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三百八十三章 東線無戰事(一)

1647年11月15日,圣瑪麗島。。。

這個月份的圣瑪麗島正是雨水漸漸變多的季節,同時也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潮濕悶熱的天氣、不時掠過海岸的颶風以及經常可見的傾盆大雨,使得這個美麗的熱帶島嶼幾乎成了整個華夏東岸共和國境內最不宜居的地區。

事實上也差不多。在如今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境內,新華夏地區的四個城鎮(新華港、西鄉半島、塔城港、圣瑪麗島)的居民年死亡率常年保持在10左右,成了東岸共和國身上一個緩慢持續失血的傷口。肆虐的瘧疾是本地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幾乎占到了死亡原因的成,此外痢疾、霍亂、黃熱病等也是人們致死的主因。

即便是在開發最早、生活衛生條件最好、堪稱熟地的熟地的新華港,去年一年政府將居民死亡率控制在了9,都已經被視為了不起的成就和天大的好運氣了。在東岸共和國的本土,新華夏島給人們的印象一直就是死亡和富饒的雙重屬性。《真理報》有一期曾登載過,新華港某村幾十戶人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家生了四個小孩卻只活下來了一個,其他的人家稍微強點,基本上是兩三個小孩里活一個。

有這樣的健康記錄,也就難怪乎新華港發展了這么多年,人口卻始終上不去。要知道,國家平均每年都會流放五百名印第安開拓者到這邊來定居,此外本地政府也經常從遠東過境的移民里截留——不但是身體虛弱無法繼續遠航的截留,就連身體強健、一看就很能干活的也要截留不少。再加上新華夏開拓隊堅持多年的問馬斯喀特商人購買波斯、俾路之人女奴。新華港加西鄉半島的總人口到今年年初才將將突破了4500人。整個殖民地四個城鎮的總數也不過是八千人出頭而已。

這樣少的人口數量,干什么都很令人蛋疼。比如眼前的歸化港(安布迪富圖特拉港)——因本地數百名海盜及家屬接受東岸人的統治而得名——人口數量加上這兩年陸續移來的數百名明人、希臘人才剛剛破千,經濟上也主要以種植玉米、伐木為生。甚至連捕魚都很少,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漁具。

這里雖然不是新華夏島傳統的漁業區——新華夏地區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顯然是在島的西側、莫桑比克海峽以內,那里盛產大龍蝦及各種經濟魚類,甚至偶爾還能看到抹香鯨的身影,比起這里是富饒多了——但島的西側大陸上好歹也有多條大河入海,漁業資源相對還是比較豐富的。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里的居民一直沒能利用起來。

乘坐新華港——歸化港——塔城港定期航班上岸的利群此時見到的便是這么一副場景。破破爛爛的低矮木屋、規劃凌亂的城區建筑、被水泡軟的砂石路面街道、光著屁股倚在門邊的小孩,以及不時在街道上哼哼亂竄的家豬,無一不在向人們訴說著這是一個何等偏僻落后的地區。

利群剛看到這副場景時曾有些恍惚,依稀間他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曾經縱橫馳騁過的大明。當時在南直隸鳳陽一帶流竄時所見到的,可不就是眼前這副景象。利群搖了搖頭,驅散了腦海的幻覺,然后定神看著面前一個穿著棉布衣衫的男人。這個人是碼頭辦事員,正在給他們辦手續,利群仔細觀察了下,只見他皮膚微黑。臉上的五官清楚地表明他是歐洲海盜與本地土著的混血后裔。他身上還穿著一件染過色的山裝,利群認得這種服裝。這是政府給基層官員、辦事員們發放的統一制服。

與利群等人一起過來的新華港官員一上岸便冒著大雨走到了一處兩層木屋前,扯開嗓吼了兩聲后,一個年男人幾乎連滾帶爬地從樓梯上走了下來,然后與該官員進行了一番交談。交談完畢后,兩人便一起朝利群等人所站的碼頭遮雨棚下而來。

“自我介紹一下,我姓魏,叫魏克多,我的父親來自南特,他曾是一名偉大的航海家。”這個面向看起來不是很老的男人介紹著說道,“現在我是本地的鎮長,上個月新華港的史隊長剛剛任命。”

聽到翻譯將當地土語翻譯過來后,利群點了點頭,然后朝陪同他們前來的官員道:“那么于科長,我們現在就去參觀一下種植園?時間有點寶貴,我們不想浪費太多的時間。”

被稱作于科長的大胡男人抬頭看了看頭頂仿佛破了個窟窿般下雨的天空,嘆了口氣后說道:“那好,我們現在就去。來之前我從資源局調來了一份歸化港附近的種植園分布圖,目前空缺的分別是第1、4、5、12、16、20這6個種植園,我們就先從第1個看起吧。你們是第一批愿意來新華夏開拓的商人,史隊長說了,要給你們點優惠,有什么困難我們會盡量幫你們解決的。那么就不多說了,我們出發吧。”

于科長說完,又扭頭朝那名魏鎮長說了幾句什么。說完后,魏鎮長便點了點頭,然后快步跑到那棟兩層小木樓下,將一批閑坐在那本地土人踹了起來,一人手里塞了個銅幣后,這些土人便很狗腿地沖了過來,給眾人打起了傘。

利群嫌他們矮小,直接一把奪過雨傘自己打了起來,那土人被朵了雨傘也不惱怒,依舊笑嘻嘻地說著什么,一邊說一邊指著他腰間的挎籃,那里裝著一些賣相不是很好看的熱帶水果,看樣是想向利群這種土豪兜售。

利群沒理他,邁開大步向前走。雨后的砂石公路軟化得很厲害,路面上到處是積滿了污水的水坑,利群定睛看去,這些水坑基本都是被載重貨車壓出來的車轍印。進入雨季后便積滿了水。偶爾還會有一只蛤蟆從水坑里跳出。然后發出一聲難聽的鳴叫。

路兩旁雜草叢生,綠油油的生命力看起來很旺盛,公路邊緣的一小片地帶已經漸漸被這些雜草侵蝕掉了,看樣如果不定期清除的話,這些雜草多半能長到路間來。砂石公路兩側還各修建了一條排水溝,此時排水溝里也積滿了水,正嘩嘩地往下游。排水溝外側則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青翠欲滴的玉米秧在雨水的澆灌下顯得更加嬌嫩。

魏鎮長告訴眾人。這些玉米都是新來的明國、希臘移民種植的,一年能熟三季,能打不少糧食。現在他們這里一些年紀較大的歐洲海盜或者海盜后裔們,也已經在農技站的幫助下開始種植玉米、紅薯這些高產作物,以提高糧食產量。不過島上的少數土人卻并不怎么愿意種植這些東西,他們還是堅持種植傳統的水稻,也不管種植水稻可能會增加蚊的繁殖從而導致瘧疾的大規模傳播。

穿透密不透風的雨幕,大家來到了一處小山坡上。從山坡上往下望去,那里是遠遠延伸到天邊的大片平原。平原被整整齊齊地分割成了許多正方形小塊,正方形有大有小。被一圈細小的灌木叢隔離了開來。

“這里就是種植園了。”公路到這里已經延伸到了盡頭,魏鎮長一邊囑咐大家小心不要滑跌到山坡下。一邊小心翼翼地說道:“總共32家種植園,現在空出了6家,我們已經置換過了,這6家都位于種植園區的邊緣地帶。將來大家若是想擴大種植園規模的話,那么只管往邊緣燒荒擴展就是,當然了,前提是要得到政府的許可。”說到這里,魏鎮長不由得挺了挺胸,因為他就是這里的“政府”——雖然批準擴大種植園面積的權力并不在鎮一級的手里。

“這里種的全都是劍麻?”利群踩著吸飽了水的松軟草地,定神地看著遠處一望無際的種植園。劍麻的長勢很喜人,差不多再有個不到三年就能收割了,按照如今國內外市場的行情,這里面的利潤極為客觀,而且非常穩定。

無論是漁網、纜繩、紡織(特殊高強度布料),還是造紙(高級紙張)對劍麻都有極大的需求,按照先前的資料來看,若有一片等規模的劍麻種植園,一年五百元以上的收入是妥妥的。而且這還只是針對沒有運銷渠道的單純劍麻種植戶而言,若是像朱衡朱老爺這些背景深厚的商人,那么這個利潤也許還要打上幾個滾——畢竟間環節的大量利潤也落到了他們的手里。

利群在上面看了會后,便按捺不住地從一旁修砌好的石質臺階上走了下去。下面就是種植園區了,利群仔細地到6個空缺的種植園內觀察了起來,瓢潑的大雨借著風勢幾乎把他渾身都打濕了,不過他卻一點都不介意,仍舊在那仔細觀察著。種植園區內也有一些種植戶——都是來自大明的移民,一些小孩牽著狗在旁邊好奇地看著利群這個外來人;種植園內,許多馬來雇工正在冒雨排水。

兩個小時后,利群又回到了臺階上,看得出來他比較滿意。只聽他很直白地朝于科長、魏鎮長說道:“兩位,我已經看完了,總的來說我個人比較滿意。至于最終拍板,還得回到新華港與朱先生商議之后才行。對了,這里平常會有海盜襲擊嗎?或者會有西班牙人的船只出現在這里嗎?”

海盜?眾人面面相覷,這個島不就是歸順的海盜的聚集地么,他們自己就是海盜或者海盜后裔啊。因此,魏鎮長尷尬地說道:“當然沒有海盜襲擊了,華葡聯合艦隊會定期巡邏的。至于你說的西班牙人,那絕對沒有,西班牙人已經有上百年時間沒出現過這里了,這里安全得很,也不會出現任何與西班牙人的戰事,放心吧。”

“是啊,沒有西班牙人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們可以安靜地生活。”利群笑了笑,轉頭朝眾人說道。嗯,既然此地沒有什么戰爭風險,那么等于就給大伙兒來這里投資種植園的“冒險”行為更上了一把安全鎖。

現在唯一的不確定因素恐怕就是這里的環境以及勞動力來源的問題了。環境沒辦法解決,熱帶就這樣,而且圣瑪麗島又是所謂的落后地區,想要改善衛生狀況需要時間。而勞動力問題確實也很令人頭疼,到哪里去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