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政見不合第175章政見不合→、、、、、、、、、、、、、、、、、、、、、、、、、
金傅懷著復雜的心情回到長安,站在曾經無比熟悉的金氏府邸前,心中五味雜陳。
他清楚地記得,在前往燕京之前,自己為了籌措資金,不得不忍痛將這座承載著家族多年記憶的府邸變賣。
如今故地重游,望著那熟悉的大門,往昔的點點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頭。
正當金傅沉浸在回憶中時,門緩緩打開,一個熟悉的身影蹣跚而出。
竟是曾經被他遣散的管家,管家一眼便認出了金傅,眼中瞬間泛起淚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聲音顫抖地說道:“大公子,您可算回來了!”
金傅又驚又喜,連忙上前扶起管家,問道:“老管家,你怎么還在這兒?我不是早就把你遣散了嗎?”
管家擦了擦眼淚,激動地說道:“大公子,是天子圣明吶!天子念及金氏的功勞和舊情,聽聞您賣了宅子,特意派人將這宅子買了回來,還囑咐老奴在此守著,說您總有一天會回來的。”
金傅聽聞,如遭雷擊,心中滿是震撼與感動。
他怎么也沒想到,日理萬機的天子劉據竟會對自己如此關懷備至,念著這一絲舊情。
金傅眼眶泛紅,轉過身,面向長安城未央宮的方向,緩緩跪下,恭恭敬敬地行了跪拜大禮。
“陛下之恩,金傅無以為報,唯有肝腦涂地,為陛下、為大漢效犬馬之勞。”
而不同于金傅,霍光剛踏入霍府,還未及放下行囊,便被眼前的陣仗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一群媒婆模樣的人蜂擁而上,七嘴八舌地說著:“霍大人,您如今可是朝中重臣,這般年紀也該成家立業了。我這兒有位姑娘,模樣俊俏,性格溫柔,定能與您琴瑟和鳴……”
“霍大人,我家那姑娘知書達理,賢良淑德,與您堪稱絕配啊……”
霍光被圍在中間,臉上掛著尷尬又無奈的笑容,心中卻滿是厭煩。
好不容易擺脫眾人,霍光回到自己的房間,坐在榻上,長舒一口氣。
此時,劉細君的身影不由自主地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還記得初次在咸陽相見,陽光灑在劉細君身上,她宛如仙子下凡,那傾國傾城的容貌讓霍光驚為天人,心臟也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跳動。
此后,兩人一同工作,那些日子里,他們并肩作戰,為了大漢的事務出謀劃策。
每一次的交談,每一個默契的眼神,都讓霍光倍感溫暖與快樂。
然而,霍光也清楚地知道,劉細君對自己,更多的或許只是朋友間的情誼。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份求而不得的感情讓霍光心中滿是苦澀。
他望著窗外漸漸西沉的夕陽,不禁深深感嘆,沉浸在回憶之中,一時間竟久久無法自拔。
第二日,未央宮宣室殿內莊嚴肅穆,劉據高坐于龍椅之上,目光掃過下方群臣。
“眾愛卿,今日早朝,尤其召田千秋、霍光、金傅前來。朕已知曉,田愛卿與霍愛卿在籌建京杭大運河一事上,諸多政務上政見不合,今日便在此,將此事說個清楚。”
劉據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在大殿內回蕩。
田千秋聽聞,率先出列,微微躬身,語氣中帶著一絲急切道:“陛下,霍光行事太過謹小慎微,實乃婦人之仁。陛下圣明,所推行之政策,皆為大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大漢國力蒸蒸日上。如此英明之決策,就應雷厲風行地施行,怎能因霍光的瞻前顧后而延誤?”
說罷,他身后幾位與之立場相同的大臣紛紛點頭附和,其中一位官員高聲說道:“陛下,田相所言極是。我等應堅決擁護陛下的每一項決策,迅速將其落實,方能讓大漢持續繁榮。”
霍光面色平靜,不慌不忙地走出隊列,拱手說道:“陛下,田丞相及諸位大人所言,臣不敢茍同。施政一事,關乎國計民生,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項政策的推行,都應深入考察,充分考慮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若是貿然行事,一旦出現差錯,必將動搖國本,讓百姓受苦。臣以為,小心謹慎并非壞事,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政策真正惠及百姓,推動大漢長遠發展。”
霍光言辭懇切,目光堅定地看向劉據。
他話音剛落,朝堂上的氣氛愈發緊張,大臣們分成兩派,小聲議論起來。
支持田千秋的大臣們紛紛指責霍光過于保守,阻礙大漢發展;
而一些認同霍光觀點的大臣則認為,霍光的謹慎是對國家負責的表現。
金傅站在一旁,眉頭緊鎖,看著兩方爭得不可開交,心中暗自思忖,這場爭論若不妥善解決,恐會影響朝堂和諧與政務推行。
劉據靜靜地聽著雙方的爭論,神色未變,心中卻在權衡利弊。
他深知田千秋的急切,是對大漢發展的殷切期望;
也理解霍光的謹慎,是出于對國家和百姓的責任。
待雙方稍作停歇,劉據緩緩開口:“二位愛卿,皆為我大漢之棟梁,所言皆有道理。然朝堂之上,應求同存異,共同為大漢之發展謀劃。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第175章政見不合第175章政見不合→、、、、、、、、、、、、、、、、、、、、、、、、、
一直未開口的衛青,靜靜聆聽著田千秋與霍光的爭論。
待雙方稍作停歇,他緩緩上前,雙手抱拳,聲若洪鐘道:“陛下,依老臣之見,田相心系大漢發展之速,望政策能迅速落地以顯成效,這份急切之心可鑒;霍大人則憂慮政策施行之根基,恐因冒進而致禍端,其謹慎亦是為大漢長遠計。”
衛青目光平和地看向田千秋與霍光,繼續說道:“兩位大人雖政見不同,但皆為我大漢之福祉。老臣以為,不如取兩者之長,在保證政策穩健推行的同時,加快落實步伐,如此方能兩全。”
張騫也站起身微微頷首,說道:“陛下,田相主張迅速推行陛下之英明決策,可使大漢快速進步;霍大人強調謹慎考察,能確保政策契合各地實情。兩者并非相悖,而是相輔相成。若能尋得平衡,我大漢定能在發展之路上穩步疾馳。”
蘇武神色凝重,出列諫言道:“陛下,臣以為,霍光大人的謹慎并非壞事。政策關乎萬民,一旦有誤,百姓受苦。而田丞相的急切,也是盼我大漢早日強盛。但在這朝堂之上,應多些包容。”
魏相沉思片刻后說道:“陛下,田、霍兩位大人的爭論,本質是對施政節奏的不同見解。田丞相著眼當下,力求快速變革;霍大人放眼未來,注重根基穩固。”
頓了頓他又道:“陛下,臣建議,可設立專門的考察小組,由霍大人牽頭,在各地深入調研政策可行性,而后田丞相依此迅速推動落實,如此分工協作,或可化解分歧,讓大漢之策盡善盡美。”
“陛下,臣覺得田大人和霍大人都是一心為大漢。只是這爭論若持續不休,恐會影響朝堂和諧。不如陛下定個期限,讓兩位大人各自拿出一套施政計劃,在小范圍試點推行,以成效論高低,如此既能平息爭論,又能選出最適合大漢的方案。”
徐衛也忍不住上前說道。
眾人各抒己見,朝堂上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