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爆星球

新昌旅游感想

作為起點的作者之一,能夠參加新昌天姥山采風活動,我,起點風少羽感到非常的榮幸,深切的感謝起點和新昌政府組織的這一場采風活動。

新昌建縣于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代以前屬剡縣,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有“中國桂花之鄉”、“長毛兔之鄉”等美稱。有詩仙李白千古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天姥山。

新昌位于曹娥江上游,地貌特征“八山半水分半田”。

新昌縣主要山峰海拔均在600米以上,最高峰為小將菩提峰,海拔996米。四明山脈自東北入境,構在小將至沙溪山地。天臺山脈兩支自中南部入境,古稱“一邑主山”的天姥山區逶迤綿亙至鞍頂山,構成儒岙至回山東部山地。會稽、大盤山脈自西南入境,盤亙于鏡屏鄉的安山和鏡嶺鎮的西坑一帶,構成鏡嶺南部山地。中部為丘陵臺地,一般為海拔250米至500米玄武巖臺地,范圍較大的有回山、大市聚、孟家塘、遁山等,邊緣為陡坡峻嶺。

這一次,我們前往了大佛寺,見到了這座古老的寺廟。

說起大佛的來歷,還得交代佛像的打造經過。據記載,南齊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來了一位叫僧護的和尚。相傳僧護常見仙髻巖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于是他發誓要在此巖壁上雕刻巨型彌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臨終前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后來僧淑續鑿,但也沒有成功。直到梁天監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肅偉派當時最著名和尚僧佑到此主持續鑿工程。在僧佑的計算和指揮之下,終于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揚天下,從此開始了真正大佛寺的歷史。由于鑿刻大佛的傳奇故事,人們也稱大佛為“三生圣跡”。大佛寺的開鑿年代與規模和山西云岡、河南龍門相近,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

千佛禪院位于大佛寺西北約300米,緊鄰大佛寺的外山門,是除大佛之外的另一處石窯造像。因石窟內佛像總數超過一千,故名千佛禪院,俗稱千佛巖。千佛巖,佛像確有千尊以上,據統計,石窯內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僅數寸。千佛禪院前身是高僧于法蘭創建的元化寺,成寺于公元345—356年,可見千佛巖的造像早于大佛。南朝時,南方很少有石窯造像,因此位于新昌石城山的千佛巖就顯得異常珍貴。千佛禪院在“特殊時期”時曾遭受損壞,但大多得到了保留,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藝術建筑。

放生池在大佛寺外山門內。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廟中的固有建筑,在新昌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當我入外山門,就會被兩處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著兩面青山、四面綠樹,佛門凈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巖壁“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

智者大師紀念塔建在兩放生池間的山坡上,為紀念智者大師智顗而建。智顗為隋唐間中國佛教大家天臺宗的創始人,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應晉王楊廣之請,自天臺赴揚州,途經石城寺。因病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于此,后移葬天臺山塔頭寺,在圓寂處建有衣缽紀念塔。因天臺宗在日本流傳甚廣,新昌大佛寺也就成了日本游客經常觀瞻朝拜。

鋸解巖,俗稱鋸開巖,在山門外公路右側,是一塊高4米多的巨石,稍加留意即能看到。此巖中間有一縫,如刀劈一般,相傳是兩位仙人用稻草繩鋸開,以啟示開鑿大佛之人能鍥而不舍。

般若谷是利用石城山一處山谷的采石場建筑而成,設計者利用遺址的地勢,巧妙地安排了佛教發展歷史展示。以流動的瀑布形式增加大佛寺境內的動感,以佛的世界強調大佛寺佛教文化的氣氛。

在木化石園附近的一處山谷,是大佛寺增加的五百羅漢堂,眾羅漢或坐或立,均布置在山腰的一處山洞之中。山洞對面還有以整個山頭為一尊的大肚羅漢,形象逼真,神態生動,我看了之后不由得被深深的震撼了

大佛寺已是一座規模不小的寺廟,但非常有序地散建在不大的山谷之中,如果沒有景區入口處大佛城的渲染,緊鄰繁華鬧市的大佛寺,人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繁華與寧靜,巨大與微小均被巧妙地統一在石城山的山谷之中,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兼勝,這可能就是大佛寺始終保持香火旺盛的秘笈所在。

穿梭在廟宇之間、沉浸在佛教氛圍中完全不同的一種感受。不僅往下可以見到紅、黃、黑等不同顏色組成的飛檐翹角建筑若隱若現,通道圍墻迂回曲折,池水似鏡倒映著披綠的青山層次豐富,而且所在的山野,到處是古樹野花。尤其在秋日,楓葉飛紅,野菊吐黃,一派秋日。

而天姥山的旅游更是讓人驚嘆。

由于唐代詩人的相繼來訪,形成了著名的“浙東唐詩之路”,同時也使得天姥山成為后人無限向往的神奇仙境。

終于來到了天姥山,來到了這個讓我無限向往的仙境。

天姥山得名來自“王母”,是新昌一邑之主山,由撥云尖、細尖、大尖等群山組成,是一片連綿起伏、氣勢磅礴的群峰。天姥山在現代名不見經傳,但在古代知識分子心目中卻是一座備受敬仰的高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經是中國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詩人追慕前賢足跡,尋訪天姥山并留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壯游》等千古絕唱,將天姥山推到了一個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為詩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樂園。

首先是萬馬渡,位于兩山夾峽峙之谷。有一條大溪,澗中盡是些圓滾滾、光溜溜的石頭。重量不等,近百公斤至幾萬公斤。色澤不同,金黃色、紅棕色、,以青白色為多。數以萬計的巨古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從山崗自上而下,蜿蜒二、三公里。每逢下雨天,站在山巔遠眺,只見山洪奔瀉,沖擊巨石,白浪飛濺,嘩嘩作響,聲若千軍吶喊,形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巍巍壯觀。這里的環境也十分幽雅,青山綠水,小橋出一幅秀美的山水畫。遠望天姥群山,連綿起伏,紅楓翠竹,疏疏密密。在那萬樹叢中,竟冒出一巨巖,孤峰挺立,峰尖上偏又頂著萬斤巨石,酷似鳥的嘴巴,稱“鳥嘴巖”,村民又呼之“風動巖”,因為大風吹過,那巨石也也搖動,欲從半天中尺下來,看起來險乎乎的。膽大者卻可攀援至峰頂,用力推石,那石居然也能晃動。但怪的是,千百年來,經歷過多少狂風暴雨,那“鳥嘴巖”卻始終屹立于高山之巔,有驚無險。萬馬渡還有朝板巖等石景。

游覽天姥山,隨后,我們進行了燒烤晚會,晚會進行的非常的熱鬧,跟諸多作者也有了深深的交流。

最后一天,我們游覽茶廠,然后來到了龍穿峽風景區。

龍穿峽風景區所在的天臺山景區是屬于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景區的。龍穿峽景區就在天臺縣城的北部大約十八公里的白鶴鎮境內。龍穿峽景區內的風光主要是以山峰的險峻和幽深的峽谷,還有怪石嶙峋的景觀,夢幻仙境的霧氣,清澈的水流,最為壯觀就是風格迥異。如絲如緞的飛瀑,擁有無限的風光就展現在游客的眼前,秀麗自然而又壯觀的景色令所有的游客所折服。龍穿峽風景區分為十大景區,臺岳春秋、秀溪觀瀑、五泄流泉、太白臨風、游龍戲鳳、龍穿破壁、石門叩關、天池浴翠、空谷鳥鳴和三峽探險。

一步踏入文化廊,走進千年天臺史。秀溪觀瀑區一橋、一湖、一亭、一瀑和諧自然,恍若天成,橋粗獷純樸、野趣漾然;子薇亭乖巧秀麗,充滿詩情畫意;秀湖水清澈見底,一群群石斑魚就象湖中的精靈,輕盈游弋;司馬瀑更是氣勢非凡:溪水流經峽谷陡遇懸崖,跌落入醉池,回旋澎湃后由前面一處裂口沖出,洋洋灑灑從80多米高的峭壁上呼嘯而下,飛珠濺玉,晶瑩剔透。五泄流泉區以瀑布和絕壁為勝,瀑布總體落差高達一百多米,分五疊層層貼崖而墜,瑩如白練,柔若云錦,冬夏不竭。石壁山勢陡峭,壁面如削,上面密布的石紋有如一部散落的天書,讓你剛為銀瀑飛泉驚嘆過,又情不自禁的為眼前的石壁叫絕。

整體來說,這幾天的履行對我們的作者的收獲是特別大的,認識了許許多多的作者,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幾天我的感觸特別特別的深。

最后還是萬分感謝起點給了我這樣的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