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國風后我成為考古博主爆紅了

第16章 一葷一素一點心,一道歷史一刻痕

第16章一葷一素一點心,一道歷史一刻痕第16章一葷一素一點心,一道歷史一刻痕←→:

何浣溪語氣不疾不徐,仿佛一道清風拂過,清脆悅耳的聲音落入人們的心里。

“一葷一素一點心,小小的菜品凝聚著中華民族上千年來的智慧,來歷悠久,背后更是有鮮為人知的典故。別看菜品普通尋常,但它們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

“一道菜品,就是一道傳承,一個歷史。它們之所以能夠走進千家萬戶,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足美好的時代,現在請隨我一起走進它們的歷史。”

何浣溪淺淺地喝了一口茶。

放下茶杯時,杯底與飯桌碰撞,發出清脆的“噠”聲,頗有種拍案驚奇之感。

可不驚奇嗎?

就連網友都沒想到,這尋常的一葷一素一點心,在何浣溪的嘴里,居然還有這么一個“大身世”!

“提起這道紅燒茄子,就不得不說一下茄子的由來。據說,原產印.度的茄子,狀如雞蛋,由東漢時期傳入到我國。在公元533年至544年間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介紹怎么種植茄子的方法。這說明在南北朝之前,茄子就已經從印.度引進過來,并開始種植了。”

“茄子有很多別名,落蘇、紫菜、昆侖瓜都是它,其中我要跟大家講的是昆侖瓜,就連隋煬帝楊廣,也把這紫色茄子稱為‘昆侖紫瓜’……”

“紅燒茄子,是一道地方名菜,此菜是素菜中的精細者,屬于浙菜系或東北菜,作為一道家常菜,它營養價值豐富,味道咸鮮。最重要的一點是,容易上手。”

何浣溪莞爾一笑,“想要擺脫‘廚房殺手’這個稱號的新人們,可以嘗試一下做紅燒茄子,應該會有驚喜。不管味道怎么樣,起碼煮熟了就能吃,怎么折騰都不會中毒。”

哈哈哈,感覺是為我準備的!

今天我在學校里吃的就是這道紅燒茄子!

茄子真的很好,肉質飽滿,會做的廚師能把跟茄子有關的齋菜,做地跟吃肉一樣,我最喜歡吃蒜蓉烤茄子!

茄子有一道菜色叫做的茄子煲啊,不知道你們吃過沒有,我經常吃。這道菜也叫做肉末茄子煲,但我媽不喜歡放肉末,喜歡放咸魚,也是一道好吃的風味!

一道看似尋常又不尋常的紅燒茄子,被何浣溪介紹的高大上了起來,也引起了網友們天南地北的“攀比”。

彈幕里,網友各抒己見,將自己認為用茄子做出來的美味佳肴給說出來。

這些菜品在他們心目中都是排名第一的。

緊隨其后,何浣溪又介紹起了“東坡肉”。

“東坡肉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發明的一道美食,而蘇軾號稱東坡居士,所以當地老百姓親切地將這道菜稱為東坡肉。”

“相信這道菜由來的歷史典故,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元佑五年,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值梅雨時節,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是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杭州的老百姓為了感謝蘇軾,過年的時候,紛紛抬豬擔酒來給蘇軾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狀,燒得紅酥軟爛,拿去分給老百姓吃。大家吃后無不稱奇,于是人們親切地將這道菜稱為東坡肉。”

何浣溪話語一轉:“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典故,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典故,但你們可知,蘇軾制作的東坡肉,其實早有來歷。在最先開始,這道菜不叫做東坡肉,而叫作‘回贈肉’。”

沒有聽過啊!

為什么會叫回贈肉,難道是因為這道菜被蘇軾送回去給老百姓吃,所以叫做回贈肉嗎?

雖然沒有聽過回贈肉的故事,但我覺得蘇軾肯定很早就知道怎么煮東坡肉了,總不可能村民將豬送過來之后,他忽然靈光一閃,想出來的吧?

何浣溪抽空看了眼手機,主要是看彈幕。

她道:“已經有人猜出回贈肉的意思了,沒錯,回贈肉就是蘇軾回贈給老百姓從而得名。相傳在熙寧十年,蘇軾赴任徐州知州,當地大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率領禁軍營親自抗洪,跟全城老百姓一同筑堤保城!”

“這一抗洪,就奮戰了七十多個晝夜,終于保住了徐州城,百姓們無不歡呼,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百姓共存亡的好知州,于是贈送豬肉。”

“蘇軾指點家人把豬肉燒制成了紅燒肉,回贈給參加抗洪的老百姓,引為一樁美談,于是稱這道菜為回贈肉。”

何浣溪輕酌了口茶水,慢慢道:“后來在元豐三年時,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自己開荒種地,把此地稱為‘東坡居士’,又親自動手將烹飪紅燒肉的經驗寫進了《食豬肉詩》中,但在當時并沒有多少名氣。”

她風趣幽默地攤手,“接下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后來蘇軾重新返回杭州任知州,帶領老百姓抗洪,這一次,‘東坡肉’舉世聞名。”

我是徐州人,主播說的是真的,城里還有專門的蘇軾故居呢!我們這兒都不叫“東坡肉”,叫“回贈肉”,這是我們徐州的“東坡四珍”之一!

蘇軾跟洪水真有緣分,兩次都抗洪,兩次都得老百姓贈肉。

小籠包又有什么歷史典故,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了!

何浣溪做吃播,跟其他主播真刀真槍擼起袖子吃不一樣。

其他主播走的路子,那叫“現身說法”。

何浣溪走的路子,那叫“隔山打牛”!

看似是在做吃播,其實是在講故事。

另一方面,她在講故事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展示菜品。

不得不說,節目組為了這次直播,可謂是煞費苦心、別出心裁了。

飯堂很普通,但細節處處不普通。

做吃播,最重要的是打光與鏡頭。

節目組大手筆地直接運用攝像頭3d環繞技術,打光也特意讓每個飯桌頭頂都有一豎燈光,可以讓主播用遙控器調節角度,確保光能打在飯菜上。

何浣溪的直播間里。

色彩靚麗飽滿的美食,仿佛還咕嚕咕嚕地冒著熱氣。

溫柔的主播用輕柔的嗓音,將菜品背后的故事緩緩訴說。

不知道其他網友是什么感覺,反正待在這里的網友,都感覺自己餓了!

越看,越聽,越餓!

食欲大增啊,明明主播沒有動口,但我就是被帶起了食欲!

現在就下單一份紅燒茄子和東坡肉!

何浣溪的直播間,原本從排名第五掉到了排名第十。

但隨著她的講解,人氣又緩緩來到了第五位,已經跟第四位非常接近了。

看其他主播的吃播,很俗,接地氣。

但看何浣溪的吃播,給人感覺很高雅,很美好。

一道平平無奇的菜品,原來也有如此高光的時刻。

正如何浣溪開頭所說的那樣——

一道菜,便是一道傳承。

何浣溪淺酌了幾口茶,潤了潤嗓子,悠悠講解著“小籠包”的歷史典故。

“小籠包,別稱小籠饅頭,是我國著名的漢族傳統面點小吃,最早出現于清代同治年間的江蘇省常州府一帶。它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產品具有皮薄透明、鹵汁豐富、蟹香撲鼻、肥而不膩等特點……”

說完了它的歷史由來,也追溯完了小籠包的前世今生。

何浣溪的重點,放在了現代的趣聞里。

她眼里浮起一抹流光,恍如一汪動人春水,“提起小籠包的海外出口,不得不提的就是西班牙。”

“剛開始,我國有移民在西班牙經營華國餐館時,小籠包在西班牙菜單上的名字叫做‘中心加肉的華國面包’,美味可口,很受歡迎。”

“后來,隨著大量移民進入西班牙,華國餐館越開越多,小籠包便成了每家華國餐館必備的主力食品之一。那時候,小籠包被寫成了‘小龍’,西班牙菜單上的注釋更絕,叫做‘加華國龍肉的小面包’。”

“再后來,餐館大膽進行改革,直接變成了:華國的龍面包。”

“漸漸地,小籠包不再是小籠包,而是變成了小龍包,馳名國外,聞名四海,無疑成為了小吃中的出名食品。”

小籠包在國外居然這么受歡迎,完全想象不到啊!

厲害了,平平無奇的小籠包居然是加了龍肉的面包!

哈哈哈,翻譯鬧出來的笑話,竟然成為了經典。

主播會說話就多說點,想要在聽多一點,感覺好自豪!

小籠包真的隨處可見,只是我沒想到它居然這么火……

不知不覺間,何浣溪的直播間熱度擠入了前三,排在第三名!

許多主播一直有在觀察榜單,發現榜單的變化后,忍不住朝著何浣溪的方向看去。

她們無比納悶:也不見何浣溪賣力地吃啊,為什么那么多人去她的直播間?

有的主播距離何浣溪比較近,本來做吃播好好的,到了后頭都沒吃了,豎起個耳朵來,悄悄地聽故事。

主播明小桃就坐在何浣溪隔壁,小聲贊嘆道:“原來小籠包有這樣的典故啊,我從小就喜歡吃小籠包,我是吃龍肉長大的!”

主播暴露了,做好你的吃播,別偷聽!

就是就是!

明小桃眼睛一轉,小聲地說:“噓,你們別出聲,免得被節目組認為我在劃水,我明明吃得很認真,只是何主播說話的聲音太好聽了,把我心神都給吸引住了!”

靠著蹭何浣溪的熱度,明小桃的直播間也漸漸開始熱鬧起來了。

網友們互相跳來跳去,口口相傳。

不一會兒,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個主播成了何浣溪的迷妹。

自己的吃播都顧不上,只想要聽何浣溪講故事。

網友們好奇之余,紛紛前來打卡。

這一波,讓明小桃的直播間熱度也上升了幾名,處于中上層。

羅晶晶所在的直播間里。

她看見何浣溪的熱度已經上升到第二名了,有可能威脅到她第一名的位置。

她眼眸微垂,看著滿屏的彈幕,剛好有個彈幕劃過——

你們看了何浣溪的直播間嗎,她講故事好好聽!

羅晶晶眨著大眼睛,裝作好奇地問:“何浣溪主播嗎,她不怎么跟其他人溝通,原來這么會說故事嗎?”

這一句看似無心的話,卻被許多網友記了下來。

/132/132203/30880132.html←→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