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270章 建聯中的打算

舅姥爺發愁,“這塘子坑里的水還深著那,再等一年也下不去,看來國家也沒好法子了,不然哪能把塘子坑都買過去了。

咱村還是好的,石廟繞的路更遠。原來,他們村到張營,比咱村近三里路,現在反而比咱遠了二里多,孩子們上學都成了問題。

年后,志亮和昊昊也該上四年級了,還去智慧姥姥家住,光咱家的孩子都仨了,這也不是個事啊。”

三舅給他出主意:“爹,過了年去縣里開三干會,您給縣委李書記提一下,看能給咱和石廟建個初中,石廟可是大村,二千多人口那。最起碼在咱村里建個完小,孩子們上小學就不用出村了。”

舅姥爺拍著援朝舅舅的肩膀,“行,俺沒白供你讀書,這腦子就是好使。縣委李書記還該俺個要求那,俺就提這個,這可是大事。”

悠悠聽的心花怒放,這真是瞌睡給送枕頭,機會就在眼前。“舅姥爺,那成了初中,俺媽是不是就教初中了。”

媽媽對悠悠說:“悠悠,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你聽著就行,要是吃飽了,就出去玩吧。”悠悠知道,媽媽是顧及自己的成分不好,怕舅姥爺他們作難。

三舅說:“還真讓悠悠說著了,姐,您抽空多看看初中的書,咱公社里還真缺初中老師,特別是咱村里被水圍著,估計也沒人愿意來。

您高中畢業,可以當代課老師。別的俺辦不了,當個代課老師,俺說了還管用。”

勝男舅媽也說:“姐,俺爸也能幫忙,這代課老師可比社辦老師強多了,一個月能掙24.50元的工資,分糧食時,全家都能在村里吃平均數。以后更是有轉正的機會。”

姥爺苦笑著說:“俺替婉瑩謝謝援朝你們倆,你姐啊,能當上代課老師就是好的,她這成分,一輩子也轉不了正。你們倆也別作難,不能因為你姐耽誤了你倆的前程。

再說了,咱村里的收入也高,你姐每天掙十個工分,就合一塊二三,也不比公立老師差。”

援朝舅舅說:“姑父,您不用替俺操心,俺也是按政策辦事,從七五年開始,成分不好的,也可以當代課老師,咱國家還是缺人才啊。

說不定以后國家的政策又變了,轉正也可以。咱不為別的,俺姐轉正了,幾個孩子就能跟著轉非農業戶口,以后可以安排工作。”

現在,農民不管是招工、當兵還是上大學,都是靠推薦,成分不好是萬萬不能的。不過,要是有了非農業戶口,到了18歲,就可以安排正式工作。

大城市初中畢業考不上高中,就得下鄉接受再教育,縣城則沒有下鄉這一說,孩子到了18歲就給安排個正式工。另外,孩子的戶口隨母親,母親轉成非農業,孩子都跟著轉非農業。

小學的教師除了公立老師,就是社辦老師,必須是初中畢業生,一般都是在自己村附近教學,每天十個工分,家里人分糧食按平均數,沒有代課老師這一說,社辦老師不能轉正。

初高中的教師離家較遠,公立老師不夠,聘用的都是代課老師,必須是高中畢業生。每個月24.5元的工資,沒有工分,不過跟著隊里統一分配,而且全家都按平均數,不只是口糧,分錢款也是如此。另外,每年都有轉正的指標,有機會成為公立教師。

勝男舅媽說:“姐,俺回去就給您找一套初高中課本,聽說代課老師得參加考試,您得先看看書。”

悠悠看到姥姥偷偷的擦淚,知道她那是高興的。

悠悠家的代銷點一直忙到下午五點,才關上了門,大舅和三舅趕緊把對聯貼上了。大舅媽喊著志遠放鞭炮,鍋里的水開了,該下餃子了。

吃過餃子,大舅媽她們就忙著做下酒菜,一會村里人就串著到各家喝酒,今年大伙的收入高了,姥姥賣出去了酒都是成瓶的景芝白干。

下酒菜雞鴨魚肉啥都有,整了二十八個菜,就是沒敢上青菜,還是低調些穩妥。堂屋里兩張方桌并在一起,周圍放了一圈長條凳,能坐二十多個人。

晚上六點多,韓道偉和韓玉臣就來了,每人拿著一瓶景芝白干,三舅坐在一旁,負責溫酒。現在的酒都是高度的,景芝白干就是六十度。

把酒壺放到炭火里,慢慢的溫熱,倒進牛眼酒盅里,八酒盅才一兩,想喝醉也不易,半斤的酒量就是四十盅。

村里人你來我往,來的時候都帶瓶酒,舅姥爺讓他們都帶回去去。“來這里還帶酒,忘了俺們家是干啥的啦,缺什么也不會缺了你們的酒喝。”

其實,大伙都是沖著援朝舅舅來的,現在他畢竟是公社里的副書記,在大伙的心中,這就是大官了。還有就是,大伙還指望這他給大伙買豬仔那。

堂屋里坐的滿滿的,連著的東西屋里也坐滿了,虧得悠悠家凳子多,舅媽她們又去廚房整治了十多個菜,愛國舅舅陪著里屋的一桌。

大伙都信任他,“援朝,你買的豬仔就是好,沒病沒災的,長的還快,以前誰敢想半年的時間,能喂成二百多斤的大肥豬。”

“援朝,你這學上的好,幾個村子都不認識咱河灘里的苜蓿,你不僅知道,還讓俺們喂豬,咱村這兩年就靠野草發了,說出去誰信啊,可它就是真的,不是你帶著,咱們也不知道啊。”

“是啊,別的不說,你們看李村,和咱就隔著個生產堤,幾乎家家出去要飯,看著就心酸。要不是援朝,咱也比他們強不了多少。”

“說啥李村,就是石廟,和咱隔著一里路,那也沒法和咱們比。麥子還不到咱們的一半,也沒有條編。那河灘地空著也不知道插上簸箕柳,離的這么近,不會跟著學啊。”

“關鍵是他們不抱群,人心散了,干什么能行,咱們可不能學他們,誰要是操蛋,別怪大伙不客氣。”

“是這樣,咱得抱起膀來,有勁往一塊使,這村里也和一家人過日子一樣,家和萬事興。”

搜狗閱讀網址: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