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前女友婚禮,現場逮捕新郎官

第1530章 第一次案情分析

參加前女友婚禮,現場逮捕新郎官_第1530章第一次案情分析影書

:yingsx第1530章第一次案情分析第1530章第一次案情分析←→:

陸川巡視一下。

“張凱,你這邊先說說尸體解剖的情況。”

張凱點點頭拿著厚厚的尸檢報告,向眾人介紹尸檢情況。“各位,經過昨晚的解剖和檢驗,我對三具尸體有了全面的了解。”他將報告中的關鍵內容展示在大屏幕上。

“先看鄭海濤,致命傷集中在胸部,銳器直接破壞心臟和肺部,導致急性大失血死亡。從傷口深度和力度判斷,兇手力量較大,且具備一定的解剖學知識,能夠準確刺中要害部位。”張凱分析道。

陸川問道:“張法醫,那傷口的角度能判斷出兇手的身高和攻擊姿勢嗎?”張凱推了推眼鏡,回答道:“根據傷口角度,結合現場血跡分布,初步判斷兇手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攻擊時與鄭海濤呈面對面站立姿勢,且手臂揮動有力,很可能是青壯年男性。”

接著,張凱介紹李麗娟的尸檢情況:“李麗娟的致命傷在頸部和胸部。頸部頸動脈被切斷,是導致其迅速死亡的主要原因。胸部傷口同樣致命。從傷口情況來看,兇手手法殘忍,連續攻擊,不給受害者任何反抗機會。”

王帥提出疑問:“張法醫,李麗娟身上有沒有防御傷?”張凱點頭:“有,她的雙手手臂外側有多處劃傷,屬于典型的防御傷,說明在遭受攻擊時,她有過反抗動作,但因力量懸殊,未能逃脫。”

最后,張凱說到鄭斌:“鄭斌的情況較為特殊,致命傷在頭部,遭受鈍器重擊。從顱骨骨折的形態和腦組織損傷程度判斷,兇器很可能是類似棍棒的鈍器。胸部的刺傷較淺,可能是兇手先進行頭部攻擊,再補了一刀。”

張輝問道:“張法醫,那鄭斌頭部的傷是正面攻擊還是背面攻擊造成的?”張凱回答:“從骨折線的走向和腦組織損傷位置判斷,應該是正面攻擊,而且兇手力量極大,一下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損傷。”

通過張凱詳細的尸檢報告和分析,警員們對案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為后續的調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陸川總結道:“根據尸檢情況,我們要重點排查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的青壯年男性,尤其要關注有犯罪前科、具備一定解剖學知識或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員。同時,加大對兇器的追查力度,”

“楊林,你這邊說一下現場看擦的情況。”

會議室中眾人的目光齊聚在楊林身上。他清了清嗓子,拿起手中的資料,開始匯報現場勘查的結果。

“各位,經過對案發現場的仔細勘查,我們在足跡和指紋方面有了重要發現。先來說說足跡。”楊林將現場足跡的照片投影到大屏幕上,“在案發現場,我們共發現了兩組清晰的足跡。一組屬于受害者,另一組極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

他指著屏幕上的足跡圖象,繼續說道:“嫌疑人的足跡尺碼為43碼,根據足跡學的相關公式推算,嫌疑人身高大致在1米75到1米80之間,這與法醫根據傷口角度推測出的兇手身高范圍相契合。而且從足跡的深度和步幅來看,嫌疑人步伐穩健,步幅較大,每一步的距離在75厘米左右,說明嫌疑人身體強壯,行動敏捷,很可能是青壯年男性。”

陸川微微點頭,問道:“足跡的分布情況能看出嫌疑人在現場的行動軌跡嗎?”

楊林回答道:“能。從足跡分布來看,嫌疑人最先出現在客廳窗戶附近,窗臺上有明顯的攀爬痕跡和嫌疑人的足跡,這表明嫌疑人是從窗戶潛入室內的。進入客廳后,嫌疑人的足跡與受害者的足跡有明顯的交叉和打斗痕跡,在客廳中央有一處血跡噴射區域,對應著受害者鄭海濤遭受致命傷的位置,嫌疑人的足跡在此處停留時間較長,且有明顯的轉身和移動跡象,說明這里發生過激烈的搏斗。”

“接著,嫌疑人的足跡延伸至臥室。在臥室里,足跡分布較為凌亂,同樣有血跡和打斗痕跡,這與法醫鑒定中李麗娟和鄭斌遭受攻擊的情況相符。最后,嫌疑人的足跡從臥室通向窗戶,離開現場,整個行動軌跡清晰可辨。”

匯報完足跡情況,楊林接著說:“再來說說指紋。我們在現場采集到了多枚指紋,經過比對,排除了受害者和報案人的指紋后,發現了一組不明身份的指紋。這些指紋主要分布在兇器水果刀、客廳茶幾以及窗戶把手等關鍵位置。”

“在水果刀上,指紋分布在刀柄處,呈緊握狀,指紋紋路清晰,說明嫌疑人在作案時用力握住兇器,這與法醫鑒定中受害者傷口的深度和力度相呼應,進一步證實了兇手力量較大。在客廳茶幾上,指紋分布在邊緣位置,可能是嫌疑人在與受害者扭打過程中,手部支撐在茶幾上留下的。而窗戶把手上的指紋,表明嫌疑人在進出窗戶時,手部接觸過把手。”

張輝提問道:“這些指紋在數據庫中有匹配結果嗎?”

楊林遺憾地搖了搖頭:“目前還沒有,不過我們已經將指紋信息上傳至全國指紋數據庫,正在進行大規模比對,一旦有結果,會立即通知大家。”

隨后,楊林開始匯報根據血跡噴射情況復原的犯罪現場。“根據現場血跡的噴射形態、分布范圍以及血跡的干涸程度,我們對犯罪過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客廳,有一處大面積的噴射狀血跡,呈扇形分布,這是典型的動脈出血噴射痕跡。結合受害者鄭海濤的傷口位置,推測兇手用刀刺中鄭海濤的胸部動脈后,血液在心臟泵血的壓力下噴射而出。”

“血跡的高度和角度表明,鄭海濤在遭受攻擊時處于站立狀態,兇手是從正面進行攻擊的。而且在噴射狀血跡周圍,有一些甩濺狀血跡,這是兇手在拔出兇器和揮動兇器過程中,血液隨著兇器的運動軌跡甩濺到周圍物體上形成的,與法醫鑒定中兇手的攻擊動作和傷口特征一致。”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