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陽光

第233章 能干的家人們

曹麗其實羨慕的是初一的家人,知道她定下了,于是全家人都來了,哪怕這里對初一來說是暫住的地方,她的家人們還是要把這兒重新規劃清楚了。

初一不想理她,她知道曹麗就只是羨慕這房子。她快結婚了,還是那個當初追求她的師兄,那年的電話之后,恢復了聯系,自然就很快談婚論嫁了。

一但談婚論嫁,問題就出來了。曹麗想在水木內住,一、當然是不想和公婆住;二,就是她和石師兄都在水木上班,每天若是回家,真是時間都在路上了。

但石師兄又不是初一能特批到房子,就算是老校工的房子,人家也不可能分給一個年輕的講師不是。他們現在就拿到了一間十五平的單間,門口的長廊做飯,樓梯拐角處是公用衛生間。

當然就算這樣,她當初也沒羨慕過初一的房子,初一當初還說過,若實在覺得不方便,可以她去住單間,把這房子給曹麗。曹麗那時都沒要。什么理由初一不記得了,反正那會兒,曹麗也是看不上那房的。但張主任他們到來之后,一切就不同了。

首先就確定了房子的歸屬問題,有了歸屬,就能大刀闊斧的改動。院子里,那就是小試牛刀了。之前,這房子其實是不太具備生活的基本要素的,初一當初進來住時,只給錢房管處,讓他們給自己把洗水間弄了一下,馬桶,淋浴器什么的換成新的。其它的就都沒動過。

初一也知道這里不成,所以她回京之前也讓曹麗找人把房子里套了個白,然后借了幾個高低床,至少老娘他們來了,有地方能睡。

結果老娘他們一來,看到那房子都要哭了。不然,怎么會跟老伍爹說,這也配叫房子。

而張主任夫婦就心酸了,這孩子這幾年在京城就住這個?所以才有時間學習吧,除了白墻,家里啥也沒有,可不就是只能學習了。

于是,確定這房子歸初一了,張主任和老吳同志就忙碌起來。

老吳同志做飯不行,其它的其實還可以,比如說,她其實是個很會、也很愛生活的人。比如初一他們小時候,老伍爹沒從部隊回來,她帶著三個孩子住在一個團結戶中的一間十五米的房間里。

地方太小,床只能靠著墻,她就去找木板在床和水泥墻之間隔開,覺得白墻和木板不好看,于是就去拿單位不要的邊角布料拼成百家布,把墻和木板糊上。初一到四十歲還喜歡花花綠綠的,就是那時被老吳同志訓練出來的。

而張主任和張濤媽把前后都一看,覺得廚房不成,要啥沒啥。家里倒是有個冰箱,也插著電,不過,比洗過還干凈。廚房里能用的就是個電水壺,還有一個熱水器。一個房子里正常的只有一個新的馬桶。但墻上連瓷磚都沒有,就是青青的水泥墻。

初一也是跟著家人圍著看了一圈,才明白為什么曹麗寧可去宿舍,也不要過來住,實在跟老娘說的,這哪配叫房子啊。當然,那會,她除了有點慚愧之外,也沒多想,反正是暫時住一下,家里不是要買房子嗎,等買了房子,就搬出去了。這房子愛咋咋地吧。

但張主任和老吳同志是那怕麻煩的主嗎?明顯不是。張濤媽也邊收拾邊對初一說,“過日子,最怕將就……”

然后,初一去上班了,覺得她既然沒有發言權,就由著他們慢慢的玩吧。

張主任首先就是敦親睦鄰,帶上張濤媽還有老吳同志,就拿著從山水帶的特產,樓上樓下的一家家的拜訪,初一以后不管住不住的,但張濤媽是要住的,她得守兒子,所以張濤媽就得跟樓上樓下把關系處好了。順便打聽一下,有沒工人可請,還有后頭的地,能不能清出來種點菜。當然,不是他們一家,而是全樓的。

好在這兒是校工宿舍,樓上樓下的住的,還都是老一輩的校工,一般新來的,沒這待遇。樓上、樓下也是熱心腸,都知道初一,有家阿姨是幫初一收拾屋子的,算是認識,終于看到他們家來人了,人家還挺客氣的。

然后張主任、老吳同志就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很快她和張主任就各得其所了,張主任找到工人幫他改廚房,開后院門,整理后頭菜地;而老吳同志找到她要的東西了,一堆在人家床下頭不知道多少年的的確良灰布。

京城人喜歡屯東西,一漲價就拿著存折去搬空商店。東西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堅決不存錢。然后買一堆沒有東西放家里頭,也不知道用到猴年馬月去。有一家八十年代初買了半屋子的的確良的布放床底下,到如今還沒用完,也沒人用。正發愁呢。老吳同志忙一拍手,‘賣給我吧!’

人家還不好意思,問她干嘛用,的確良是化纖的,也就八十年代紅過那么一段,之后,就迅速的被淘汰了,不然這些年,布都要酥了,也沒人用。生怕這是老吳同志跟他們客氣呢!結果老吳同志就很堅定的說道,糊墻!

鄰居們驚呆了,北方倒是有在墻上糊紙的習慣,這個大家都是挺熟的。之前鄉下住的土坯房,舊時,北方燒炕,冬天太干了,墻沒事干裂、掉灰。也不知道誰想的,用土紙糊墻,干凈好看,還亮堂。后來不知道啥時候,大家就用報紙糊墻了。

報紙用米漿糊貼在墻上,用現代的說法,就是可以調節房間的干濕度。潮濕時,報紙有吸潮的功能,而干燥時,報紙中集聚的濕氣也能釋放出來。但對老百姓來說,報紙不是不要錢嗎!

這些老京城人對糊墻倒是不陌生,但用布糊墻,真的覺得有點考驗心臟了。不過,這個老吳同志真有經驗。當然,這些老頭老太太們也不是傻子,看著張主任叫人買了一車三合薄板回來,往墻上那么一釘,就啥也不用說了。

布貼石灰墻上是不太可能,但貼木板上,不就跟納鞋底子一樣嗎?把布用漿糊一層層的貼上,最后鏟下來做鞋底子。又結實,又透氣。當然,重點是,他們覺得,這家人真有錢。白墻面都覺得不好,還非要加層板。

那布就是淺淺的那種鐵灰色,八十年代初時流行色,糊墻上,倒有點后現代的鋼鐵風。不過老吳同志也不懂什么叫鋼鐵風,她只要不看那白墻就成。主要是有木板隔著,初一就不怕潮氣了。但也不想想,這又不是南方,哪有什么潮氣,屋里恨不得弄個加濕器才好。

鄰居們也都被感動了,主要是沒見過用的確良來糊墻的,于是大家一塊幫忙,熬漿糊的,還知道往里放些樟腦粉、花椒粉,防蟲,防蛀。

都是挺能干的,加上張主任找的人工,北方干燥,真的糊上去,開個吊扇也就干了。等著晚上初一他們回來時,他們家就墻全是后現代風了。

水泥地清干凈了,讓人去買了地板膠,一整塊的鋪地上,感覺就跟木地板一樣。主要踩著也比光水泥地舒服。張主任還找了些木條,頂天立地的一釘。把布接口處的擋住,真就跟找的專業設計一樣了。所以真的給全村蓋別墅的人,眼光真不一樣,透著就那么銳利。

廁所要改,就得大改,張主任沒工夫,只能找人就在現在基礎上貼馬賽克,再弄個防水的吊頂。然后遺憾的說,‘能看了。’

也正是這里全改了,再配上純木的家具,這里就真的是一套十分舒適,且功能完備的兩居室了。但這會,初一就不可能把房子借給曹麗了,因為張濤媽要種菜,有二十多平米的地在等著她大顯身手呢。

他們家加張濤也就三個人,老太太種的菜,三個人根本吃不了。老太太就發揮愛熱鬧的性子,街坊們一送,一下子就跟大家打成一片了。現在她也能說點普通話了,所以環境這個東西,真的太能改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