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戎

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下)

邊戎_第二五九章人心軍心士心(下)影書

:yingsx第二五九章人心軍心士心(下)第二五九章人心軍心士心(下)←→:從張浚的大營前往陜州有兩條路:第一條是先南下至華陰,然后在折而向東,經潼關而可到達陜州;第二條則是直接渡河進入河東府境內,走一小段陸路,然后再渡一次黃河就可到達陜州州城。就直線距離來講,自然是渡河取道河東來的快些,但黃河東岸現在有漢軍寧河,陜西兵將若是渡河馬上就會引發軍事沖突。吳氏兄弟料李彥仙必從華陰走,所以吳璘朝南追來,而吳玠也取道華陰準備進入潼關。

誰知道他到了潼關宣布要接掌兵權之事,潼關上的守將李岳、趙開卻道:“已領李觀察將令,不敢交出兵權。”

吳玠大驚道:“李觀察已到潼關了?”

趙開道:“李觀察昨日已到潼關,交代下軍務后又往陜縣去了。吳大人若要過去,我們卻可放行。”

原來李彥仙在晉西南一帶根基頗深,在河東各地也是人脈甚廣,潛出張浚大營后直接向東渡河,在當地士紳豪杰的幫助下過風陵渡直入潼關,所以不但逃過了吳璘的追擊,而且比吳玠還快了半天。

吳玠沉吟片刻,說道:“如今我奉張宣撫令諭接掌陜州各處兵權防務,兩位若能聽我節制,仍任原職。望兩位以天下社稷為重,莫為李觀察之私恩而負朝廷大義。”

李岳道:“朝廷大義?暗助金人,斷送漢家在燕云的數十萬大軍,也是朝廷大義么?”

吳玠聞言變色,趙開對李岳道:“李兄,不可無禮。”又對吳玠道:“昨夜李觀察已有交待,若是張宣撫大軍前來,我等便閉門不出,若是張宣撫遣人前來,卻可放過去。吳將軍若要接掌陜州兵權,何不先去陜縣見李觀察?等李觀察交出兵權,我等自會聽將軍節制。”

吳玠大聲道:“兩位真要以私廢公么?”

李岳哼了一聲道:“吳將軍,您是陜西人,我可是山東人!張宣撫斷送了齊魯趙豫數十萬條性命,我老家的鄉親可都在望西指罵呢!當初我們在李觀察率領下孤城抗金,雖然生死朝夕不保,但個個奮勇自豪,心想便是死在這里也無愧于天地祖宗。但現在一想起山東父老指著我們的脊梁骨罵我便坐臥不安——吳將軍,我是個粗人,現在還真弄不懂你說的公私究竟是什么!”

吳玠聞言黯然,趙開也道:“總之請吳將軍去陜縣吧,等吳將軍說服了李觀察,我們自然交出兵權防務。”

吳玠自知說不動他們,帶了從人便往陜縣來,過函谷關舊址后便見陜縣處處有備戰的跡象,進了陜州州城,李彥仙早已接管全州大小事務,聽說吳玠來親自接入州衙,問道:“晉卿,張宣撫派你來,是要來取我首級么?”

吳玠卻反問道:“李觀察,難道你真要背叛朝廷,投靠漢部么?”

“投靠漢部,我原無此意。”李彥仙道:“但現在朝廷之舉措,卻委實令人失望!從今日起,我愿為華夏守土,以待真天子之出世。”

吳玠作色道:“真天子正在江南!”

李彥仙道:“江南也罷,東北也罷,將來誰能興漢滅胡,便是真天子。在此之前李彥仙當為陜州守土,漢人來任過,胡人來免談!”

吳玠道:“若種彥崧要從陜州過,借道潼關,你也放他過去?”

李彥仙道:“若張宣撫有飲馬燕山之志,要取道潼關去攻燕云,潼關的大門也會為他敞開。”

吳玠喝道:“李觀察,為人臣子的本分你都忘了么?”

李彥仙嘆道:“晉卿,我這么做,實非本愿啊!罷罷罷……”他取了利劍,劍鋒出鞘,劍柄朝外對吳玠道:“晉卿若認為李彥仙當誅,便殺了我去向張浚復命吧。”

吳玠臉色沉重,手按劍柄,眼皮不住地跳,過了好久,終于將劍一推推入劍鞘道:“朝廷畢竟是朝廷,張宣撫于我又有知遇之恩,不能不報……保重!”說完最后一句話便轉身上馬而去。

不久種彥崧領了五千兵馬渡河進入陜州境內,李彥仙并未阻擊,但種彥崧兵馬來到陜州城外時他又閉門不出,只派人來道:“愿種將軍念令祖厚德,勿擾秦川百姓。”又送來糧草若干、書信一封,那書信卻是給陜州沿途官吏父老的,通令他們放行勿作抵抗。

種彥崧問隨軍文臣鄧肅道:“此是何意?”

鄧肅道:“我揣摩李彥仙之心實不忍叛宋,卻又不甘淪為助胡滅漢之罪人,故而如此。”

若楊應麒、蕭鐵奴到此反而要多幾番疑慮,但種彥崧是個坦蕩的人,對此亦不懷疑,領了兵馬向西而來,兵不血刃便過了潼關,進入渭南地界,屯于關西鎮,因其兵馬過處秋毫不犯,臨近父老聽又聽說是種少保孫子來,有許多都牽了牛羊端了酒水前來犒軍。鄧肅命隨軍商人盡數收下,按值給錢,陜民大悅,奔相走告,沒幾日整個渭南都知道了。

華陰令閉門不出,種彥崧命人傳書入內,大意云:我本秦洛子弟,此來非為擾民,但來問張浚因何故通金襲漢,城內軍民若還有幾分血性,便當出城為我助威,若怕趙氏偽朝廷責罰亦可守城自保,只要爾等不襲我后,我軍誓不相犯。

華陰令仍然閉門,但城內守軍聽到消息,連夜將他綁了,第二日出城押到種彥崧軍中。種彥崧對那華陰令道:“人各有志,你雖不識時務,亦無死罪。”便命人將他逐出境去。

華陰守軍便請種彥崧入城,種彥崧卻堅持不進城,只派了商人入城買賣物資。鄧肅領了幾個文官進城召集父老,推出一個在當地德望高重的士紳來暫領華陰令之職。渭南百姓聞訊無不心悅誠服,不少豪杰不遠數十里前來投靠,華陰當地的駐軍也自請編入種彥崧麾下。種彥崧去蕪存菁,選了兩千人,打入原來的行伍當中,略加整頓后便朝張浚所在的馮翊緩緩逼來。

李彥仙本來還心懷不安,怕種彥崧入關后會掀起一場血雨腥風,待聽說了種、鄧二人在渭南的作為后大為嘆服,對通判趙叔憑道:“其軍容軍德如此,怪不得山東兩河的軍民都愿歸漢!”

趙叔憑本是趙氏宗室,這時卻勸李彥仙道:“觀察雖不忍背宋,但今日我等已負背宋之名,建康朝廷也斷難再容我等。今日漢軍既然有德,何不明白歸附?若首鼠兩端,恐非英斷。”

李彥仙以問屬官,職官劉效、馮經,縣令張玘,將佐盧亨、邵云等都以趙叔憑所言為是。李彥仙這才下定決心,遣使告知曹廣弼愿為他屏障晉西南,這時金軍已經開始進攻太原,曹廣弼在圍城中得到這個消息為之振奮,馬上傳令,將河東府到解州的軍政大權都交給李彥仙處理,又許他在潼關、洛陽之間便宜行事。

李彥仙見曹廣弼如此信任,便將最后一絲疑慮也掃去了,一邊組織兵力窺視洛陽,一邊籌集糧草供給種彥崧。汾河河谷諸州縣聽說李彥仙加盟人心大定,便是一些墻頭草也再不敢異動,晉、汾一帶遂成為太原府、太行山兩道抗金戰線的穩定后方。

票票!別忘了投票啊!

阿菩自制水印:本書/html/bookAbout.htmbid10844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