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雛

NO.269 周公瑾的制衡之策

NO.269周公瑾的制衡之策

原創雖購得不少麻布,滿載而歸,魯肅心中卻有些不是滋味,與荊州一年多來,做的這筆筆生意,導致江東錢糧源源不斷的運往荊南,雖當下還談不上傷及江東根本,可是若長此以往,荊襄之富庶,怕是要冠絕天下了

只是魯肅也知道,龐山民售賣之物,容不得他拒絕,如今江東世家已習慣來自于荊南的竹紙,典籍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若龐山民斷下竹紙供應,江東世家那邊,怕是也要與他魯肅糾葛不斷了。

這便是堂堂陽謀,魯肅回到渡口,驗收過布匹之后,心中感慨,如今荊襄崛起已避無可避,當今天下若論兵強,北地曹操可為魁首,若論殷富,龐山民之荊襄,當仁不讓。

而江東如今,還有何優勢?大江之險么?

滔滔江水,倒是可保江東數年無虞,可是這大江之險,亦遏制了江東對外攻伐的腳步,回想起年前之事,魯肅不禁懊悔,早知今日,年前周郎興兵之際,就當于孫權面前痛陳厲害。

如今再伐荊襄,已成癡人說夢,荊襄變化,日新月異,怕是如今便是孫權支持周瑜,攻伐荊襄,亦難大獲全勝了。

想到此處,魯肅靈機一動,登上大船,對船上將校吩咐道:“暫且不歸吳郡,先往柴桑。”

一路行船,魯肅至柴桑之后,命隨行士卒帶上兩匹布帛,便直奔都督府而去,雖當下周瑜已不理政務,卻依然安居于都督府中,魯肅覺得,這荊襄售布之事,亦當讓周瑜知曉,或許以周瑜之智,可窺其中一二。

入得府中,魯肅便聞蒼涼琴聲,周瑜高歌之聲如鶴唳一般。魯肅聞之,不禁黯然。

郁郁不得志,不外如是。

只是片刻,琴聲一斷,周瑜見魯肅呆立于堂前,不禁笑道:“子敬不在吳郡幫襯仲謀,來我柴桑作甚?”

“先前去了趟長沙,了斷年前公瑾與那商賈糾葛……”魯肅輕嘆一聲。周瑜卻是笑道:“那廝現在非是商賈。已是掌二州之地的上將軍了,諸侯如這般崛起者,山民可算是獨樹一幟。”

魯肅聞言點了點頭。對周瑜道:“適才聞公瑾琴聲之中慷慨激昂之意,莫非公瑾有意,重歸朝堂?”

“未有此意。”周瑜聞言。收斂笑容道:“如今仲謀并無為難之處,何須周某勞心勞力?”

“公瑾!”魯肅聞言不禁嘆道:“好歹仲謀也是我等主公,或有錯處,為臣子者,應當體諒才是。”

“周某已經體諒了……”周瑜說罷,微微一笑,對魯肅道:“如今周某遠離朝堂,便是讓仲謀寬心行事,既然仲謀忌憚周某。便待其掌控朝臣之后,周某再重歸朝堂,也是不遲。”

見魯肅還欲再言,周瑜嘆道:“周某或與仲謀不睦,可看在伯符面上,周某可盡數容忍,子敬無需擔心。有二張操持政務,我江東還亂不起來。”

魯肅聞言微微點頭,輕嘆一聲道:“只是如今北面曹操,開疆拓土,以如今態勢。掃平河北指日可待,那袁家幼子。又怎是曹操對手,且龐山民新得益州一地,其崛起之勢,已成必然,諸侯大勢如逆水行舟,我江東不進反退,魯某心中,怎能不憂?”

周瑜聞言,亦深以為然,若如今孫權不奮發圖強的話,不消數年,便會被這兩大諸侯,遠遠拋在身后,屆時江東衰弱,便是依仗大江之險,又能與這兩大豪強抗衡多久?

只是周瑜卻并不打算,如今便接受魯肅勸誡,重歸朝堂,周瑜心中明了,這孫權的權利頗重,與其重歸朝堂,受孫權忌憚,倒不如于江東衰弱之時,再度出馬,力挽狂瀾……這江東去年未將二龐扼殺,已是失了先手,如今這天下大勢,漸成定局,江東若貿然興兵,便是自討苦吃了。

念及此處,周瑜索性不再想這煩心之事,對魯肅道:“若子敬此來,欲作說客,怕是要無功而返了。”

魯肅見狀,心知多說無益,命下人將布匹送上,對周瑜道:“公瑾可一觀此布。”

周瑜聞言微微一愣,繼而看了看案上布匹,對魯肅道:“尋常麻布而已。”

“此布乃從荊南購得。”魯肅說罷,周瑜不禁笑道:“伱魯家又與山民做買賣了?只是這次所購之物,倒是讓周某漲見識了,這等麻布,江東亦有,子敬還買他荊襄的作甚?”

“周大都督或許不知這江東布價,尋常麻布,尺五十錢,而于那龐山民處,百錢可得三尺。”魯肅聞言,不禁嘆道:“魯某不知其中緣由,所以才來尋公瑾,欲解此惑。”

周瑜聞言,半晌無言,魯肅見周瑜皺眉苦思,亦不打擾,許久之后,周瑜眼前一亮,對魯肅道:“或許那龐山民新得紡布技藝,使這人工費用,大大降低。”

魯肅聞言愕然,半晌之后恍然大悟,對周瑜道:“正當如此!但凡買賣,那龐山民總不會賠本,憑空讓我江東得了便宜,只是此事于魯某處頗為為難,荊南布賤,魯某買來,亦有賺頭,可是一想到此物乃山民所創,魯某心中,總有些不忿。”

周瑜聞言,亦頗為苦惱道:“關鍵在于,荊襄可憑此物,再賺我江東錢糧,且此事堂堂正正,我江東避無可避……便是不買荊襄布匹,若叫百姓得知,荊南布賤,亦會爭相求購。”

“商賈之道,只會以利趨之……”魯肅聞言皺眉,對周瑜道:“那公瑾以為,這布帛買賣,魯某日后到底要不要與這龐山民做下去了?”

“子敬不做,亦有人做。”周瑜聞言,不禁笑道:“此事還輪得到子敬回避么?只是周某以為,總不能讓山民順風順水,好處皆得!于周某看來,子敬回去之后,當多囤棉麻,待那龐山民求購之時,坐地起價,若那荊襄還想紡布,總不會憑空得之,這原料還是要用的,話說這天下好處,總不能讓他一人盡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