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萬雷陣!
漆黑的夜空之中,突然間出現無數道紫色的電蛇。這些巨大的閃電,每一道的直徑都足足有一米多,長度更是有將近百米!
“萬雷陣”當然不是真的召喚出一萬道閃電,所謂“萬雷陣”的稱呼,只是一個夸張的形容而已,但盡管如此,目測這次由“萬雷陣”引發出的奇異閃電,也有足足數千道!
這些閃電,突兀地出現在小行星上空稍后些的位置,準確無比地將那幾個金屬狀的圓臺籠罩了進去!
下一刻,那些之前還在閃爍著隱隱光芒的金屬圓臺,就徹底黑了下去,而電磁攻擊,也沒有再繼續!
“危機解除了嗎?”徐偉和一眾“紅星一號”的駕駛員,看著眼前這難得一見的奇景,心里卻有些忐忑。
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直到五分鐘過后,電磁攻擊也沒有再次出現。
“好像,我們已經消滅它了?”徐偉看著面前屏幕上的場景,喃喃自語道。剛才那一幕,的確是讓嚇出了一身冷汗!
看著屏幕上的任務倒計時,距離這顆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只剩下不到三分鐘的時間了,徐偉當機立斷,也不管這顆小行星上的不明攻擊物體被消滅沒有,立刻向負責武器發射平臺的謝小明下達了命令!
“馬上發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執行摘星任務!”徐偉命令道!
“是,發射準備工作已完成,三十秒后進入發射……十、九、八、七……三、二、一,發射!”
從空中望去,“紅星一號”的機腹前端的位置,突然打開,從里面伸出一個發射架,上面是一枚已經準備好的“長征4”型運載火箭,這是一款非常成熟的運載火箭,在國際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許多國家的衛星,都曾經通過這個平臺進行過發射!
而在太空之中,由于距離較近,火箭也不需要太多的燃料所以這臺“長征4”型火箭,也是經過改裝之后的簡化版。它的功能,主要是負責近途將數百臺“紅星一號”發動機運送到那顆小行星上面去!
就算是簡化版的“長征4”,也足足有二十多米長,數米寬的直徑。但是,這樣一枚運載火箭,從“紅星一號”的機腹內發射出去,卻像是從航空母艦上發射出一枚魚雷差不多。此刻,通過“北斗”衛星系統的“眼睛”,全球數十億人,再次見證了這艘名為“紅星一號”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巨大,以至于許多人都自動忽略了這貨是一個轟炸機的事實,在心里已經把這東西當成了真正的宇宙飛船!
“長征4”號運載火箭,迅速向著那顆小行星飛去,由于“紅星一號”本來就同這顆小行星的距離比較近,所以只過了不到一分鐘,“長征4”號運載火箭,就已經飛到了這顆不速之客的表面。
隨后,它成功地進行了分離,隨即艙門打開,數百個“紅星一號”發動機,瞬間脫離運載艙,向著小行星飛去!
在這一刻,全世界無數人都瞪大了眼睛,特別是那些科學家們,更是驚訝地看著眼前這一幕。
在他們看來,這顆衛星剛才所發射出去的所謂“發動機”,不過是一些看上去像手提箱大小的石頭而已,而剛才華夏電視臺里的主持人,卻稱其為“發動機”。這怎么可能是發動機?再說,就算真的是發動機,這么小的體積,如何推得動一顆質量為月球六分之一的小行星?
數百個“紅星一號”發動機剛剛脫離火箭,便亮起了淡淡的白色光芒,隨即像是有人操縱一般,向著這顆小行星徑直飛去。還在半空中的時候,這些發動機,就已經自動分開,按著某種特殊的編隊,向著小行星的表面撲去!
“這……這真的是類似發動機的東西!太奇怪了,它是怎么動起來的?那么小,它采取的是什么動力原理?難道是小型核聚變?華夏居然已經掌握了這么先進的技術了嗎?”看到那數百個被稱為“發動機”的東西,向著小行星表面飛去,在這一刻,全球無數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愛好者們,好奇心都達到了極點!
地面上,楚揚通過神識別,探查著這一切,他的心里,不由得有些心疼。
這些“紅星一號”發動機,都是自己這段時間以來,辛苦努力的成果。為了完成這數百臺“紅星一號”發動機,他整整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而現在,這些發動機,都要因為這顆小行星的出現,不得不成為“一次性”的使用物品。在將小行星推離原軌道之后,這些發動機也會動力消耗干凈,伴隨著這顆小行星一起,飛向茫茫宇宙的未知之地!
想到這里,楚揚不由得有些暗恨這個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外星文明。如果不是這家伙對地球心懷不軌,自己造出來的這些發動機,也不會浪費掉。盡管這是同國家合作的項目,這些發動機,國家也付了錢的,但楚揚依然感到心疼!收國家那點錢,只不過是一些辛苦費罷了。這種發動機,是目前為止在楚揚的能力范圍之內,能夠造出來的最強大的“發動機”,或者說,稱其為發動機并不合適,這玩藝兒根本就是一件人造法寶!雖然比不上那些真正用天材地寶煉成的真正修真法寶,但它的威力也不是普通的地球科技造物所能比的!原本,這些發動機如果得到妥善利用,最起碼華夏能夠生產出近百架“紅星一號”,有了這東西,華夏的國運也將增加到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這也是楚揚所希望看到的局面。但是現在,全都被這個意外攪和了!
“這個不識趣的外星文明,別讓我逮到你,否則非要好好給你一個教訓不可!”楚揚恨恨地想道。
此時此刻,遠在數十億公里之外,一艘體長接近五公里的龐大宇宙飛船上,一個身高只有一米四左右,卻長著一顆像是章魚一樣大腦袋的外星生物,突然間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同時揉了揉鼻子嘀咕道,“奇怪,難道是有人在罵我?”
他隨即操縱著儀器,望向了宇宙中的一個方向。
“按照預定估算,再過不到一個光時,那顆有可能存在碳基生物的星球毀滅的畫面,就該傳過來了吧。”這個外星生物自言自語道。
他不知道的是,那顆由他操縱,隨意向那個藍色星球發射過去的小行星,此刻卻并沒有按著計劃進入那顆藍色星球的大氣層。他的估算,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那顆星球上的碳基文明,雖然只有普通的一級文明,但是在那里,卻有著楚揚這個變數!
足足四百個“紅星一號”超級發動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了這顆小行星的一側,它們彼此之間距離都很遠,最近的也在數百公里。而它們那只有手提箱大小的體積,落到了這顆足有月球六分之一質量的小行星上,更像是一把沙子丟進了沙漠里,再也看不到任何蹤跡!
地球上的數十億人類,默默注視著這一幕,期待著下一刻奇跡的發生!
屏幕里的景像,沒有讓他們失望。數秒過后,那顆小行星上突然爆發出了數百個光點,以這些光點為中心,一層層半透明的白色光暈,漸漸地延伸開來,這些光暈彼此交織,漸漸的織成一張純白色的“大網”,差不多占據了這顆小行星接近四分之一的面積!
下一刻,那些“網”中間的白色光點,突然間光芒大盛,像是一個個突然爆發出全部光和熱的小太陽一樣!
與此同時,這顆小行星的表面,突然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透過“紅星一號”上搭載的太空望遠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顆小行星的表面,突然發生了劇烈的地震!雖然沒有辦法測定地震的震級,但從地表的劇烈變化也能看得出來,這絕對是超過了十二級的強烈地震!
無聲的畫面,帶給人極度震撼的感覺。畫面中,小行星上的某一點,突然間隆起了一座高達萬米的山峰!與此同時,在離這里不遠的地方,大地突然開裂,數百公里的大地被生生的撕裂出一道深不見底的口子,而在幾秒過后,大量火勢的巖漿,從小行星的內部涌了出來!
這是一幅末日般的景像,畫面里,這顆小行星,就像是被一雙看不見的大手,狠狠擠壓著一般,到處是破裂翻滾的碎石巖漿!
“我的天!這些……這些真的是發動機!好可怕的功率!這……這是真正的行星級發動機!”nasa的控制中心里,一個負責研發火箭發動機的專家,失聲驚呼道!
眼前這一幕,只要稍稍懂一些科學原理的人都清楚,小行星上之所以會出現末日一樣的景像,完全是因為突然間受到了巨大的推力所致。
千萬不要以為,將一顆正在高速運行中的物體,推離原來的軌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舉個例子,如果把這顆小行星,比做一個蘋果,那么,當它放在一張桌子上的時候,正常人用一根手指,可以很輕易地將這個蘋果推開。但是,如果這個蘋果正處在高速運動中,假設它的速度比子彈還快,那么這個時候,再想要推開這個蘋果,就會變得相當困難!
此刻,這顆小行星,就是這樣的情況。由于其正處在高速運動之中,且已經進入到了地球的引力范圍,所以想要改變它的軌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足足三百臺“紅星一號”超級發動機,以全功率運轉,瘋狂地輸出著所攜帶的能量!它們產生的巨大推力,通過以自身為核心延伸開去的防護罩,均勻地作用在這顆小行星的表面,相當于三百只巨手,齊齊推動這顆小行星運動!
“紅星一號”發動機上,帶有編寫好的運行程序,在它們降落到小行星上的時候,就會自動運行,不需要人為操縱。此刻,這三百臺“紅星一號”發動機所要做的,并不是為這顆小行星減速。因為它已經進入到了地球的引力范圍,如果想要讓它停止前進,所要消耗的動力將會是一個無比夸張的數字,就算是以“紅星一號”的超強能力,也有所不及!
此刻,這三百臺“紅星一號”發動機,其實是在為這顆小行星加速,只不過加速的過程中,稍稍改變一下它的角度,讓它可以同地球“擦身而過”。盡管這依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卻是能夠做到的!
“紅星一號”發動機是修真文明同科技文明共同結合的產物,比起傳統發動機來,“紅星一號”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幾乎沒有功率上限。傳統發動機一般會用多少“牛”或是多少“噸”來表示發動機推力的大小,但是對于“紅星一號”來說,這個概念不存在。因為其本質上是一件“人造法寶”,而對于修真法寶來說,只是將能量轉化成純粹的推力,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情,基本上,如果需要,這些能量可以瞬間釋放出去,以達到最大的推力輸出!
此刻,依附在這顆小行星上的三百臺“紅星一號”發動機,就是這樣的情況。除去展開防護罩所消耗的能量之外,這些發動機剩余的能量幾乎在瞬間爆發!也正因為如此,這三百臺“紅星一號”發動機,才能產生這樣驚人的推力!
如果不是因為有著這些防護罩,讓這些推力可以均勻的作用在行星表面,以此刻這些“紅星一號”發動機爆發出來的強大推力,它們將直接鉆入行星表面,甚至將這顆小行星鉆出一個大洞!
在強大的推力作用下,這顆依然保持高速運動的小行星,稍稍偏離了自己的運行軌道大約3度。而此刻,整整三百臺“紅星一號”發動機,也因為這瞬間的高強度爆發,消耗完了所有的能量,徹底粉碎!(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