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353章 遇熟人

姥姥說他:“兄弟啊,你這才多大,就說自己老了。像咱瑞祥這樣有出息的孩子,可真是不多,十幾歲就能幫上你了。你啊,這是有福氣。”

羅新才呵呵的笑著,滿足的說:“嫂子,其實上天對俺真不薄,可能覺著讓俺長這樣,對不住俺了,就給俺送來這五個好孩子。嫂子,俺知足啊。嘿嘿。”

瑞祥不樂意了:“爸,您也不看這是什么地方,有開始亂說話。”

羅新才笑著摸了摸頭:“不說了,不說了,孩子不待聽。”

最里面的貨架,外面按了玻璃門,里面放著收錄機和黑白電視。收錄機大小款兩種,電視機也是12英寸和14英寸兩種。

黑白電視還好些,300——400元一臺。收錄機的價格那叫個高,大小都接近1000元,真不知道是如何定的價。悠悠的商城里,一臺普通的收錄機不到100元。

羅新才見兒子看收錄機,就問他:“瑞祥,你上學用的著嗎?用上咱就買個。我聽他們說,這東西是學英語的?”

瑞祥看了眼上面的標價,對他說:“不用了,我回校后,說不定有裝收錄機的,到時候再說。”

羅新才聽兒子這么說就明白了:“那就是能用上,咱先買個,你以后要是裝了,再賣出去,學習可不能等。

還有,這次咱爺倆都來了,我得扛一臺彩電回去,那東西好,我上次就看好了,不過帶不了。走,我領你們去看彩電。”

門市的后面有個小門,直接通到院子里。里面是個一畝大的院子,不過四周都蓋滿了房子,中間剩下的空地,不足一百個平方米。

南面的倒坐房是個大倉庫,即使是白天,里面也開著燈,十幾個人在里面配貨。

西面的房子里是個寬敞的車間,里面有二十多個工人。靠著院子的墻上,大玻璃窗一個挨一個,從院子里就能看清里面的情況。

羅新才告訴大家,車間主要是搭配收音機零件的。從各地采購來的配件,在這里進行分裝,配成一套套的往外批發。

羅新才領著他們走向主房:“走,該有電視節目了,我領你們去看電視,這里的彩電比賓館里的大。”

現在,電視節目還不是全天播放,每天的晚上六點才有節目,晚上十點半結束。

主房客廳的條幾上,擺著臺21英寸的彩電,這應該是現階段尺寸最大的彩電了。里面正在播放少兒節目,皮影戲《孫悟空大鬧天空》。

現階段的彩電都是進口的,質量還算好,圖面清晰,色彩鮮艷,環繞的立體聲。坐著喝茶的幾個客戶,都被電視吸引住了。

門口坐著一位年近六十老者,看到羅新才就站了起來:“老弟,你回來的可夠快的。這才半個多月,你就又來了,恭喜發財。”

“同喜同喜,瑞祥過來,這是你大伯。”

羅新才拉著瑞祥又給那人介紹:“老哥,這是俺大兒子瑞祥,去年考上了京華大學。”

瑞祥走上前去,朝老人喊道:“大伯,您好。”

“好好,這孩子就是出息,老弟啊,你是個有福的。”老者看著瑞祥夸道,一口正道的京片子,怪不得小老板羅瑞和的普通話那么好。

羅新才接著介紹姥姥:“老哥,這是俺嫂子,俺就是跟著嫂子干才富起來的。”

轉過頭又對姥姥說:“嫂子,這是俺新華哥,是瑞和他父親。”

姥姥上前一步,看著老人問:“你是新華弟弟?”

老人剛才把注意力都放在羅新才父子身上,他父子倆的外觀確實夠吸引人的。兒子高大挺拔,老子矮小還是個羅鍋,要不是模樣相近,任誰也很難相信。

聽了姥姥的問話,老人才轉過神來。表情大變,驚喜的喊道:“艾夫人,真的是您啊。”

得,遇見熟人了。

“夫人,您咋和俺新才弟弟一塊來的,艾老還好吧?”老人疑惑的問。

“好,震宇啊,這幾年身體比原來還強,你們有機會見面就知道了。我不是帶著全家回娘家了嗎,和新才兄弟是一個地方的。”姥姥給他解釋著。

接著又問他:“新華弟弟,你老家也不是這里的,咋到這里來了?”

“夫人,說來話長,咱一會再說,您先坐下喝杯茶。”羅新華把他們讓到客廳的沙發上。

姥姥說他:“這都什么年代了,你也別喊夫人了,以后就跟著新才喊嫂子吧。”

羅新華笑著說:“那我就沾新才老弟的光,跟著喊嫂子了。”

姥姥拉過來悠悠,給羅新華介紹:“這是婉瑩和衛華的孩子,她是老二,還有個哥哥和弟弟。悠悠,叫羅爺爺。”

“羅爺爺,您好。”

“好,這孩子和婉瑩小姐小時候真像。”

又一個說自己和媽媽一樣的。看來,自己長成媽媽那樣的美女,應該沒問題了。

幾個客戶看到這種情況,都起來告辭,快到晚上七點,也該回去了。

等人都走了,羅新華才給姥姥說起他的經歷。原來,他也是京都人士,幾輩子的商賈之家,京都有名的大店鋪,都是他們家的。

解放后公私合營,他們除了住房,把店鋪都交給了國家。幾輩子的積蓄,足夠他們生活的。可是,六六年的動蕩,卻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

解放前夕,他們家族的人出國的出國,還有跟著去臺海的。復雜的海外關系,連累了留下的人。家產被沒收,家人被批斗,致殘致死的,自盡的也有。

京都呆不下去了,他們就跟著別人來了南方,本來準備偷渡去香江的,結果搭上了幾條命,也沒走成。

他們家就剩下了他和小兒子、大孫女祖孫三人,無奈之下在這里落了戶。正好,這里的當地人,年輕一輩都偷渡去了香江。剩下些病殘老幼,村里人少地多,也不排斥外來人口,他們就這樣留了下來。

自七七年以后,兩岸的關系就松動了。當年偷渡的人開始回來探親,帶來了香江的各種商品,慢慢的偏僻的村莊發展成了大型的市場。引起了國家的注意,成了改革開放的試點,國家在這里建立了經濟特區。

搜狗閱讀網址: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