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隱忍二十年,漢武帝被架空了

第147章 陪都選址

第147章陪都選址第147章陪都選址→、、、、、、、、、、、、、、、、、、、、、、、、、

大漢長安城未央宮宣室殿。

劉據端坐在主位,神色沉穩,目光掃過殿下站立的一眾大臣。

今日早朝,議題至關重要——南方大開發建設中,京杭大運河北方終點城市暨陪都的選址。

劉據在等待眾臣的回答,雖然之前宣城是京杭大運河,很多人都以為是京城長安,但劉據知道后世的事情,自然知道所謂的“京”是哪里。

如果想事無巨細的統籌安排,還是要聽一下大臣們的意見,畢竟這是西漢,哪怕離隋朝,也隔了前年之久。

張騫率先出列,拱手說道:“陛下,依臣之見,洛陽乃天下之中,交通便利,素有‘九州腹地’之稱。且洛陽歷經多朝經營,文化底蘊深厚,商貿繁榮,將其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方終點和陪都,定能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穩固大漢統治。”

魏相微微皺眉,上前一步反駁道:“張大人所言雖有道理,但洛陽地處中原,地勢較為平坦開闊,在軍事防御上有所欠缺。臣以為,長安附近的咸陽,曾為秦都,也是陛下的龍興之地,經過陛下前些年的勵精圖治,城防堅固,百姓安居樂業,又離長安不遠,便于與都城聯絡,可作為陪都和運河起點。”

田千秋輕撫胡須,緩緩說道:“咸陽雖有優勢,但周邊土地開發過度,資源漸趨緊張。反觀臨淄,位于齊國故地,是東方重要的商業都會,人口眾多,手工業發達。將運河終點和陪都定在臨淄,可進一步帶動東方經濟發展,增強大漢在東部的影響力。”

張湯則從另一個角度發表看法道:“諸位大人所言皆有考量,不過陪都之選,關乎國家安危與穩定。我認為趙地邯鄲地處要沖,扼守南北交通要道,且民風剽悍,軍事力量較強,能有效抵御北方侵擾,保障運河安全。”

徐衛出列說道:“殿下,臣覺得宛城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宛城位于南陽盆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以宛城為運河起點和陪都,可保障物資供應,促進農業發展。”

大臣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一時間宣室殿內氣氛熱烈。

劉據靜靜地聽完眾人發言,頓時覺得頭大,心說還不如不問了。

沒一個人能猜中他想法的,上意難測也不是這么來的啊!

他輕咳一聲,緩緩說道:“諸位愛卿所言,皆有可取之處,但我朕意將此地選在薊城。”

此言一出,大臣們頓時一片嘩然,紛紛表示反對和不解。

張騫滿臉疑惑,問道:“太子殿下,薊城地處北方邊陲,雖為燕國故都,但相較于洛陽、臨淄等地,其經濟、文化發展稍顯遜色,為何要選此地?”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劉據微微一笑,神色從容,不緊不慢地解釋道:“諸位愛卿,薊城雖地處邊陲,但它有著獨特的戰略意義。其一,薊城位于中原與北方游牧地區的交界地帶,是抵御匈奴等外敵的前沿陣地。將陪都和運河終點設在此處,可加強北方軍事防御,更好地守護大漢疆土。”

“其二,隨著南方大開發和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南北經濟交流日益頻繁,薊城能成為連接中原與東北、北方草原的重要樞紐,促進貿易往來,拓展大漢的商業版圖。”

“其三,從長遠來看,薊城周邊土地廣闊,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可作為大漢向東北拓展的據點,進一步鞏固國家統一。”

劉據目光堅定,環視眾人,繼續說道:“我明白此舉在當下看似冒險,但為了大漢的長遠發展,我們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陪都的設立,不僅是為了眼前的便利,更是為了子孫后代的福祉。”

大臣們聽了劉據的解釋,仍有人心存疑慮。

最終,劉據也不想再過多糾結胡子哥問題,力排眾議,下決定選擇薊城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方終點城市和陪都。

同時朝廷通過強征和自愿報名的方式履行遷移政策。

決策既定,朝廷各部門便迅速如運轉精密的機器般行動起來。

大漢傳媒旗下的報紙紛紛對天子的決定進行了報道。

消息一經傳出,便在市井街巷激起千層浪,街頭巷尾都在熱議此事。

很多人出于對劉據的信任,選擇無條件的支持。但更多人,則是持有謹慎的態度。

尤其那些世居于此的老住戶,眼神中滿是眷戀與不舍。

有白發蒼蒼的老大爺,坐在自家小院門口,撫摸著斑駁的墻壁,喃喃自語道:“這房子,我從小看到大,一磚一瓦都有感情吶,咋舍得離開。”

而很多商戶們,更多的是憂慮與不安。

“遷移過去,人生地不熟,生意還能不能像現在這樣好,心里一點底都沒有。客源沒了,可咋養家糊口。”

而很多貴族階層,憑借敏銳的嗅覺,雄厚的財富與廣泛的人脈,對遷移的接受度相對較高。

他們的府邸豪華,資產眾多,遷移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享受優渥生活。

一些貴族甚至將此視為拓展勢力范圍的契機。在得知陪都遷移至薊城后,他們迅速派遣親信前往薊城購置田產、建造新宅,布局商業。

士紳階層對于遷移,態度較為復雜。一方面,他們在現居地擁有產業和人脈,遷移意味著要割舍部分利益,重新建立社交網絡。

不少士紳的家族祠堂、祖宅都在此地,情感上難以割舍。

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明白陪都遷移帶來的政治和經濟變革,若能順應潮流,或許能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一些士紳開始積極研究薊城的風土人情、政策法規,希望能在新環境中找到立足之道,如出資資助家族子弟前往薊城求學,為家族未來鋪路。

而對遷移政策抱有最大期待的當屬年輕人。

“薊城乃繁華之地,新的機遇說不定就在那兒。咱們去了,或許能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實現抱負。”

更多人都抱有這樣的想法,踴躍報名。

同時為了讓百姓深入了解遷移燕京的益處,各地官員領命后,不辭辛勞地深入民間探訪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