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167章 賣白菜

公社的領導和供銷社商議后,決定讓韓屯村交皮棉,不過棉種必須由公社統一調配。

悠悠也沒想到,自己的無意之舉,竟然讓后世的抗蟲棉,提前推廣了開來。幸虧這時候人們的科技意識不強,不然得被農科機構發現這個大漏洞。幾年后,誰還能說清前因后果。

河灘里的村莊不是上交愛國棉的重點村,以往村里一畝棉花也就是交二百斤籽棉,其余的分給群眾織布做棉衣。

今年大家都知道韓屯村的棉花好,公社里點名要村里一畝交三百斤籽棉。

舅姥爺也提了條件,想到今年推廣氨水的困難,毫不猶疑的答應了。

剩下的棉花分給了大家,人均二十斤皮棉。大伙都高興,特別是婦女,興奮的商量著明年織什么布。大家準備織被面和被里,都說鋪蓋該換了。

以往的棉花都是織布做衣服,今年的棉花多,得織些布做鋪蓋。悠悠想到各家打滿補丁的被褥,確實該換了。

姥姥把自家分的棉花彈了五十斤,決定趁著搬家把被褥也換了。自家的被褥有從京都帶來的,也有舅姥姥給添置的,不過都好些年了,棉花套都板了,硬邦邦的蓋著不舒服。

彈新棉花時,姥姥把原來被褥里的棉套,也重新彈了一遍,準備做成褥子。“都做厚實些,宣騰騰的鋪在炕上,睡著舒服。”姥姥說的特滿足。

悠悠的空間里,各種材質的被褥都有。以前沒理由,這次正好趁機拿出來,全家的鋪蓋有了著落。

二奶奶家最高興,今年她家的半畝自留地都種了棉花,收了三百斤籽棉。村里好多人家找她給親戚買棉種,出價五毛一斤,光棉種就能賣一百多元。

二奶奶一次就彈了五十斤棉花,準備自家織一機子粗布。她兩個女兒都趕到年前生孩子,得給孩子準備褥子和棉衣。

自打彈了花,娘幾個有空就紡棉線,天天晚上熬到十點多。桂萍也開始學紡線,二奶奶來悠悠家借了兩個紡車。

“悠悠姥姥,今年的棉花絨長,紡的線細,俺看二斤就夠織一勾子布。桂萍這才開始學,紡得線就很均勻。”

二奶奶今年生活的順心,身體也壯實了。一天紡一斤棉花,二爺怕她累著了,天天晚上催著她休息。娘幾個十來天紡了三十斤棉花。

九月二十六,隊里把黃河大堤上的草分到了各家,每人五米寬的草坪。黃河大堤上的草主要是“葛根”,長勢茂密茁壯,高度一尺多。雖然到了深秋,依然一片生機,像一塊濃綠的地毯,鋪在大堤兩沿。

人們用鐮刀把“葛根”割下來,就地攤開曬,“葛根”含水分較少,兩天的時間就能曬干。運回家垛起來,家家多了個干草垛,加上干苜蓿垛,豬羊一個冬天的飼草都有了。

二爺的大女婿張留根,看著自家的兩個草垛,滿足的說:“打開始喂豬羊,俺就發愁冬天的飼草,現在可算是放心了,明年還得多喂幾只。”

農歷的十月一日,也是“鬼節”,又稱“鬼開門節”。傳說,清明收鬼,十月一放鬼。從這天開始,連續三天都是上墳時間。

這時候地里的活計大部分結束了,人們有了空閑的時間,去世老人的閨女一般都回娘家,破“四舊”,這一種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姥姥在張集的供銷社里,不僅起批發了一領紙張的計量單位,100張為一領草紙,還起了兩箱蘇打餅干。好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來悠悠家的代銷點,買回娘家的禮物。

悠悠也由此了解到,現在人們拿禮物的分量。大多數人就是買一張草紙,兩盒蘇打餅干。

草紙003元一張,蘇打餅干半斤一盒,01元錢。兩樣東西加一起,039元錢。

也有人再要010元錢的水果糖塊,裝兜里給孩子吃。十月一回娘家不用拿白面饅頭,四五毛錢就走一趟親戚。

今年的農歷十月初六立冬,過了十月一,隊里就開始收蘿卜。先收的胡蘿卜,河灘新開的荒地多,今年隊里種的胡蘿卜也多。胡蘿卜比地瓜難刨多了,刨出來還得把上面的纓子去掉。

用了兩天的時間,才把胡蘿卜收回來。白蘿卜就容易多了,一個上午就收完了。蘿卜分到家,婦女就開始忙了起來,把個頭小的挑出來腌咸菜,家家都買十幾斤咸鹽。

還有淹辣蘿卜醬豆的,悠悠姥姥也把留下的醬豆淹了,又淹滿了一個六十斤的大壇子。

辣蘿卜葉子摘去黃葉,掛在房檐下晾干后,到過年時蒸菜包子用。散碎的葉子也舍不得扔,好多人家用來蒸包子。

二奶奶家今年豬油多,放了豬油的蘿卜葉餡的雜面包子,確實好吃。悠悠吃了桂萍送來的包子,纏著姥姥自家也包了兩鍋。

50畝瓜地都種了白菜,今年韓屯村喂的豬多,農家肥也多,白菜長的特別好,每顆都在10斤左右,畝產高達萬斤以上。

村里又開始賣白菜了,白菜比西瓜好賣,畢竟這是人們一個冬季的主要蔬菜,那家都儲存200300斤,光靠副食門市根本供應不過來。

副食門市里供應的白菜001元一斤,早上一到貨就被大家搶了。為了購買大白菜,人們從半夜開始,就在門市前排隊,就這好多人家也買不到。

因此,村里拉到城里菜市場的白菜,002元一斤也好賣。畢竟需求量大,價格又低,那家都要十幾顆。

為了方便買菜的人們,悠悠提出了送貨上門的主意,還真被村里接受了。反正村里人多,再者大家也盼著能去城里開眼界。

其實,在城里也很辛苦,白天勞累一天,晚上就在菜攤邊搭個窩棚,湊合著睡一晚。早晚吃口熱飯,中午就是買個熱饃,就著咸菜趁空對付一頓。

送菜上門確實方便了城市里的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再者韓屯村的白菜長的也好,個頭大還瓷實。

城里的居民都樂意買韓屯的白菜,愛國舅舅和“高高三”不停點的往城里送,還沒送到就被人們預訂了。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