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古漢語里也是有等級的,不同職級有不同稱謂。《禮記》中講,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坐化”是佛教用語,謂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能用“坐化”的,乃是正式在寺院修行的宗職者,普通信眾依然為“庶人”。
浮生大師,坐化了。大周佛道同時盛行,道家也有類似的說法,不過藍怡覺得聽起來比佛家要好聽很多。
道家把道士類似于僧人的“坐化”,稱之為“羽化”,羽化,長了羽毛而飛化成仙。藍怡更喜歡道家的說法。傳統的道,未被佛同化的道,來源于幾千年前的黃帝的思想。《黃帝內經》開篇有云,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成而登天。這登天,大概就是羽化的來源吧。
據傳,黃帝登天之時時化了龍身的,很多他身邊的親近之人攀附在龍爪,龍尾巴上跟著黃帝一起登天了,所以后來才有了“攀龍附鳳”一詞。
藍怡嘆口氣,合上自己的記錄本,望著遙遙燈火出神。不論如何,浮生大師坐化了。
自她告訴周衛極那個奇怪的“夢境”后,周衛極走了已經四日。藍怡這幾天把腦子里的東西清理了幾番,總算能夠確定周興祖的母親薛氏肯定是重生了。
也就是說浮生大師說的近幾十年,大周星辰亂了四五次,是真的“亂”了。有人穿越,有人重生,甚至還有她或浮生大師甚至深陷其中的人們不了記得其它變化。
這些誰又能說得好呢,他們只不過是在這個時辰偶然或必然的被時空選中而已。藍怡肯定自己是穿越,僅此而已。
浮生大師又去了哪里她不知道。但是有一點,明日該是中元鬼節了。
七月十五中元鬼節,大周人相信這一日是冥間官吏赦免鬼罪的節日,他們為鬼打開地獄之門。陰間的鬼魂都會出來回鄉,又到了家家祭祀先祖的時候,寺廟也要做法事超度亡靈。浮生大師死去后,信中相信他今日也會再回廟宇的。所以今年的黃縣清安寺的法事據說十分盛大。
王二嬸李氏是虔誠的信徒。她是一定要去參加清安寺的法寺活動的,甚至將讓王二叔套了牛車,全家一并去。
王二叔也不反對,是以全家以禮祭祀了王家的先祖,就坐牛車趕往清安寺。他們本想帶著藍怡四人一起去的。但是藍怡并沒有去。她不適合這個時候再去清安寺。
賈氏準備了祭祀之物,在院中祭祀后見藍怡心事重重的樣子,也不知如何安慰,便想著不再擾她,帶著兩個孩子先睡了。是以,藍怡一個人坐在臥室內,望著燈火發呆。
周衛極到了那里,他可還好,戰王是否真的很危險?藍怡現在更希望是她理解錯了薛氏的話,白白讓周衛極跑一趟的好。
“唉!”藍怡長出一口氣。拍拍自己的臉,望著屋外的月朗星稀的夜空。只希望世間再少些爭端,大家都可以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過日子才好。
此時,周衛極也在歇息,他靠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上,旁邊是臥倒在地閉目養神的黑子。黑衣黑馬的二人與黑夜融為一體,很難辨認出來。他望著月,手按在胸口的琉璃珠上,不知在出神的想著什么。但是神色尤為肯定。
當寺廟放在河中照明的燈火遙遙散開,隨著水流向遠方時,整個活動也就結束了。王二叔一家也從黃縣趕回家中。藍怡這是也已入睡。
刀無鋒見藍怡屋內的燈火一直未熄滅,他則在院墻隱蔽處站了一夜。
這是二哥的托付。也是他的職責。他要好好的守護,守護住這個家,這個他們共同的家。
藍怡看似照常地生活著,努力不讓大家擔心她。旁人問起周衛極,她只說衙門有事派他外出而已。因周衛極經常外出,外人也就不在詢問。北溝村的村民繼續忙碌著田里和家里的大小事情。日子照常過著。
就這樣,直等了一月。
一月后,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的夜里。中秋又是一番不同于中元佳節的樣貌,這里不再詳述。
藍怡四人賞完月,吃過葡萄等,宇兒和文軒隨著賈氏安歇后,藍怡在院內望月發呆。
成親后,她終于深深地體會到了什么叫做想念,想念一個人原來是這樣牽腸掛肚的事情。她現在恨不得飛到天上,飛到月亮里,好讓自己可以看到他在那里。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就在這時,藍怡似乎聽到了馬蹄聲,熟悉的馬蹄聲,輕輕地踏破瓊瑤而來,由遠及近。
周衛極,他回來了?!
藍怡不敢相信地傾聽著,真的,是黑子回來了。周衛極回來了。
她不由自主地站起身,一步步地走向大門口,打開大門,向西張望。月色中,慢慢地真的現出一人一馬的高大黑色身影,一步步地變大,一點點地清晰起來。
周衛極,真的回來了。
藍怡眼淚落了下來。
“衛極,你回來了。”
周衛極早就看到了自己的小媳婦在門口等著,他眼神如電,看著她憔悴帶淚的面龐,心疼不已,跳下馬,一步步走向藍怡,顧不得是在院外,一把將她拉進懷里,“嗯。”
黑子此時也不再煞風景,它累了,自己走進大門,在旁邊臥下歇息。
刀無鋒見此,打了井水讓黑子喝下,又準備好草料才悄悄退回暗處。看來,他的任務算是完成了。
周衛極擁著藍怡回到臥室,“一一,沒事了。”
“沒發生什么事吧。”
“好在來的及,王爺無事。”一路的風險,一路的奔波,只這幾個字便值得。
大周戰王,無事。
“我給你燒水,你洗洗吧。”藍怡擦擦眼淚,不想細問,匆匆走進浴室。
周衛極很是疲憊,但他還是從臥室出來,到了東院,見刀無鋒。
“二哥。”
“無鋒放心,一切安好。”
“家中也安好。”
“多謝。”
“你我兄弟,何須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