一抹流星,此景明汐無緣得見,因為他現下正在祁門鎮府衙之中的大牢里。牢中翻騰著死老鼠與臭水溝的腥味,混合上天樞門弟子幾日未曾洗澡的汗臭味,此人間奇景,實在不可多得。

他們被那祁門鎮府衙關在此處懸置了五天。五天后,府衙之人大發慈悲,引著一個身著明黃色道袍的高人往牢中來探,一探,明汐心底詫異——此不就是那日天樞門里同師尊暢談的“天師”之人?

七澤道人聞言安慰了幾位小俠幾句,又對衙役嘀咕了幾句,衙役一臉不甘,憤憤不成,這才大發慈悲地掏了鑰匙,將幾位身著白衣的清雅道人放了出來。五天過去,顧昭的魂火還沒來得及妥善安置,祁門鎮一場天災也還擾得眾人手忙腳亂之際,七澤道人便帶來了一個消息。

消息言,慶王殿下得知祁門之變,特來解救小俠們于水火之中,且赦了天樞門人公器私用,令萬民深陷水火之中的大罪。然罪是赦了,該管的后續還得管,于情于理,天樞門人也還得幫著祁門鎮百姓恢復農桑,重建家園。此事明汐深以為然,方一出府衙,還沒來得及休息好便卷起袖子同師兄弟們一道往郊外農田中去。

另一消息卻是由門中帶來的。門中長老言,前首座弟子臨衍枉顧門規,私自下山,與同門弟子拔劍相向,實在有辱君子圣德。現將其人逐出門墻,與其師尊其師門恩斷義絕,再無任何關聯。明汐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不置可否,只淡淡道,早該如此。

這消息是云纓長老帶來的,她一席白衣往眾人面前一露臉,眾人皆驚。眾人也在這時才反應過來,夜歌與云纓壓根不是同一個人,而那斬殺顧昭之事,門中眾人雖多多少少都受了些牽連,云纓因其常在占星臺露臉之顧,人雖疑之,人也抬不出證據。

顧昭的尸首便被這般停在了祁門縣府衙中。

明汐往此看過一次,那次恰好見北鏡師姐來迎他的尸身,北鏡不發一言,也沒有掉一滴眼淚,明汐遠遠看著,心知師姐恐怕早已經傷心欲絕。

北訣之事還沒有定論,想來他伙同師兄對抗同門之事,明長老也該罰他往思過崖上待個十年。

此間種種,一樁一件,明汐皆不置一詞,權當本該如此。

至于另一事——那前首座弟子勾連妖魔,謀害同門性命之事,此乃眾小輩弟子私下訛傳,長老對此捕風捉影之辭明令禁止,深惡痛絕,眾人雖有此揣測,也斷不敢抬到明面上說。事情便這樣不咸不淡地過了五日,這五日中,明汐的舊傷復發過一次。

他在醫館中疼得狠了,死咬了一塊紗布方才令大夫往他的手臂上扎了幾根針。本該如此,他默念道,事情本該如此,自己無甚可鄙之處,天樞門也無甚可鄙之處,可鄙之人是那枉顧師門禁令且眼睜睜看著顧昭慘死的首座弟子,其余諸事,再自然不過,自然得無甚可說。

可即便無甚可說,他卻依然默默流了淚。

就在他流淚的檔口,北鏡也流了淚。那是一個初夏的夜晚,明汐幫隔壁方婆婆磨了一天豆腐,正往祁門鎮府衙中去的時候,途徑府衙的院子,忽見一人長劍橫空,劍光狠厲,舞得院中樹枝瑟瑟發抖。

彼時已過了黃昏,天色漸沉,霞光清透而潤澤。他見北鏡一邊舞劍一邊哭,其劍法愈發剛猛,人也愈發剛猛。至剛至柔,剛者易折,他沒有過多言語,只默默給師姐留了個饅頭,權當慰藉。

他不知道一個饅頭的慰藉能抵擋多少沒由來的紛繁頭緒。恰如他每逢長夜總會在想,來來回回地想,若那日師兄下山之時他同他一道離去,若后來他不曾同北訣一起往祁門鎮中來,若顧昭死的那一日,他沒有攔下師兄的那一劍,這世道又該是怎么一番樣子?

明汐有時覺得此無端思緒甚沒有意思,除去讓他心頭滾過一趟滾水之外,沒有甚作用。但天不遂人愿,每逢月圓,此思緒便無孔不入,如針扎一般地蔓延上了他的脊椎,他的心口,他舊傷復發的疼處。

不足為外人道,一句一句皆是道法自然,不足為外人道。

北鏡較他則更不自然一些。那日她收了明汐一個饅頭,訥訥不言,許久后——或許是待華燈初上,萬家漁火開始彰顯一個盛世安寧的時候,她才會摸出一張紙,一支筆,涂涂改改寫一些東西。

此為懷君教她的奇技。每逢煩亂,若劍術尚不能治愈心口的傷處,那便好歹寫些東西。北鏡處時迷茫,提筆忘詞,提筆既開始哭。后來她漸漸領會其中要意,深吸一口長氣,遙夜如水,繁星搖搖欲墜,她在紙上寫下了第一行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正其心,誠其意,格物致知。她筆走龍蛇,一筆書寫完,將紙放在案頭。這是她抄的第十四遍書,十四天過去,每日一遍,靜心凝神,也是贖罪。

她不知自己有何罪可贖,但懷君曾道,若心有不甘不平不愿之憤懣,便該贖罪。北鏡想了許久,自己同自己說道,心不寧,是因著師弟被囚思過崖,師尊被囚在長老之位上身不由己之顧。她斷然不敢去想自己的不甘不愿,一想,顧昭那斷了頭的身軀便會浮現在她的跟前。此身軀同臨衍的一劍驚寒陡然相重合,臨衍坦言告知其妖血之事,臨衍為保她清白,刻意丟下她逃出門中。

而后顧昭為尋臨衍而客死。那是她心口一道揭不開而補不好的疤,蜿蜒而丑陋,流著血,血中滲著對君子之道與己身的叩問。而己身從來經不起叩問。

此事過去的十多天后,懷君在劍閣之中接了云纓的一封信。云纓邀他往占星臺一敘,信中道,占星臺旁邊的蓮池之中有荷花開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最是風情曳然時。

懷君接了信,沉思許久,方才想起來,原來荷花已經開了。

他將那封信放在了枕頭下頭,也正值當晚,門中長老例行一聚,明素青揚言要將臨衍之事昭告天下,被他強行攔了下來。要事當前,此賞荷一事便也暫且被他擱置了下來,此乃后話。

長天之中劃過了一顆流星,有人言此為顧昭的魂火歸于長河,朝華卻明白,這是鬼帝白臻的手筆。

原來那日二人在日晷之中眼見昆侖雪原一層層坍塌,至木蘭花樹與濃夜如水,二人本以為這下該見了底,不料日晷之中竟還有一層。

這最后一層便是一個破廟與十六七歲的慕容凡。慕容凡拿出一個鏤著兩條魚的玉佩,掰下一半,遞給朝華,道:“此物你替我揣好,它是個寶貝,可令你我暢行四海,在六界之中來往無極。”朝華正要去接,被臨衍一掌攔了下來。

“此乃何處,你又是何人?”

十六七歲的慕容凡笑了笑,忽而指著朝華的心口問道:“你怎么不問她是何人?她心口的這個東西同我的這方山河相克,她手上的這幾十條人命多多少少又都與此有關,你怎不問問她?”

臨衍眸光一凜,冷笑道:“我上次進來的時候只當看了個幻境,現在再一細想,你這幻境當真有趣。你們一個個地試圖激怒我,簡直恨不能讓我劈了她。你到底是何怪物,又在圖謀何事?!”

朝華一驚,這才反應過來,此天子白玉圭的事,這幻境中的慕容凡又如何曉得?

破廟里的菩薩少了一個頭,幻境之中長空通透,遙夜如水,天幕之高之遠,之沉沉之蒼茫,仿佛一個巨大的鳥籠子。慕容凡盯著無星無月的天看了許久,道:“長生之術,百世之壽,你當真不動心么?”

他盯著臨衍,似笑非笑;朝華反盯著他,似笑非笑。

“自是動心的,”朝華道:“不老不死,不死不滅,壽比天齊,連老天爺都奈何不了你,此種情形,試問誰能不動心?但你可莫要忘了,世間之事,有真必有假,有黑必有白,你若當真謀得了長生法,到時恐怕哭著求老天爺收回此眷顧,都沒有人聽信你!”

慕容凡凝了一簇劍光往朝華身上砍去。他年少成名,天資極好,臨衍擋下這枚劍光的時候忽一愣,忽覺此件情形十分眼熟。

但他想不起這情形眼熟在了何處。慕容凡一擊不中,哈哈大笑,道:“這世間有兩樣東西可令吾輩折腰,其一為長生不老之術,其二為乘奔御風之法;一為生命之長,二為生命之廣,若此兩樣東西能得一樣,那便是四海山河,未有能敵者。九殿下,你說是不是?”

“……是你個頭!”朝華祭出司命,司命同滄海共振,擾得破廟之中風波乍起,風聲呼嘯不止。

滄海有龍吟之聲,藏于匣中時不可聞。慕容凡眼波一沉,忽又展顏一笑,道:“這滄海你從哪里得來的?這不是我的……!”他還沒有說完,臨衍便一劍將他劈了,省得此物再行妖言惑眾。也正在他劈開慕容凡的一刻,朝華的心口忽然流了一股血。

朝華訝然抬頭,在覺出痛感之前先覺出了詫異。她感到這一劍劈開了自己的身體,滄海之利,切割開了她的皮肉與五臟,抽離了她僅存的力氣,她還沒來得及驚呼出聲,便只覺四野空曠,夜空如洗,而自己仿佛睡著了一般,昏昏沉沉,不辨日月。

她看見沉沉天幕被劈開了一條口,恰如血流星劃破長夜一般,浮光漏了下來,點染了一地霜白色。她陷入了一個溫暖的懷抱之中,那人衣領上的皂角香味讓她舍不得閉上眼。

待臨衍手忙腳亂將朝華與陸輕舟帶出此日晷的時候,東方剛泛起魚肚白。日晷中的破廟驚風被滄海一劈,漸次坍塌,慕容凡的幻影還沒來得及掙扎便再一次地消弭無形。朝華躺在臨衍的臂彎里,輕巧乖順得仿佛一只睡著了的鳥。二人趕回明月別苑的時候,許硯之應了門,應門便又是幾聲驚呼。

“此地不宜久留,家里人允我們往并州去一趟,先避個風頭——你們這又闖了什么禍?!”

臨衍疲憊地揮了揮手,徑自將朝華扶到房中,門一關,再無一人得見。

陸輕舟技出無奈,敲了敲門,好容易迫他喝了兩口粥。二人想了千八百個方案又否了千八百個方案,最后還是許硯之一拍大腿,道,將她拉回小寒山找那高人可好?

臨衍這才恍然大悟,這也才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他幾日水米未進,臉色白得嚇人,最后還是季瑤忍無可忍,將他往廚房里一丟,強行給他塞了一碗青菜粥。也正在這青菜粥才喂下去的第二天,季瑤辭了幾人,只身往門中去。

幾人等了許久,小寒山始終未曾回以一言。期間懷君來了一次,北訣偷偷又跑來了一次,皆被臨衍以身體不適為由,擋在了門外頭。

臨衍坐在朝華的床邊,一邊思索這天地蒼茫,何處才能夠他二人容身,一頭默然看著她,給她拉了拉被子。她仿佛睡著了一般安靜,臨衍心平氣和,心如止水,忽又聽漏了自己的心跳聲。

他關上窗,關好門,看了她片刻,忽自言自語道:“別死。”死之一字,如一顆烙在心口的石子,磨得他輾轉反側,磨得他不得不成日成夜地熬著方才能心安。既是對她的心安,亦是對顧昭的心安,他將她安放在身邊,跪在她身側的地板上抄經。

已近初夏,空氣逐漸蒸出暑氣。臨衍握著筆,一字一字,椎心泣血,鄭重其事,正如他在莊別橋的案前、在天樞門中時的那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