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四百零二章 大棋

第四百零二章大棋第四百零二章大棋(1/2)

請點擊,然后點擊“”

“父皇。”

奉天殿內,朱高燧小心翼翼地溜了進來,見朱棣在批奏折,悄聲喚了一句。

金忠在一旁遞奏折,朱棣批的也不是很用心,坐在墊子上靠著龍椅痛苦地揉了揉太陽穴,像是下班時間給學生改作業的班主任。

而朱能和丘福正站在另一側,見父皇沒搭理自己,朱高燧識趣地閉嘴了。

兩位嫡系國公,還有軍師金忠,看樣子是在謀劃軍事上的事情,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在討論征安南,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實際上在這個五月,一連串的事情都趕在一起了,眼下日本使團的事情不算有多重要,只能說是一個小插曲,重頭戲是幾天后的太祖忌日,然后就是評定將階,再然后大軍開拔征安南。

“太祖忌日以后評定完將階就要開始對南線用兵,算來算去,也就是十幾天后的事情,既然南京的主力要出動,那北線就不得不做好萬全的準備。”

朱棣自言自語道:“北線今年算是勉強填上了靖難造成的兵力窟窿,不過秦王和晉王這兩家,還是要處理掉,不然中間漏風呦。”

說著一骨碌站起身來,幾人一同來到屏風背面,那里掛著一幅大明堪輿圖。

朱高燧習慣了當隱形人,直接跟了過去,走過龍椅的時候瞥了一眼案上的奏折,是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的奏折,很簡短,有啥事說啥事,是宋晟一貫的風格。

“回回倒兀言,撒馬兒罕回回與別失八里沙迷查干王似乎有意假道率兵東向,彼必未敢肆意如此,然邊備常不可怠。昔唐太宗兵力方盛,而突厥徑至渭橋,此可鑒也。宜練士馬、謹斥候、計糧儲,預為之備。”

朱高燧心頭一跳,作為這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大明帝國與帖木兒帝國之間僅僅隔著西域的別失八里汗國(后改名亦力把里),而彼此之間也都知道對方的強大,如今甘肅有警報,是帖木兒帝國要動手了嗎?

當然,宋晟也只是說“似乎有意”,并沒有切實的證據,拿唐太宗渭水之辱的事情舉例子,也只是建議多做防備,免得被突襲。

朱棣拿著長桿指著偌大的堪輿圖,從西到東延綿數千里的,就是大明帝國的北部防線。

“最西面。”

金忠面無表情地報著數:“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麾下甘肅十衛,共馬步旗軍五萬七千零四十五人。”

朱棣的長桿繼續向東移動。

“寧夏總兵官寧遠侯何福,麾下寧夏四衛,共馬步旗軍二萬四百一十三人。”

這還是北部防線西段整編了肅王、慶王的兵馬后的結果,甘肅寧夏一共八萬兵馬不到,倒不是因為大明兵力匱乏,而是因為大明跟漢唐乃至宋不同,隨著經濟重心向東、向南移動,關西的糧食人口減少,關隴戰區已經不再成為大明的核心區域.而且漢朝和唐朝都是以關中為核心,又極力向西域拓展,宋朝則是為了防備西夏,養了規模龐大的西軍,大明跟蒙古人的作戰,則是以西線為輔助,東線為主,恰恰是跟漢唐對塞外作戰方向反過來的。

“帖木兒那邊你們怎么看?朕聽說帖木兒那老瘸子遠征奧斯曼的時候,可是傾國動用了六七十萬人,甘肅寧夏這七八萬兵正面對抗肯定不夠,塞牙縫都不夠。”

朱棣拄著長桿看向朱能和丘福。

“甘肅寧夏最關鍵的問題是城池堡壘不夠堅固,而非人不夠,鐵木真征蒙古那時候把城池都拆了,元朝沒修,咱大明西邊無戰事,也沒怎么花大力氣修,其實若是足夠堅固,憑著河西走廊的一連串城池,就算帖木兒真打過來,都夠他們啃的了。”丘福分析道。

朱能微微頷首,緊接著說道:“帖木兒攻城有一套的,聽阿拉伯商人說過,奧斯曼的很多高大堅固的名城,都被帖木兒用火炮和火藥攻下來了。”

“這倒是個問題。”

朱棣點點頭,甘肅寧夏的城池和堡壘都太矮了,也不夠堅固,起不到什么防御的作用,那邊地廣人稀、道路崎嶇,運輸土木材料和筑城都不方便,一時間倒也無法解決。

這時金忠忽然說道:“不過我們倒也沒必要因為一則西域的消息,就改變現在的計劃,不管帖木兒敢不敢來打大明,數十萬人遠征的準備工作,都得一年半載,而且從撒馬爾罕到關中,中間是極為漫長的沙漠戈壁,綿延足足八千里,中間基本沒有多少部落或綠洲可供補給,即便有,能供養多少大軍也要打個問號,所以即便是帖木兒從現在開始下決心進攻大明,從準備到趕路,等他抵達大明邊界的時候,也要永樂三年年末到永樂四年的年初了。”

朱棣點點頭,最起碼從幾個親近大明的蒙古內附部落那里可以得知,洪武三十五年,從撒馬爾罕返回的幾撥商隊還沒有發現帖木兒帝國有動兵的痕跡,帖木兒想要打大明就必須傾國而來,而這種規模的動員是瞞不住的,這個消息應該錯不了.就算退一萬步講,哪怕是最壞的情況出現了,真的是后幾個月大明在征安南的過程中,帖木兒的幾十萬大軍忽然出現在甘肅邊界,那其實也沒什么。

因為大明打安南在正面戰場不存在輸的可能,又是沿著海岸線機動,哪怕半路不打了,回師的速度都很快,個把月就回來了,而甘肅距離大明的核心統治區還有好幾千里呢,中間有無數的城池和衛所,緩沖余地實在是太大了。

所以,怎么算,大明都不可能因為帖木兒的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取消眼下進攻安南的計劃,兵馬糧草和車輛、船只都準備好了,只待太祖忌日一過,就可以大起兵戈了。

“嗯,是這個道理。”

朱棣盤算了一下,這個意外消息確實影響不了馬上要對安南動手的事情,于是吩咐道。

“敕寧夏總兵官寧遠侯何福、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今欽天監言月犯氏宿東北星,其占主將有憂,又言金星出昂北,而我軍在南,卿等守邊,動靜之間,常加警省,不可輕率。”

這便是告訴何福與宋晟要加強戰備的意思了。

北線西段的事情處理好,朱棣的長桿又轉到了河套以東的宣、大地區。

金忠繼續道:“代王、谷王殘存的護衛兵馬,大同總兵官平安和宣府總兵官盛庸已經整編好了,再加上大同、宣府的兵馬,整編后的兵力合計八個衛四萬五千六百零八人。”

除了漠南用于警戒的衛所,宣府和大同是頂在防線最北端的,身后南邊就是晉王的轄區,而大同總兵官平安和宣府總兵官盛庸和他們手下這仨瓜兩棗雜牌軍,都是姥姥不疼爺爺不愛的,顯然就是頂在北部防線的中段來當炮灰的。

而且還是“既要對外、又要對內”的那種,一旦要削藩,把北部防線處于二線預備狀態的秦王和晉王兩大藩王削掉,那么平安和盛庸這倆降將就得當急先鋒。

繼續向東,這便是大明帝國北部防線的重心了,也就是北直隸和遼東防線。

金忠慢慢道:“北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府右都督、鎮遠侯顧成,麾下北直隸六十一衛,共計三十四萬五千四百一十八人,實際可調動兵力約為十一萬人。”

別誤會,之所以別的地方都是四到十個衛,而北直隸足足六十一個衛三十四萬人,是因為燕軍的編制一共就三十四萬人,名義上都在這里面,而南下的燕軍主力大約二十三萬人,目前是駐扎在南直隸的留在北直隸老巢的只有十一萬人,其中還包括了不少的屯田兵、傷兵、老弱軍士,真正有戰斗力,大約七萬三千余人。

“遼東總兵官、保定侯孟善,麾下十一衛,共計馬步旗軍六萬三千一百二十人。”

如此一來,不算秦王和晉王處于二線的兵馬,大明帝國北線可用的戰兵分布就清晰無比了。

西段甘肅寧夏兩地共7.7萬戰兵,中段宣府大同兩地共4.5萬戰兵,東段北京遼東兩地共13.6萬戰兵,北線戰兵共計25.8萬。

除此以外,山東、黃淮還有6萬備倭軍和2萬水師應對朝鮮、日本方向,同時也可以隨時沿海路機動。

南京方向則有23萬燕軍主力,以及8萬南軍收編部隊,共計31萬機動兵力。

再加上遍布全國的、經歷靖難之役還剩下的160余萬衛所兵,大明帝國的全國總兵力高達225萬。

雖然跟洪武二十六年的191.5萬衛所兵加57.5萬用于野戰的旗軍,共計249萬大軍的規模相比有所縮減,但依舊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

作為如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大明帝國的全國總兵力,超過了位居第二的帖木兒帝國一倍以上!

所以大明是真的不怕帖木兒帝國來打,以大明的國力、疆域、兵力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滅亡大明。

這也是朱棣敢征安南的底氣所在。

大明軍隊的數量,都快趕上安南的人口了!

“你的身體能承受得住嗎?”

朱棣關切地看向朱能。

“咳咳.沒什么大礙,只是最近有些咳嗽。”

朱棣點了點頭,幾個國公里,丘福太老了,徐輝祖要北上,徐景昌小屁孩一個,李景隆倒是年齡、資歷、能力都還湊合,但朱棣信不著他.眼下也沒有特別好的理由,畢竟總不能說你咳嗽就不讓伱率軍南征了吧?所以征安南這件事,還非得朱能不可。

朱棣與朱能、丘福、金忠三人又商議了一番征安南的一些細節,大體上的東西早都準備好了,如今也只是最后敲定,這樣一來,征安南的全部計劃,就已經徹底落實了,只待十幾日后,一紙檄文就可以出兵南征了。

待三人散去,朱棣這才看向默默當了半天隱形人的朱高燧,問道:“什么事?”

“隨日本使團來的商人開始賣貨了。”朱高燧湊近了低聲道。

“嗯?”

朱棣愣了愣,示意朱高燧仔細述說。

朱高燧把今日收到的消息從頭到尾說了一通,什么限購,什么搖號,什么砍價小刀,朱棣指著他笑道:“你猜猜這是誰的主意?”

“這”朱高燧當然知道答案,但是他不能說。

“國師總是有主意的。”

朱棣手里的長桿拍了拍桌面,對朱高燧吩咐道:“甘肅和寧夏的城池、堡壘防御不足的問題,你寫個條子,去問問國師,看看他有沒有好主意,帖木兒那老瘸子現在入侵的概率雖然不算大,但有些防備總是好的。”

請點擊,然后點擊“”

第四百零二章大棋第四百零二章大棋(2/2)

請點擊,然后點擊“”

“好。”

朱高燧看了看父皇,欲言又止。

“你想問什么?”

朱棣雙手撐著長桿,靠在木桌上,定定地看著他:“是不是想問這件事是不是朕默許王景的?是不是想問朕是不是對國師無圣旨擅自調動飛鷹衛不滿了?”

“是,父皇明鑒,兒臣的什么小心思都逃不過父皇的火眼金睛。”

而“火眼金睛”這個詞,還是朱高燧看《明報》上話本學的,算是流行詞匯。

“不插手不代表默許,那是王景自作主張,他自己承擔后果,朕沒他、也沒你想象的那么小心眼不滿當然有,換哪個皇帝來都會不滿,你坐在朕這個位置上,你也會不滿,知道嗎?但也僅僅是不滿而已。”

朱棣嘆了口氣吹了吹胡須:“老三吶,你知道當皇帝,最重要的是什么嗎?”

“兒臣不敢知道。”

上次的龍袍事件已經讓朱高燧有心理陰影了,他直接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但是沒用。

朱棣繼續自顧自地說了下去:“朕這幾天也讀了讀書,《漢書》說得好啊,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朕呢,打仗還是比大漢的太祖高皇帝強不少的,就算沒有到‘多多益善’的程度,將個二三十萬兵馬還是綽綽有余.但人有其長必有其短,朕跟先帝不一樣,不喜歡批奏折,政務方面,有你大哥幫朕,朕省了很多心;思想方面,朕嘴笨,罵不過那些腐儒,有國師幫朕,朕也省了很多心。”

“當皇帝的啊,誰來都能當,但能不能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這就是門學問,而怎么讓合適的人老老實實地待在他合適的位置上不越界,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朕問你,國師這次事急從權,越界了,要換做是你,你會默許王景給國師下絆子嗎?”

“著實說。”

朱高燧放下了捂著耳朵的雙手,老老實實道:“大概率會默許。”

“蠢!”

朱棣毫不客氣地罵道。

“朕告訴你,對國師這樣的人,敲打是沒用的,懂嗎?你讓他做事,你得順著毛捋,朕明白告訴你吧,朕不但不會縱容王景,而且還要對國師予以支持和重賞。”

“為什么?”

“自己想。”

朱棣繼續靠著桌子閉目養神,朱高燧琢磨了半天,試探性地問道:

“便是說,國師雖然越界了,但他并沒有掌控成規模兵權的能力,所以這不是試探父皇的容忍度,確實只是偶然的越界,就算父皇不管,其實國師也沒法對兵權進行更多的掌控,如此一來懲罰反倒不如獎賞,國師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妥當,得了重賞,心中一定是明白父皇愛護的.如此一來,父皇既做到了劃出線來,又沒有寒了國師的心。”

“算你小子還有點悟性。”

“不過關鍵嘛其實不在線,而在線兩邊的人,你明白嗎?”

朱高燧先是想要搖頭,然后又點了點頭。

見朱高燧點頭,朱棣也就沒有繼續說下去。

軍權這條線,一邊站著勛貴武臣,一邊站著的可不僅僅是國師姜星火.更重量級的還有大皇子朱高熾呢。

而這也就暗示著,征安南跟江南平定白蓮教叛亂不同,朱棣是不打算讓姜星火隨軍征戰的,最多只能處理外交以及平定安南之后對安南的處置。

“不過.”朱高燧猶豫道:“兒臣實在是有一點想不明白,不吐不快。”

“說。”朱棣抬了抬眼皮。

“父皇為何不阻止王景呢?其實父皇不阻止,在別人眼里,就已經成了默許。”

朱棣攥起了拳頭,不過不是打朱高燧,而是先抬起了食指。

“海禁。”

然后朱棣抬起了中指:“開中法。”

最后是無名指:“漕運。”

“明白了嗎?”

朱高燧怔了怔,有些不可置信,問道:“父皇打算借著這個機會,把海禁、開中法、漕運都一并廢了?!”

“不錯。”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所以得找個理由,讓他們先吵起來。”

海禁和漕運,基本不需要特別解釋,而“開中法”,則需要單獨說一下。

所謂“開中法”,便是說此法是大明朝廷實行的以鹽、茶為中介,主要是官鹽指標,許以商人利益,召募商人輸納軍糧、馬匹等物資的方法。

鹽是人體維持生命的必須營養物質之一,而從西漢開始,鹽鐵就是國家除田稅以外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合法的官鹽,在大明就等同于財富。

“開中法”最早起源于洪武三年,當時因山西的宣府、大同等邊地急需軍糧,朝廷募商人輸糧換取鹽引,憑引領鹽運銷于指定地區,稱為開中,晉商由此起家;洪武四年,制定中鹽則例,計道路遠近、運糧多寡,考慮中納商人能否獲利等因素,以確定糧引兌換額;洪武五年以后,大明朝廷根據需要,陸續實行納鈔中鹽法、納馬中鹽法、納鐵中鹽法及納米中茶法、中茶易馬法等。

不管是哪種辦法,“開中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大致分為報中﹑守支﹑市易三步。

報中是鹽商按照大明朝廷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區糧倉,向政府換取鹽引;守支是鹽商換取鹽引后﹐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鹽商把得到的鹽運到指定的地區銷售。

不過這項政策執行了三十年,因為鹽的利差實在是太過誘人,上至宗室、勛貴,下到文官,見持有鹽引有利可圖,紛紛奏討鹽引,轉賣于鹽商,從中牟利,這一現象被稱為“占窩”。這種“占窩”現象愈演愈烈,極大地破壞了開中制度,也嚴重影響了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如今改革鹽法以彌補朝廷的財政收入已勢在必行。

而“開中法”跟漕運是分不開關系的,因為開中法的本質就是朝廷把邊軍的糧草物資承包給商人運輸,商人走的就是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因為只有京杭大運河這條河流是貫穿南北的,從隋朝開始,就是溝通南北的主動脈。

一個月前從吳淞江出發的陳瑄已經試驗過了,糧食海運完全可以代替漕運,這就有了整頓“開中法”的基礎。

朱棣從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開始,在燕云坐鎮了二十二年,身為“開中法”的接收對象,此法的弊端他看的一清二楚,之前是沒機會動手,怕影響重新整頓靖難之役后的帝國北部防線,如今重整的差不多了,自然就打算對“開中法”動手了。

但對“開中法”動手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這里面牽扯到了太多的利益鏈條,北部防線也確實需要大量的糧食等物資從南邊調運供給,即便廢了“開中法”,也總得有新的辦法才行,也得把原本由“開中法”培養起來的利益集團導向新的途徑,否則相當于得罪一大批人的同時,自己廢了自己的北部防線,畢竟士卒吃不上飯是會嘩變的。

“吵起來以后,父皇打算怎么做?”朱高燧低聲問道。

“不知道,得先吵起來再說,日本使團的貨物這件事鬧大了,迭加未來的明日非武裝自由貿易區,一定會讓文官們炸毛的.核心問題就是要不要徹底放開海禁,畢竟現在即便鄭和下了西洋,也只是官方貿易,而非民間貿易,如果不放開海禁,明日非武裝自由貿易區根本就無從談起。”朱棣雙手叉腰道。

“等等。”

朱高燧看向父皇:“所以父皇的意思是,這件事其實是未來明日非武裝自由貿易區的前奏,而明日非武裝自由貿易區能否辦成,就在于是否要廢除海禁,如果能吵明白,把海禁廢了,那么經由民間商人向北部邊軍運輸的物資都可以漕運改海運,開中法也就可以革新了?”

“便是如此。”

朱棣看著他挑了挑眉。

“那怎么吵明白呢?”

“看國師的嘍。”

朱棣走到龍椅前,提筆蘸墨,寫了一封圣旨。

“賜國師姜星火銀百兩,彩幣二十表里,鈔三百錠,金符一張,麒麟服一領,宅邸一座,以彰其臨機處置、挫敗謀逆之功,特進榮祿大夫、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文臣、上柱國。”

朱高燧在旁邊看的心驚肉跳。

沒別的原因,朱棣給的名頭實在是太夠意思了。

這里需要一一解釋,這三個分別是階官、封號、勛號,是大明朝三種并行的榮譽體系,而且都是直接給姜星火拉滿了。

特進光祿大夫,階官名,明代文武官正一品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所以,這是一個正一品的階官。

而“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文臣”則是獨一份的封號,奉天靖難功臣系列里,最多的是“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一大票公侯伯都是這種,顧成是量身定制的“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李景隆也是量身定制的“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其余還有三種武臣封號,而文臣封號則只有兵部尚書茹瑺獲得了,是“奉天翊運守正文臣”。

顯然,姜星火的封號也是量身定制的。

最后一個,上柱國。

這里的上柱國當然不是“西魏八柱國”的那種實權劃分,只是勛號,但卻是極為難得的勛號。

難得到什么程度?

大明的歷史截止到目前,活著被授予的只有洪武朝的李善長和徐達,死了被追贈的是洪武朝的常遇春和江陰侯吳良。

建文朝沒有,永樂朝姜星火是第一個。

“去吧,交給國師。”

朱高燧拎著圣旨走出了奉天殿,不由地回頭看向殿中的父皇。

真是一盤大棋啊

請點擊,然后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