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漢獻帝:丞相,朕真不會法術

第266章 原漢

雒水平緩,緩緩流過。也許是春雨下來了,從伊雒盆地當中穿過的那條雒水的水位也開始漲了起來,卷動翻騰著一直朝黃河流去。

在雒水的南岸,一個穿著飄逸的白底鶴氅的青年,正帶著幾個年輕女子和一群武官模樣的人在河邊散步,后面更是簇擁著大隊劍戟士。

雒水南岸都是剛剛犁過一遍的農田,從江淮之間遷來的難民戴著斗笠在田中播種,搶著春雨前后的節氣,將粟米種子播種下去——他們都是今年正月、二月間才分到土地的,分到的都是拋荒了多年的荒地,同時還得到了一些粗劣的農具,一些粟米種子,一些口糧,一些讓他們購買雜七雜八的物品的銅錢,然后就讓他們開始新生活了。

當然了,大部分的難民都沒有辦法成為武卒,只能成為所謂的“屯田戶”,也就是由各護田校尉部管轄的屯田之民。

根據規定,他們只能按照男丁十畝,女五畝,童子三畝的標準授田,并且要按照每畝納粟一斗半的標準納稅(差不多就是十稅二),而且所借貸的農具、種植、口糧、銅錢,都要分期償還,還要支付利息!

這待遇和漢武卒當然不能比,但是比起大漢其他地方的貧下中農,那真是好太多了。

首先,他們是耕者有其田了!雖然不是“全產權”,不能買賣,但使用權是絕對有保障的。

其次,他們要納的稅其實也不高,雖然不是三十稅一,而是十稅二但那個三十稅一早就不是普羅大眾可以享受的待遇了,而是世家大族的待遇。

而且,這些屯田戶是不需要繳納口賦、算賦,也就是人頭稅的。這算是攤丁入畝了!

除了十稅二的田賦之外,屯田戶之中的男丁,還需要在農閑期間服四十天的勞役,如果不想服勞役,可以繳納免役錢。

另外,從江淮等處遷移到雒陽的難民當中,還有許多手工業者和商人。

他們可以選擇成為屯田戶,也可以申請“長安戶口”、“雒陽戶口”,直接進城去當城里人,還可以分到宅地。如果想做買賣,還可以向少府監申請一筆貸款。

如果這些手工業者恰好是鐵匠,那待遇就更好了,不僅可以得到宅地,還能分到工場地,還會成為雒陽理工學院的“煉器弟子”!

這個“煉器弟子”和“御獸弟子”、“仙農弟子”,都屬于外門弟子,不過不是“再傳弟子”,而是普通的外門弟子,可以旁聽親傳弟子講課,也可以參與“煉器”、“御獸”、“仙農”等專業科目的研究工作。

但他們不能拜親傳弟子為師,更不能晉升成為親傳弟子上升空間有限,不大可能入仕,但是卻可以利用從雒陽理工學來的“煉器仙法”、“御獸仙法”、“仙農仙法”去創業。

而且他們還有雒陽理工弟子的身份屬于拐彎抹角的仙帝門人,是仙門弟子!一般的凡人官吏可不敢欺負他們!

誰知道會不會給下個什么咒,不明不白的人就沒了

正在農田當中播種的農人們大多認識這位傳說中的仙帝神皇,看見他路過,都放下手頭的農活向他行天揖大禮。劉協也極為平易近人,不僅向他們點頭致意,還關切地問:“怎么樣?有沒有發熱?有沒有出疹子?”

原來他剛剛帶著一批張仲景的門徒(算是再傳弟子)給這一帶的農人種了牛痘——這屬于大規模人體實驗了!

劉協的牛痘是先取自染了牛痘病毒的母牛乳房上的痘瘡的漿液,注入小牛犢體內,等小牛犢發病后再取出痘瘡漿液,用油密封保存起來的原始牛痘疫苗,不算特別安全。在大規模普及之前,得多做幾次人體實驗。

當然了,他自己和張姜、張仲景等和他一起搞牛痘的人,都已經被感染過了——牛身上的牛痘本來就會過人,比感染進行過減毒處理(讓小牛犢得一次再取病毒)的牛痘疫苗要危險,但是和感染人痘那是不能比的一般也就是發個燒出點疹子。

“托天家的福,雖然有人發熱出疹子,但最后都安然無恙”

83最新地址

一個年紀比較大,約莫五十多歲,看上去相貌堂堂的老者上前回答道。

“你是村三老?”劉協笑著問那老者,“姓什么?叫什么?原籍在哪里?”

“小民姓周,名季,廬江人士,正是此間周家村的村三老。”

所謂三老,其實就是鄉村官員,同時又有參政議政之權。根據劉邦在西漢初年頒布的法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后來又增設了郡三老和國三老。

從而形成了鄉三老、縣三老、郡(國)三老的三級自治加議政體系看著就很先進吧?

其實漢朝的政治還是有許多地方表現得非常先進,甚至比后來的明清還要先進!

除了“三老制”和漢初實行過一段時間的軍功爵、郡國并行制之外,漢朝的地方行政體系也相當先進遠遠超過后世的明清!

漢朝的地方官寺規模龐大,郡(國)、縣兩官寺都下轄二十多個衙署,方方面面都有人去管。不像后來的明清,挺大一衙門里面沒幾個“有編”的,辦事的全是臨時工師爺而且漢朝的郡吏、縣吏也有比較好的上升通道。

許多茂才、孝廉,都是先當郡吏、縣吏,然后才得到被舉的機會。所以漢朝的地方官普遍能力不錯,看看歷史上后漢三國那通大亂就知道了!

一個個都能耐著呢,和明末那幫窩囊廢可不是一回事!

不過再先進的制度,也很難歷經歲月的侵蝕,到了東漢中后期,二十級爵制、三老制、察舉制甚至郡國并行制等等的,不是越搞越歪,就是名存實亡。世家大族開始壟斷一切!

而劉協現在要在司隸重建的,就是一套更接近于“原漢”的體制。

他是“授天書于赤帝子”,掌權后走“原漢”路線那是名正言順的,誰都不能說他不對吧?

當然不能照搬劉邦、蕭何在四百年前搞的體制,而是要在發揚“原漢精神”的基礎上,加以改良。

譬如,在“三老制”上,劉協就增設了“村三老”、“亭三老”和“朝三老”,前者是“皇權下村”,后者則是“民意上天”。村三老由全村的“一家之長”們推舉,亭三老由村三老推舉,鄉三老由亭三老推舉就這樣一級一級往上推,一直到朝三老。

而鄉三老往上,就不直接掌握政權了,而是成為了縣令、郡守、國相和天子的咨詢之官。

劉協看著眼前這個大概是周瑜親戚的村三老,笑著道:“大家都沒事就好那么春耕進行的如何?今年可以播種多少畝?上面借給你們的糧食、農具、銅錢又有多少?折算多少錢?質量如何?利息又是怎么算的?”

這一連串的問題可不是隨便問的,而是有的放矢的,劉協就是想弄清楚底下那些官員有沒有把他的“好經”給念歪了!

他回到雒陽之后,就一直在各個護田校尉部的轄區內轉悠,已經抽查了幾十個村子了!只要發現不對的,馬上就會有人倒霉!雖然靠皇帝本人下鄉巡視的法子實在有點落后,但好在劉協的直轄地盤有限,只要看緊了雒陽盆地、河汾谷地和關中平原三塊地盤,確保十萬戶武卒和十幾萬戶屯民,都拿到土地,可以順順利利完成播種,可以自己維持下去,那可就萬事大吉了。

所以他就盤算著在雒陽周邊轉一圈后,就帶著朝廷、宮廷往西走,先去河東,再往關中,今年就在長安過冬。

到了明年,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如果您認為不錯,請,以方便以后跟進穿越漢獻帝:丞相,朕真不會法術的連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