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大梁國從落水開始

第135章 禮照收

被打斷思緒,周半夏順著小河所指的看去——方才拎出來放在椅子上還未解開的一個四四方方包袱。

不在禮單上,應該是忍冬在信中所提到的幾個小姐妹得知她成親,在京城買了時興頭花,給她的“添妝”。

一二三四五六七……十個盒子哎,小河愁啊,“姐,你小姐妹有十人,老遠了,回頭她們不湊一塊成親,你該咋回禮啊?”

周半夏不禁莞爾,“十個盒子不代表十人。按舊列,一個院子的姐妹出嫁,連小丫鬟都會打個絡子添妝。

老夫人身邊大丫鬟就有八人,加上二等三等丫鬟多著了。

往常她們誰要成親,通常是花三五兩銀子讓府里的大灶房送兩桌席面來,當謝禮請小姐妹們吃席就行了。

接下來就各論交情了,畢竟像姐這樣出府嫁人的不多,不對,我跟你說丫鬟里頭的人情往來干嘛。”

小河咯咯直笑,背起小手,邁著四方步的去書房。

到房門口伸頭一瞅,里頭一人在埋首案前,一人在炕桌前低頭翻書,他立即放下小手,安靜上炕。

從炕上的書袋里取出書本,挪到顧文軒對面盤腿坐好,將書放在兩張對齊的炕桌上放好,開始看書。

小人兒還不帶出聲的搖頭晃腦默讀,周半夏忍笑放下手上掀起的門簾子,倒回箱籠前面繼續掏箱底。

少了大大小小的盒子,去了夾在其中的棉花,此時箱底的東西不多了,拿掉厚厚的一層黑油紙,便是油紙包著的六大塊。

禮單上就寫有書冊。

雖同樣的沒有具體寫明有何書有幾冊,也不如之前那箱幾乎都是來自于高家族學的書籍那般數量驚人。

但,周半夏撕開油紙,不出所料的。

其中一套朱子集注,頁面上標注的小字心得就和高家族學那套的不一樣了,加上錢夫人贈予的一套就有三樣了。

再翻其中一套時文集,倒是有幾篇重復了,但同樣難得可貴的是,每篇時文的下方小字心得很有料。

大致翻了翻,真真是和錢夫人一樣的,不給一本都不給,給了就是本本精品,連五經都齊全了。

輕輕易易的就在短短時間內能拿出如此珍貴書籍,即使府里有專門的書童一直抄書,也是難得了。

難怪從高大人這一代起棄武從文,就能順順利利的從武勛成功轉型成了文臣,不是沒有根源。

只是,緣何對她另眼相看?要說之前還能因為護主有功,但出府了,低嫁了,還有此待遇,明顯過了。

周半夏實在想不通。

明明出府之前給的恩賞一切按照府上慣例,頂多就是老夫人私下又添了張百兩銀子面額的銀票讓她藏好。

可如今,從回禮到添的嫁妝,再到這些東西,就遠遠超過了想象,還是全部放在了明處走的人情。

她都成親了,找的又不是什么大有來頭的夫家,她兩口子不要有什么值得人家投資的。

像錢夫人,好歹還因她得老夫人偏袒,但老夫人,不要圖什么的。

說難聽點真要有朝一日被抄家流放,別說她兩口子這樣的小人物,就是老夫人親老子在都扛不住。

她可以百分百保證她絕對是她爹娘親生的,絕無被替換的半絲可能,她爹娘也不是什么前太子遺腹子遺腹女的。

外家與夫家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接生的穩婆統統都是各個村子里的,就連唯一身世有疑的婆婆。

近日也摸著底子了。

祖籍武昌府人士。

其糧商祖父被牽扯進當時的千戶和知府權益之爭,雖無被推出去當炮灰一樣的定罪,但也沒好多少。

據說其祖父一命嗚呼的當天,差點連劉姥爺這個嫡次子都快沒命了,連劉氏族長都不敢吭一聲。

這不,父債子償,婆婆就隨父母兄長逃到這里來了。二十三年過去了,劉家還至今始終不敢回祖地。

據說劉姥爺還有一個庶弟,當時兄弟三人得信就趁亂分散逃跑,可至今還沒聯系上,想來應該是替父遭報應了。

這人啊,什么事情不好摻和,當地都發水災了,區區一個糧商還敢不老實的瞎摻和,可不把子孫后代害慘了。

所以,因身世什么的讓老夫人另眼相看,百分之百不可能!剩下的還能圖什么呢?周半夏百思不得其解。

邊琢磨,邊將盒子抱回內室,再掏忍冬執筆,老夫人口述的那封書信出來,認真仔細的看了個遍。

最終,還是沒找著答案。不管了,愛咋、咋地,總歸要等見到了周嬤嬤這位義弟再說,這會兒想破腦袋都沒用。

甩了甩腦袋,踏進儲藏室,周半夏又下意識地朝門口瞥了眼——門簾子放下了,將靠在墻邊的一個木箱移開。

蹲下將最角落的一塊石條板使勁一推,一個半大的洞口里面就放著一個沒有蓋子的木箱,箱里還有大小不一的匣子。

取出一個木匣子打開,里面又是一個匣子,不過這個匣子就不是木匣子了,正確來說,是一個鐵盒子。

鐵盒子里面就放有田契和地契,再將今日三份鋪子房契,以及三份憑租契據給放進去,蓋好蓋子放回原地。

周半夏拍了拍手的,緊接著將回來前顧二柱塞給顧文軒的錢袋子也給放進邊上一個大號的錢匣子里面。

輪到裝有兩根野山參的盒子的時候,遲疑了下,取出一根,也給放進箱里了。免得哪天不在家,顧文軒有急需都找不著。

燕窩阿膠這些滋補品是不是有療效不好說,前世后來條件好了,不是沒少用,但還真沒覺得有多大效果。

固然跟工作忙壓力大有很多關系,但野山參這東西是真能救命的。

以往有幸通過藥材商之手購得半根百年參,雖說花了不少錢,但那療效是立竿見影的眼看著一個快凍死的人臉色紅潤起來。

只可惜半根參看似不小,切出片更多,卻不經用得很,給年邁體弱的父母幾片,給求上門推不了的好友幾片,再自己兩口子用用的,不到三年就沒了。

等后來氣候更不對了,再想買,別說百年野山參了,連人工種植超過五十年參齡的,給天價都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