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雛

NO.490 低調的江東

正文NO.490低調的江東

無論劉備如何糾結,數日之后還是獨自一人往江夏赴任,這月余時光,劉備也未曾再勸關,張二人與他一道,趕往江夏,如今二人已為荊襄五虎,若同去江夏,的確與禮不合。

劉備僅為江夏太守,怎會有權調遣荊襄軍中上將?

荊襄無戰事,先前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孰優孰劣的爭論,也于兩家諸侯治下百姓之中漸漸淡去,唯有江東近來的表現,卻是令龐山民頗為意外。

在龐山民看來,以孫權好大喜功的性格,總不會甘愿中原,荊襄兩家諸侯專美于前,好歹也應當提拔幾個江東上將,上表一下,與兩家上將抗衡一二,可是江東的偃旗息鼓,卻令龐山民對孫權高看一眼,屢受打擊之后,孫權如今居然也懂得隱忍了……

只是龐山民不知道的卻是,自周瑜歸返江東之后,便諫言孫權,當休養生息,與中原,荊襄兩家,放下往日糾葛,安心發展江東實力。

先前攻略青州,雖擾得曹操苦不堪言,可江東卻未得到實際好處,掠青州半年,本以為可安定青州,使其為江東土地,以致于周瑜所率五萬大軍并未擾民,如此一來,江東也難得青州財富。

況且接連兩場大戰,曹操損兵折將無數,江東卻也未討到絲毫便宜,五萬征伐青州的大軍,只有兩萬余軍馬,活得性命,有機會重新踏上江東土地。

這樣的戰果也讓周瑜意識到,爭一時得失。對江東弊大于利,雖之前占青州之時,江東風頭出盡,可實際上江東得到的僅僅是兩萬多江東兒郎,埋骨他鄉的結局。

所以周瑜認為青州之敗,他既為大軍統率,便理所應當。受敗軍責罰,前些日子,周瑜于孫權面前多番請罪。然而孫權卻頗為大度,不愿再追究青州戰事。

敗了便敗了,只要周瑜以及太史慈諸人。平安歸來便好,二人不在江東,孫權已深切感到壓力頗大,周瑜乃江東柱國之臣,太史慈聲威,可懾山越不敢異動,此二人可保江東根基,如今二人歸來,孫權憂慮盡去。

況且得周瑜相勸,孫權也意識到臥薪嘗膽并不是多么困難的事情。強如荊襄如今都在小心翼翼的休養生息,江東若強出頭,挑釁這天下間僅余下的另兩家諸侯,屆時必橫生禍端。所以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的輿論傳入江東之后,孫權只猶豫半日。便放下心中那絲虛榮,并未上表,去為江東將校,爭奪名號。

“無論是五虎上將還是五子良將,只是虛名而已,盛名之下雖無虛士。卻并不是說,赫赫威名者,便可百戰百勝,不逢一敗!”周瑜于江東軍中,亦召一眾將校告知其心中所想,江東將領多籍籍無名,可日后一旦敗五虎抑或五子之一,這良將聲威,豈不就成了那兩家諸侯的笑話!

軍中將領得周瑜安撫,亦拋卻了貿然生事的心思,原本心中的那點不忿也隨著輿論的平息悄然散去,只是周瑜于此江東休養生息之際,并未閑著,反而日日操演水軍,勤練兵馬。

之前跨海入青州一事,令周瑜發現水戰對江東而言,大有可為,江東原本的優勢便是水戰,若將此優勢再發揮一二,拉開與荊襄以及中原兩家水戰的差距,只求自保,綽綽有余。

在周瑜看來,雖孫權與龐山民二人姻親,可依照那龐山民專挑軟柿子捏的性子,如今怕是已有平定江東的念頭了,周瑜要做的便是要龐山民意識到,想勝江東水軍,極為不易,一旦龐山民改變想法,轉戰中原的話,江東軍馬便可伺機而動,亂中取利。

天下余三家諸侯,鼎足之勢已成定局,荊襄雖強,卻也難以一敵二,如此說法,放到其余兩家諸侯身上亦然!

只是令周瑜比較在意的是,龐山民先前與曹操汝南相見,言罷戰一事,便隱隱表明,龐山民相要緩和荊襄與中原之間的關系,如今諸侯間糾葛最少者,便是荊襄,無論是與中原抑或江東聯結,皆有可能,而因青州一事,江東與中原兩家,裂痕頗深,相要聯結,卻不容易!

無論哪家諸侯都打著坐山觀虎斗的念頭,無論哪家諸侯都在緊鑼密鼓的積聚實力,表面看來,天下間已步入了難得一見的和平時期,可其中暗流涌動,早已被周瑜看的通透。

且除此之外,周瑜更為在意的便是細作帶來的荊襄消息。

五虎上將之中,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趙云,馬超二人,已趕赴長安,黃忠則往汝南處,協同陸遜一道,鎮守汝南,關羽,張飛坐鎮長沙,這般安排,周瑜無論怎么看,都覺得龐山民已有了興兵中原的念頭。

不然馬超,趙云遠赴長安,又是為了什么?

只是周瑜不知道的卻是,荊襄于龐山民手中,一直以來的發展便與其他諸侯,大相徑庭。

龐山民對于治下百姓的生活以及商賈貿易,遠遠比兵家之事,看得更重。

馬超,趙云二人遠去西涼,主要還是為開辟絲綢之路,且龐山民也希望可向西域諸多小國,彰顯荊襄武力,令其心中驚懼,安心歸附。

不歸附者,屆時強行掠奪,也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至于黃忠去往汝南,卻是龐山民希望荊襄一眾少將,多隨黃老將軍學習本領,雖五虎上將仍在當打之年,可培養荊襄少將,龐山民同樣頗為重視,與曹操的三年之約,龐山民從未想過食言而肥,三年的和平雖對于中原,江東兩家,意義不小,然而龐山民卻以為,若是利用好了,荊襄便可發揮其民生優勢,可與兩家諸侯拉開更大的距離!

曹操要遷都,江東要休養,然而對荊襄而言,并無這諸多煩憂之事,只需要向兩家諸侯所轄之地,輸出更多的商品來賺取財富,從而支撐數以萬計的荊襄軍馬。

龐山民也想知道待兩家諸侯,驀然回首,再看荊襄之時,會不會意識到荊襄的發展,已經遠遠出乎兩家預料!曹操,孫權雖桀驁之輩,但是當他們見到荊襄的綜合實力已將他們遠遠甩在身后,又會有何等念頭?(歡迎您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