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35章 苜蓿養豬

谷雨前后,點瓜種豆。今年隊里的春地少,只是種了一百畝的棉花,十畝的春地瓜,還有就是五十畝的瓜園。雖然種瓜收益高,但想到賣瓜遭的難,村里還是沒敢擴大面積。

谷子、黍子等雜糧,都能在夏季種,雖然產量低些,不過這些作物面積不大,影響不了大局。

各家的自留地大部分都留了春地,大家都準備種棉花。盡管去年隊里分了不少的棉花,大伙看到二奶奶家種棉花的收益,覺得還是種棉花合適。

悠悠知道,今年的春作物種什么都是瞎搭功夫,陽歷的7月初就發大水了,春作物都沒收成。不過,姥姥和她誰也不敢把實情說出口。

等大家把棉花和瓜都種好了,河灘里的苜蓿也該收割了。苜蓿草第一年收割兩次,往后從每年的陽歷5月初開始,一個月收割一次。因此,隊里和各戶喂豬羊的數量,即使增加了一倍,飼草絕對沒問題。

地里的活計干完了,隊里就組織大家收苜蓿草,春天干燥,溫度又合適,苜蓿草曬的特別快,質量還好。隊里為了照顧大家,集體收割是從遠處開始的。

村民利用早晚的時間,把近處的苜蓿割回來,曬干了自家用。看到苜蓿長的快,大家就開始重新做打算了。

今年準備大干一場,多喂些豬。大伙在河灘里割著苜蓿,熱烈的討論著養殖的問題。

“今年這苜蓿草長的可真快,開始俺還擔心不夠喂的,看著陣勢,就是再多喂些豬,也吃不了。”

“可不是嗎,援朝說了,以后一個月就能割一次,早知道俺多要幾頭豬了,怕沒東西喂,俺只要了4頭。”

“咱知足吧,喂的多了,悠悠姥姥賣不出去,要是交給食品站的話,兩頭賣一頭的錢。”

“那也是喂的多了好,咱就是搭些力氣,又不跟原先似的,得喂糧食追肥。你們看石廟村的人,不都買給食品站了,家家也都得了不少錢。”

“俺就覺得稀罕,早先咱喂豬,喂一年還不到二百斤,你們看留根,半年就喂到了二百斤,俺今年也試試,反正有東西喂。”

“還真是這樣,援朝給咱們買的這豬秧子也好,肯吃肯睡,長的快。”

悠悠聽了大伙的議論,眼前一亮,喂豬也是增加大伙收入的好辦法。還好,六月初苜蓿還能收獲一次。看去年的產量,足夠每家喂二十頭的。

去年,收了兩次苜蓿,每家喂了四頭豬,隊里喂了一百頭。不僅是隊里,就是各家都剩下好多的干苜蓿,大伙都說就是多喂一半也夠。

其實,去年的河灘的苜蓿,大伙收的也就一半多,剩下的都讓悠悠收進了空間。

今年的苜蓿比去年長的好,大伙要是都收起來,就這兩次,也足夠用的。更何況,春季的頭一茬苜蓿,質量最好,蛋白質含量最高。

石廟村的人們因為隊里留的春地多,沒整功夫收割苜蓿。其實,他們村臨著的河灘地里,苜蓿比韓屯村的長的還好。

關鍵是他們村里的人,還是沒有韓屯村的人膽子大,各家從去年的兩頭豬發展到今年的四頭。經過去年的實踐,大家也知道該準備多少飼草,收足自家用的就行了。

韓屯村由于插栽簸箕柳,苜蓿的面積少多了,要不是黃河大轉彎,留下了大片的河灘地,韓屯村還真沒多少苜蓿了。那片河灘地得有二百多畝,其中一部分也插上了簸箕柳。

從此以后,這片河灘地就歸韓屯村了。幾年過去,黃河往北移動了一公里,韓屯村多了快二千畝河灘地。土地普查時,公社看到韓屯插栽的簸箕柳,就把這些土地都劃歸了韓屯村。

其實,這些就是無主的土地,石廟村也多出了不少河灘地,不過他們沒有韓屯的河岸長,面積反而沒有韓屯的多。

特別是黃河的那個大轉彎,給韓屯留下了極大的財富,后來著名的黃河觀景園就建在了這里。

悠悠看到石廟的苜蓿都開花了,他們村還不收,就趁大伙不注意,把他們村的苜蓿都收了起來。不收的話就浪費了,還影響下一茬的產量。

陽歷的4月中旬,隊里喂的18頭母豬陸續生產,一共產了162頭小豬仔。這是頭一胎,韓玉民說第二胎一窩能產十頭以上。

豬多了,豬場里又增加了兩個人,這次準備再留40頭母豬。村里每年至少需要1000頭豬仔,最少得養50多頭母豬。

農歷的四月二十,爸爸去臨水參加全區衛生系統表彰大會,這是他落戶后,第一次受表彰。

聽說,為了爸爸的事,縣里和地區爭取了好幾次,關鍵是爸爸的身份受限制。不過到了最后,還是通過了。

這事對爸爸的影響很大,以前他就是盡心的給大家看病,對外界的事情不大熱心,有人找就看,從沒主動出過手。

這次的表彰,證明他還是被人敬重的,他的付出和醫術是被人們認可的。

參加了這次表彰會,爸爸的名聲更大了。人們都知道,韓屯村有個京都下放的名醫。不斷有人來請爸爸出診,好多的病人更是慕名而來。

遠在百里以外的,也有找過來的。當然,這些都是家庭條件好的,大部分都是患的疑難雜癥。

既然來了,好多當天就回不去。一是路程遠,現在交通工具落后,一個縣才三輛吉普車,縣委、縣政府、縣武裝部各一輛,公安局都是偏三輪。

二是治病需要。疑難雜癥最好的治療是中西醫結合,這也是悠悠爸的專長。不過中醫得及時調藥方,一個療程最少七天。

虧得桂蓮家搬家了,悠悠家原來住的房子空了出來,還有廚房,村里就拾掇出來。讓實在回不去的病人,臨時有個落腳的地方,村里也能收些費用。

一來二去的,外面就傳著韓屯村開了醫院,有病房了,來的人越來越多。隊里只好把姥姥原來開代銷點的房子,隔成了兩個單間,這樣就有了三個單獨的房間。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