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好

316 她才配與他并肩

天才一住努努書坊kanunu9)

“錄兒來了。”那男人轉過身來,是一張年過四十仍存清俊之氣,而無松垮老態的臉龐。

李錄肖父,尤其是二人的眉眼,頗有神似之處。

此人便是李錄的父親,榮王李隱。

榮王在銀杏樹下的石桌旁坐下,抬手拎起茶壺,自行往茶盞里注茶,茶音潺潺,茶霧裊裊,倒茶之人的動作如行云流水,賞心悅目。

李錄會意上前,施禮后與父親對坐。

榮王不急不緩地斟了兩盞茶之后,將茶壺放下,含笑把其中一盞推向李錄。

“多謝父王。”李錄將茶盞托起。

父子之間,本該由子為父倒茶,但父親從來不在意這些瑣碎細節。

他在京師多年,去年才得以回到益州,回到父母身邊,但雖分隔許久,父親卻好似并無太多變化。

幼時,他時常覺得他的父王不像宗室王爺,而像是一名灑脫自在,不在意繁文縟節,不問世俗的俠客。

連他都這般認為了,其他人自然更是如此。

李錄飲了兩口茶,開口道:“父親,洛陽與滎陽士族皆已流散而去,崔璟遭崔氏除族,如今……”

“這些我已知曉,便不必細說了。”榮王溫聲打斷兒子的話,道:“不如說一說那個寧遠將軍吧。”

常家這位女郎的名字,他之前便不陌生。

但論起不得不開始正視此人,則是因為那一樁接著一樁使其名聲大噪的事跡。而那些事跡的出現,多半以打亂他的計劃為前提。

這樣突然橫空出世的一個人,這樣一個年僅十七歲的女郎……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會讓人生出探究的興趣。

李錄應了聲“是”。

那些廣為人知的事跡已不必多言,于是他從去年于京師與常歲寧初遇時說起。

大云寺中,少女搏神象。

大云寺后山河邊,二人第一次交談。

國子監擊鞠,登泰樓作畫。芙蓉園馬場中,降馭先太子殿下留下的戰馬……

他于芙蓉花宴之上求娶,對方相拒……

再到,常歲安蒙冤入獄,對方拒絕了他合作救人的提議……反而于文廟祭孔大典之上,設法逼迫帝王妥協退讓。

再到最后……

她佯裝考慮答應他的提親,于船上突然挾持他墜入水中,最終帶走了樊偶,以淮南王之死的真相作為威脅,讓他彼時不得對常闊下手。

“照此說來,這個小姑娘,似乎總能于死局之中,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破開生機……”榮王放下手中的半盞茶,眼中有些思索之色:“且能降馭‘阿效’的戰馬,的確很不簡單。”

“從其作風性情來看,她當初揚言于七十三日內殺徐正業,并非大話,也并非在賭,而是……她篤信自己可以做到。”榮王眉心微動:“可是……”

他說話間,一枚青色的銀杏葉自上方飄下,尚未來得及落到茶盞中,即被他抬袖輕揮去。

他自幼習武,覺察力與反應之快,皆非常人可比。

那枚銀杏葉飛落在李錄腳下。

榮王的思緒未被打斷,接著說道:“可是她在去年之前,從未上過戰場……何來如此底氣,竟篤信一定能殺得了徐正業?”

如坊間傳言那般,天生將才嗎?

他也見過這樣的奇才,這樣在旁人看來甚是狂妄的底氣——他的侄女李尚。

可是,阿尚且是憑借十余年的勤奮與堅韌,一點點累積而來,絕非一蹴而就。

一往無前的底氣,只能是過往戰無不勝的經驗累積出來的。

所以,這個常家女郎,非但不簡單,且還頗為蹊蹺。

總而言之:“如此奇人,這世間百年罕見其一……”

榮王有些遺憾地道:“她本該嫁入我們榮王府,與天下大勢同行,只可惜……”

“父王。”察覺到父親的殺意,李錄立時道:“此前是兒子行事欠妥,逼迫太甚,才激起了常娘子的不滿,以致未能順利說服常家……”

“常娘子只是不滿于兒子的行事作風,不喜被人脅迫,而絕非有意與榮王府為敵。”他道:“所以,請父王再給常家一次機會。”

榮王往茶盞中又注入新茶,似在思量。

李錄接著說道:“這些年來,可用之藩將,幾乎被明后屠盡……正因如此,父王此前才多番交待兒子拉攏常闊。而今看來,常家非但常闊一人可用,更有常娘子在,常闊之子常歲安也有成才之相……故兒子認為,常家是值得父王再多一些耐心的。”

榮王不置可否,慢慢飲茶。

“再有,去年常歲安險被冤殺之事,已成為常家與明后之間不可能消解的隔閡。君疑臣棄臣,臣心已寒,常家不可能沒有二心,也必然在觀望后路……”

“日后,待大勢再明朗一些,父王若能再給予些許示好,必能使常家歸心。”

李錄之所以這般篤定,是因為他斷定來日大勢之下,常家注定沒有更好的選擇。

不歸順他們李氏正統,難道要造反自立為王嗎?

當下時局,仍是他們李氏江山,毫無根基的外姓想要造反,師出無名,不過癡人說夢,自取滅亡而已。

徐正業事敗,至多是棋盤上的一顆棋子被打亂,而并不足以影響全局。

這江山注定是他們榮王府的,而她……也注定是他的。

他此一生,內心渴望摘取的,皆是最高處之物。那些是這普天之下最好用,最能賦予人無上榮光的東西。

她走得越高,越是顯露出不同于尋常女子的出色,他便越是想要得到……此般心意,在那封婚書被她射還之際即已扎根,而今一日更勝過一日。

她總能給這世間、給他新的意外,每一次當他再次對她刮目相看時,總會發現,昨日竟還是太過輕看她了。

而這樣的女子,正該與他并肩,才配與他并肩。

所以,此時他絕不會讓父王殺她的。

榮王含笑道:“你待這常家女郎,似乎格外上心。”

“是,那是因為她值得。”李錄并不否認:“兒子相信,若有朝一日您見到她,也會是一樣的想法。”

“也好。”榮王笑了笑:“那便再試一試她有幾分本領,又有幾分膽量。”

若她有膽量敢成為第二個徐正業,那么,徐正業未完之事,恰可交由她來做。

現如今這天下江山為席,需要有更多野心之輩前來赴宴,將這世道攪得更亂一些——只有真正的亂世,才需要救世者的出現。

他用了十余年的時間,已做好了成為這個救世者的準備。

聽得父親松口,李錄也露出笑意:“兒子相信,無論如何,她都絕不會讓父王失望。”

而后,他才提起另一個名字:“父王,如今那崔璟……”

太原之事未成,此番刺殺也失敗了。

“兩番失手,短時日內已不適宜再有動作……此人非同尋常,絕不可大意待之。”榮王思忖著道:“只是如今他被崔氏除族,接下來不妨先靜觀明后的態度。”

“是。”李錄道:“只是兒子擔心,崔璟或已疑心到父王身上,如他將此事告知崔氏,崔家得知父王先前欲殺崔璟,會不會……”

崔璟雖然被除族,卻難保暗中與崔氏當真再無絲毫往來。

“崔家知道又何妨。”榮王笑了一聲:“我此前欲殺崔璟,并非是沖著崔家去的。且這世間本沒有永遠的敵人,崔家若會因為此等小事而拒絕榮王府,那這世上便不會有百年煊赫的清河崔氏了。”

這些世家大族的話語權并非掌握在一人手中,于整個家族而言,唯有真正的利益才是擺在第一位的。

“那明后那邊……”李錄斟酌著道:“樊偶仍在常娘子手中,她向來敏覺,軍中眼線或已暴露,她若審出了什么,將榮王府所為告知明后……”

“她若是個真正的聰明人,便該知曉,她告知或不告知明后,此中并無區別。”榮王神閑氣定地道:“殺李通也好,助徐正業也罷,皆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并無任何消息價值可言——”

難道這常歲寧不將這些告知明后,明后便當真一無所知嗎?

明后待榮王府的疑心,何時卸下過半分?

“難不成這位圣人要拿這些人人皆可隨口杜撰的罪名,來治罪我榮王府么?”榮王含笑道:“沒有任何可服眾的真憑實據,貿然發難問罪,只會讓世人認為她欲滅殺我李家皇室中人……當然,若果真能殺,倒也無不可,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她單單憑借一道旨令,是殺不了我的。”

須知政令不通,便是一位帝王的話語失去威信的開始……這一切,在看不到的地方,已經在蔓延了。

如此亂局下,難道他還會乖乖入京領罪,不顧那些欲扶正李氏皇權的聲音,而堅持接下這降罪的旨意,甘愿被她殺掉嗎?

若此時這位圣人急于要與榮王府撕破這最后一層臉面,那么,這搖搖欲墜的局面只會加速崩塌——如今該感到害怕的不是榮王府。

“今日時局不可同日而言,你也已平安回到父王身邊,此處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處處被動,只能受人挾制的榮王府。”榮王看著面前的兒子,眼底幾分愧疚:“說來,這些年在京師求存不易,實在委屈我兒了。”

李錄斂眸:“兒子是榮王府世子,為父王分憂,不過是分內之事。”

榮王欣慰地點頭:“來日大業若成,必有我兒一半功勞。”

父子二人對坐吃茶,又談心許久。

直到一名身穿束袖勁裝的藍袍青年走來,恭敬地上前行禮:“王爺,世子。”

榮王看過去:“義琮回來了。”

“時辰不早了,兒子便不打攪父王料理公務了。”李錄適時起身告退。

榮王點頭:“你身子不好,記得按時服藥,早些歇息,不必太過操勞。”

李錄應下,行禮退下時,經過那名喚義琮的青年身側之際,微停留半步。

義琮向他拱手行禮:“世子慢走。”

李錄與他點頭,帶著守在不遠處的小廝離去。

走出了七八步后,李錄下意識地駐足,回頭看去。

榮王已離開那張石桌,帶著那青年往書房的方向而去。

那青年實則尚是十七八歲的少年年紀,只是性情持重,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沉穩。

據聞,此人是五年前來到父王身邊的,很得父王喜愛,時常跟隨父王左右,如今甚至在幫父王料理軍中事務。

見那人跟著榮王進了書房,李錄轉回頭,見身側小廝也剛收回視線,淡聲問:“怎么,你也聽過那個傳言嗎?”

小廝聞言臉色一變,有些慌亂地垂下頭去:“小人不敢,小人不知……”

李錄笑了一下,未語,抬腳往前走去。

小廝平復著心緒,出于補救,恭謹地道:“起風了,世子受不得涼風,小人陪世子回居院吧。”

李錄又笑了一下,點頭:“好。”

他慢慢走著,若有所思地抬起披風下的雙手慢慢翻轉,細觀,這雙手瘦弱,蒼白,病態,看起來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威脅。

從前在京師時,這是很好的掩護。

而今他回到益州,不再需要這份掩護,這幅病弱的軀殼便成為了拖累。

父親的那些幕僚屬官每每看向他時,眼底似乎總藏著無聲的惋惜與不確定。

他自認為不會輕易死去,但在旁人眼中,他似乎注定命不久矣,那些人在他的身上看不到足夠長久的延續,因此不肯輕易交付期望與忠心。

現在,他需要有一些能夠被看到的延續。

李錄回到居院時,天色已近暗下,居院中,侍女正在各處掌燈。

聽到外面的行禮聲,馬婉的陪嫁婢女蘭鶯,快步來到內間,低聲提醒:“……女郎,世子回來了!”

雖已嫁入榮王府半載,蘭鶯私下總還是習慣稱馬婉為女郎。

正在看信的馬婉聞言臉色一變,情急之下匆匆將信紙卷起,塞到窗下小幾上擺放著的那只青玉瓶中。

很快,她即聽到有腳步聲邁進來。

馬婉整理了儀容,福身向走進來的青年行禮:“世子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