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留言:
第六章先王之道!第六章先王之道!→:
賈誼在望著那個儒生,儒生同樣在望著賈誼,微微作揖道:“下臣見過丞相。”
劉徹頗有興致的介紹道:“丞相,這是關東來的大儒,氏董,治的乃是《洛宮春秋》,朕正要與之交談。
丞相前來見朕可是有什么要事嗎?”
春秋經,那范圍可就大了,作為唯一一部由兩位儒家圣人所作的經典,治春秋經的大學派有好幾個,不過春秋儒見到皇帝倒是正常,畢竟孝文皇帝尊崇儒家就以春秋經為主。
甩掉這些思緒,賈誼開始匯報自己的發現,“陛下,早些時候在北境發生了一場規模較小的戰斗。
經過臣的確認,近些年南下的匈奴人漸漸變多了,臣查閱了資料,判斷是草原上的氣候漸漸開始惡化,水草不如往年豐茂,胡人為了活命南下。
這意味著胡人出現了生存危機,非常的棘手,朝廷應當予以更多的關注,臣的建議是加大對草原的情報,以便全面了解匈奴的動向。”
劉徹聞言正襟危坐起來,這不僅僅是一場小的戰斗,一旦確認事實,這或許就是兩個帝國之間的全面戰爭。
中原政權對北方胡人一向是抱著十萬分小心的,想想看,諸國在北方修建起連綿的長城,但是面對南方的蠻夷卻沒有做什么措施,這就是區別。
“董生可是有什么看法?”
劉徹見到董仲舒聽到匈奴入侵之后若有所思,于是當即問道,這也算是考察一番。m.97xiaoshuo
“陛下,臣以為應當主動出擊,攻滅匈奴,以宏先王之道!”
漢武帝聞言頓時來了興趣,有些驚異的問道:“哦?宏先王之道?何謂先王之道?”
董仲舒雙手交叉,將雙手抬到超過頭頂的高度,然后微微垂首,正色道:“所謂先王,素王一人而已,素王乃天,乃道,乃世間萬物,一切陰陽、生死、禍福,盡在素王道中。
堯舜禹湯難道不是擁有大功德的圣王嗎?
但是夏商的國祚卻遠遠不能和周室相比。
臣遍尋古籍,想要尋找緣由。
最后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素王降生人間,托生在周室之中,所以周室才有千載天命。
漢室沒有素王這樣的天人托生,那么弘揚先王之道,也可以使國祚延長,這就是治國的道理。”
賈誼聞言忍不住問道:“董生,素王的確是天人一般的圣王,但是時移世遷,唯易不易,這也是素王所言,難道能用古代的政策來治理現在的世道嗎?”
賈誼是丞相之才,治國理政信手拈來,但是在孟儒內部卻不算是大儒,因為他的理論水平是有問題的。
董仲舒恰恰是搞理論的高手,他不僅僅有一整套理論,還能切合當時的形勢,統治者需要什么,他都能提出來。
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實際上算是儒家的毀滅者之一了,外儒內法就是在他的思想指導下逐漸完成的。
從此法家成功借殼上市,代替黃老道家成為了統治華夏兩千年的思想,還讓儒家背了黑鍋,倒也不能說是黑鍋,畢竟孔子受了那么多年的祭祀,只能說一切都有報應。
只不過前世儒袍之下是商鞅的骨架,韓非的血肉,孔子的皮毛。
這種情況大概有些像是佛經中魔王對佛祖所說的:“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伱的佛法,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
孔子一輩子為了心中的理想不愿意屈服,結果徒子徒孫為了榮華富貴卑躬屈膝,若是見到董仲舒這個孽障,恐怕當即就掄著拳頭把他打死了。
只不過這一世出現了洛氏這個大變數,董仲舒的思想自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董仲舒聽到賈誼的疑問之后便笑道:“丞相,古時的王朝用封建,現在的王朝則用郡國,古時的王朝用青銅,現在的王朝則用鐵器,這就是您所說的變化了。
但古代的王朝有天子和三公九卿,現在的王朝同樣有皇帝和三公九卿,統治這人間一切的依舊是人,一直是人。
先王之道,乃是弘揚人之道,故先王之道不變。
素王曾在周室攝政十二載,置分封,立宗法,平動亂,誅蠻夷,治天下,這是超出前古的事功。
然而素王之不朽卻不在于事功,而在于立言,丞相出身孟儒,想必通讀過流傳在外的經典,有何感覺呢?”
賈誼聞言正色道:“自然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深不可測。”
賈誼這倒是沒說謊,姬昭畢竟是穿越者,他的思想即便是過去兩千年也不會落后,萬法之源絕不是說說而已。
“是啊,這世上有家中放置著黃金做成的山,卻要到百里之外去得到一枚銅錢的聰明人嗎?”
賈誼不說話了,劉徹笑道:“還請董生講解先王之道,為何攻滅匈奴乃是弘揚先王之道呢?”
董仲舒道:“先王之道博大精深,但臣精研之后,以為最核心的不過兩點,即一天下與不二王。
一天下之
搜索留言:
第六章先王之道!第六章先王之道!→:
道,這是儒門諸家的共識,改正朔,易服飾,理官制,都是一天下之道,但臣以為還不夠。
還有不二王之道,素王征伐天下,幾乎摧毀了所有能夠和周室抗衡的蠻夷國家,這才保證了百年的和平,周室所分封的諸國于是得以迅速的發展壯大。
這是何意呢?
所謂不二王,就是諸夏天朝的身邊,絕對不能再存在另外一個同等強大的國家,如同匈奴之于大漢,自古以來有鄰居握刀,主人卻能夠安然的情況嗎?
攻滅匈奴,天下才能昌盛。”
董仲舒稍微停下,他看出了劉徹想要開疆擴土的心思,于是適時的將不二王的理論擴展一下,不過這理論本來也沒有什么問題,的確是他從春秋之中找到的理論。
“彩!”
劉徹忍不住振奮的拍掌,他需要一種能夠說服天下人的理論來為自己的政治行為背書,董仲舒的言論非常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大聲笑道:“董生的言論,真是讓朕醍醐灌頂啊,心中的迷霧散開了。”
賈誼有些驚異的望著董仲舒,沒想到這個沒聽說過的儒生,竟然有一番這樣的見解,春秋儒之中真是人才輩出。
不過賈誼倒是不太在意,畢竟孟儒是不同的,這世上總是有他們的位置,畢竟亞圣的地位擺在那里,不可能跳的過去。
劉徹轉向賈誼問道:“丞相,您也是天下知名的大儒,剛剛董生的言論,您可有什么看法呢?”
賈誼搖頭道:“董生所言有理,匈奴入寇漸多,這天下不可能一直如這數十年,沒有天災,遲早要兵戎相見,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匈奴單于必須臣服在您的麾下,就像是西南夷之中那些臣服的部落之主一樣,這是毋庸置疑的。”
賈誼這一番相當霸道的言論,劉徹一點都不意外,或者說任何人都不會感到意外,因為這就是世人對儒生的印象,一群文質彬彬的內在卻極為霸道的狂人。
很多人會因為一些表象而忽視內在的邏輯,比如真實的歷史上,很多人因為項羽暫時的分封,就認為項羽喜歡分封制,甚至以為項羽想要退回到春秋時代。
實際上稍微思考一下,看一下項羽的分封方式,就明白項羽實際上是想著諸侯混戰,削弱他們的力量之后,再平定天下,只不過他沒有劉邦的能力,失敗了而已。
若是劉邦剛剛建立大漢朝,分封了異姓王之后就崩殂,或許世人也認為劉邦是想要恢復分封制了。
由于實行法術的秦國最為積極進取,最終得到了天下,于是法術家成為了開拓的代名詞,而儒家則被認為保守,這實際上同樣是誤解。
從法術家的歷代先賢典籍之中就能看出,法家首要的是維持君主的地位,這就需要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而戰爭則是最不穩定的方法,所以法家從根本上是排斥戰爭的。
直到耕戰體系的出現,似乎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最終還是受到了反噬,秦王朝崩潰的極快。
儒家同樣在試圖構建大一統,并且選擇了區別敵我文明的方式,這對民族的形成有極大的貢獻。m
“董生,朕請您做十三經博士,在太學授課,您的理論應當使天下人知曉。”
劉徹朗聲說道,董仲舒心中激動,知道這就是自己飛黃騰達的開始了,賈誼則心中一凜,知道劉徹想要為戰爭造勢了。
看來這位皇帝早就想要和匈奴開戰了,賈誼心中有些對未來戰爭的不安,但還是沒有阻止。
在西方世界中,民族是國家的主體,文明則是世界的集合,但是在東方,“夏”是一種文明的集合,又是王朝的聚集,這是一種向心力極強的文明,它反對“夏”之間的分裂,任何一個夏文明的知識分子都致力于統合所有的“夏”,如果一個君主不愿意統合,那么他將會被取代,這是東方世界許多戰爭的邏輯所在。——《全球通史·亞洲古代諸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