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從現在起,你們就是華夏東岸共和國的正式國民了。@頂@點@小@說,”林西堡外,退伍老兵出身的鄉長將身份證明一一授予了列隊站在他面前的百余名意大利契約奴勞務工。他們的勞務工合同之前已經到期了,而在東岸工作了57年不等的他們也很快就申請到了國籍,這次林西堡方面干脆給他們辦了一個集體入籍儀式,并正式宣布他們從此是華夏東岸共和國西北墾殖局鐵嶺縣林西鄉的居民了。
說到鐵嶺縣,這也是政務院剛剛批準成立的,下轄鐵嶺鎮(縣政府所在地)、馬家灣鄉、金水鄉、稻葉鄉和林西鄉,一鎮四鄉總計有一萬八千余人口,這在華夏東岸共和國也不是一個小縣了,更何況這里還有鐵嶺特鋼廠、西部鍛壓廠、第一重型機械廠、鐵嶺礦務局(錳礦、鐵礦、煤礦、金礦)等多家骨干企業,堪稱東岸第二個工業重鎮,無論如何拔高其重要性都不為過。
而政務院為了支援鐵嶺縣的發展,前陣子已經下令,將陸陸續續合同到期的千余名外來勞務工(原本就在鐵嶺鎮援建各種基礎設施)落戶鐵嶺,后來更是將從新華夏島運來的一批貝齊米薩拉卡女人(人數約五六百)分配給這些意大利人,而這也是時隔多年以后,東岸本土再一次對新華夏馬來女人開禁,下次是什么時候就不好說了。
這一批次百來名意大利裔勞務工也都在東岸工作多年了,如今語言、服飾都已和本地人無異,也許在生活習慣和文化認知上還有一些不同點。但這都不是大問題了。執委會原本也沒想著同化他們。他們爭取的更多是第二代而已。
不過他們終究是生活在明人比例高達44、混血后裔比例亦高達18.2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在這個新興的國度中,來自東方的元素始終占據主流——蓋因大部分男人皆為明人——因此他們不可避免地、自覺不自覺地改變著生活習慣,漸漸失去自己的文化特征。就像南非開普敦殖民地那些移居過來的德意志人一樣,那些苦哈哈的德國人其實就人數來說并不比說低地德語的荷蘭人少太多,但在與荷蘭人通婚后,他們及其后裔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征一致在向荷蘭人靠攏,直至最終大部荷蘭化。
如今東岸的外來移民也有這個趨勢。他們的生活習慣上漸漸向明人靠攏,比如吃的都是“東方面包”(饅頭)——在東岸想找一家烤面包店那是相當之難,也許只有在東方縣、平安縣、青島縣這三個地方才有那么一兩家了——面條、米飯等東方食品,以及穿越眾提倡起來的后世一些食品;穿的服飾也是以穿越眾服飾及明人服飾為主,有時候還會有一些奇怪的混搭風格服飾;語言更是在夜校學的那種由羅馬音標標注的標準東岸語(普通話),等等諸如此類的生活習俗。
無所不在的社會氛圍在悄然剝離掉他們本身的文化特征、逼迫他們養成新的生活習慣、潛移默化著他們的思維方式與生活哲學,這就是同化的本質。當然了,任何同化都是相互的,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雖然一直是以東方文化為主),也同樣改變了很多東方移民的部分觀念。比如看問題的角度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
甚至于,一些穿越眾也被這些文化所感染。對自己的三觀有了新的修正——這從東岸國內的一些如《東岸評論》、《民生》、《現代東岸》之類的主流雜志上的風向就能看得出來。在以穿越眾為主要投稿者的這些雜志上,幾乎每期都有關于新文化、新思維、新認識、新看法的爭論。這些思想的火花在不停的碰撞中漸漸成形,假以時日,必將形成東岸所獨有的價值觀和文化觀——這是一個新民族的核心要素之一。
眼前這些意大利勞務工們歷經多年的東岸生活,原本自由散漫的習性得到了極大改良,他們在鐵路建設工地上、在陰暗潮濕的礦井下、在滿是泥濘的河道中、在快節奏的磚窯廠內,已經漸漸習慣了嚴格的勞動紀律和鐵一般的管理制度。簡單點說,這57年的勞動生涯使得他們得到了一番記憶深刻的淬煉,而且今后他們生活的所謂高壓社會將繼續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東岸人,這些以后將成為他們及后代身上顯眼的文化烙印,一走出去別人就知道這是個東岸人!
“希望你們今后牢記自己在國旗下的宣誓,時刻不忘自己的義務,時刻維護祖國的利益,時刻……”說到這里,剛上任沒幾天的大老粗鄉長(退伍老兵出身)突然發覺自己忘詞了,于是只能尷尬地結束準備展開的長篇大論,轉而進入了正題,和他們談起了今后的工作問題。
“鑒于如今西北鐵路四期工程還為徹底完工,這次呢,還是按照老規矩,林西鄉本批次入籍的119名新國民中將只有一半轉為農業戶口,剩下一半人全部轉職到國家鐵道總局,成為該單位的正式職工,繼續奮戰在西北鐵路的建設戰線上。嗯,這些事情你們幾個月前就已經知道了,當時和你們說過,工作期間評分靠前的人有優先選擇權。現在我們開始按評分從高到低點名,點到名的人迅速做出選擇,不要浪費大家時間……”
關于今后職業的選擇,說實話對這些新入籍的勞務工們來說,其實沒什么好猶豫的。他們基本都出身農民,偶有幾個破產商人(熟練的手工業者早就被挑出去授予正式國民身份了),因此前五十幾名中的大部分,不出意外地都選擇了就地落戶林西鄉,當一名農民。只有少許幾人,不知道怎么想的,還是愿意到鐵道總局內擔任建筑工人——鐵道總局自己的正式建筑工人的活還是很輕的,收入也相當豐厚,這大概是吸引這些人的主要原因所在。
前面一半人挑完了,剩下的人自然也沒得挑了,他們只能老老實實地收起行囊,當起了鐵路工人——目前是建筑工人,等鐵路建設完畢后,他們可能還將接受各類培訓,轉職成鐵路運營方面的職工。鐵路職工的工資收入,和農民們比起來,說實話是要高出一截的,而且稅負負擔也較輕,按理說是比較理想的職業。可誰讓大家都是土包子出身,覺得手頭沒點地就心里不踏實呢?因此可以合法擁有三十畝地的農民身份也就自然而然地吸引著他們了,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各色人等還真都概莫例外。
目前西北鐵路四期(從鐵嶺鎮到大型港段,全長超過220公里,地形多為平坦的草原)已經開工建設一年多時間了,這條在馬甲力推之下才得以續建的鐵路,現在已經修過了林西鄉車站并繼續向西頑強延伸了四十余公里。只可惜目前東岸人手頭大部分建筑工人都在搞別的項目,鐵路修筑人員大為減少,更別提還有相當部分的鐵路建筑工人坐船南下支援南錐兩洋鐵路的修建去了,這進一步拉慢了西北鐵路四期的修建進度,實在是缺人啊!
馬甲甚至為此都行文了烏江地區專員湯圓,請求他在那邊組織人手,在將大興港碼頭初步完善后,立刻將大量工程機械、勞動工具以及建筑材料運來,然后著手平整地基、敷設鐵軌,將鐵路從大興港那頭往鐵嶺鎮的方向修,以便使得西北鐵路盡快獲得出海口(烏江畔的大興港,可直通海船),提升鐵路的整體價值。
湯圓被他纏不過,再加上他本人也想將轄區內的大興港發展起來,于是便順水推舟,答應了馬甲的請求,然后便三不五時地邀馬甲一起,跑到中央去要經費、要材料、要人員,讓中央大佬們頭疼不已,都快躲著這兩個“老干部”了,著實是狼狽無比。
由此也可以看出,華夏東岸共和國的建設者們實在是太急于求成了,古今歷史上還從沒有哪個政權會要求在短短數年間完成如此規模、如此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別提其中還有很多在這個時代相當前沿的項目了——比如城市污水處理、比如鐵路、比如城市供水設施、比如高等級的公路、比如現代化的碼頭等等。想要盡快完成這些遍布全國各定居點的基建項目,不使勁壓榨這個國家的每一分潛力,那又怎么如此完工呢?
當然如果你想優哉游哉地慢慢建設,那又另當別論。看看西班牙人,花了幾十年時間,波托西城這種重鎮還是那個鳥樣,破破爛爛的;再看看英國人在新英格蘭的殖民地,城市簡陋無比,農民跟撿垃圾的似的;再看看東印度群島的荷蘭殖民點,臟兮兮的城市街道,不知道孳生了多少病菌,又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東岸人當然不會允許自己的城市建設如此緩慢,如此落后!見識了后世現代化城市的穿越眾,又怎么會長期忍受住在中古時期的落后城市里呢?又如何能夠忍受遲遲恢復不了更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呢?所以,也難怪東岸上下如此熱衷于大興土木了,這建設熱情也是被逼出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