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389章 算筆賬

援朝舅舅也撓頭,對舅姥爺說:“看來,計劃生育政策,執行起來難啊,連俺娘都不理解。

你們想啊,解放后人口成倍的增長,可是土地就這些,在這樣下去,以后人們吃飯就成了問題。”

舅姥爺想了一會:“還真是這樣,就說咱們村吧,解放的時候,還不到二百人,人均五畝多地,現在320多口人,每人才3畝地。”

舅姥娘卻說:“早先,一畝地還不到一百斤糧食,現在麥子每畝五百多斤,這能比嗎?”

愛國舅舅說道:“五百多斤的就咱村,石廟和咱挨著,麥子才三百多斤,再說了,他們村現在每人還不到二畝地,在這樣生下去,糧食還真不夠吃的。”

舅姥娘反駁道:“賬大家都會算,可是具體到人,就不好辦了。就拿咱村來說吧,‘小老媽媽’你們就纏不了,蘭芝現在已經倆閨女了,你們不讓她生三胎試試。”

還真是這樣,“高高三”就他自己,蘭芝已經生了兩個女孩,要是不讓生三胎,“小老媽媽”那要強的脾氣,工作夠難做的。

下午,悠悠按照姥姥的吩咐,把一年來服裝廠的賬結清了,錢也分成了四份。

自上次分紅后,服裝廠一共賺了近5千萬元。每份先拿一千萬的分紅,剩下的做流動資金。

晚上九點以后,孩子們都休息了。姥姥給大家公布了今年的收入,聽到五千多萬元的利潤,援朝舅舅驚訝的說:“姑啊,您們這服裝廠比收音機廠還賺錢。”

大舅媽給他算賬:“俺們一件衣服賺2元錢,一個工人一天最少做10件,就是20元。你們收音機廠,每人一天裝3臺機子,才賺30多元。

你們才2千工人,現在,給咱加工服裝的工人,都過萬了,肯定比你們掙錢多。

援朝,你知道咱村的婦女掙多少錢嗎,和男工一樣,也是150元的工資,別看你當書記了,俺們的工資比你的都高。”

勝男舅媽開口說道:“嫂子,別說援朝了,我更慘。今年,我比李叔批出去的東西都多,他爺倆掙了幾千萬,我還沒援朝的工資高,每月二十多元的獎金,外加一張獎狀。

虧得我原來跟著咱姑干,鋪了些路子,今年也掙了幾百萬,不然我得郁悶死。”

愛軍舅舅兩口子和愛民舅舅,聽著大家的議論,目瞪口呆。愛軍舅舅不敢置信的問:“姑,你們在家都干什么了,掙了這么多的錢。”

舅姥爺把家里的情況給他們解說的一遍,“這都是你們姑姑的功勞,我可是沒這個能耐。”

姥姥不樂意了:“哥,要不是你和援朝幫著我開代銷點,我哪能趟出這條路,這是咱家的財運到了。”

舅姥娘笑著說:“你們姑說的對,她啊,就是咱們家的財神。”

舅姥娘把自己的那份錢,給了朝霞舅媽500萬元,還有京都的一處房產證。

“我和你爹這份,就是你們和愛民的。這京都的房子,是你們姑姑幫著置辦的,你們兄弟四個,每家一個院子。

以后有機會了,再給孩子們置辦。你大哥的院子好些,我和你們爹老了,就跟著你大哥住。

朝霞,你家的你拿著,愛民的那份我先給他放著,等他娶了媳婦,我就交給他媳婦了。

愛民,你過年就23歲了,也該找媳婦啦。要不咱在家找個吧,咱村現在可是比有工作的還好,娘給你找個俊媳婦,娶進門光是分紅就比你們的工資高。”

朝霞舅媽沒有接錢:“娘,俺都四個孩子了,沒能孝順您二老,不能再要你們的錢。再說了,俺們倆都有工資,足夠俺們用的。”

舅姥爺說他們:“拿著吧,我和您娘在家,有錢也花不出去,你們在外面,看到合適的生意就干,別放死錢。

都跟你姑學著點,她從一個小代銷點開始,到如今,可不就是一點點干起來的。

還有愛民,要不今年就在家找個對象吧。再晚兩年,就沒有合適的啦,現在找也有點晚了。”

愛民舅舅吭哧了一會,憋得臉通紅:“我不在家找,您們就別操心了。”

舅姥娘急了:“俺們不操心也行,你在部隊里給我領個回來。”

“娘哎,這是買東西啊,花錢就能買到,這媳婦是說領就能領來的。”愛民舅舅爭辯著。

悠悠媽看著愛民舅舅,笑的不行:“愛民,用姐幫忙不?”

悠悠爸爸也笑著說:“你還是英雄那,咋追姑娘就沒勇氣了。”

舅姥娘問媽媽:“婉瑩,啥情況啊,你愛民弟弟在京都有相中的人了?”

愛民舅舅急紅了臉:“哪有啊,別聽我姐瞎說。”

媽媽可不聽他的:“你還想讓人家女孩子先說啊,回去就給人家說明了。別吊著人家,姐都看不下去了。

舅舅,是我的同學劉冉,自打見了愛民弟弟,就喜歡上了,我看愛民弟弟也喜歡她,就經常把他倆湊一塊。

可是,俺這傻弟弟,到現在沒給人家一句實在話,真是急人。”

姥姥聽了,高興的說:“愛民,劉冉我見過,那可是個好姑娘,不光是人長的好,品行也好,又是京大的高材生。你啊,回去抓緊把關系定下來。那么好的姑娘,別讓其他人追走了。”

舅姥娘松了口氣,責怪的說:“愛民啊,給娘還不說實話。要不是你婉瑩姐,我還真想在家給你找,咱村里好幾個給你說媳婦的,我都沒推辭。

明天我就給人家說去,你既然有中意的了,就不讓大家跟著操心了。”

這個春節,最高興的就是舅姥爺和舅姥娘了。全家人難得的都到齊了,整整二十口人。

整個春節期間,悠悠家熱鬧非凡,一家人不僅在一起吃飯,援朝舅舅一家直接住在了悠悠家。

每頓飯都是兩大桌,廚房里光散炭爐子就點了兩個。朝霞舅媽和悠悠媽媽兩人,每天煎炸燉煮,一日三餐都豐富。

不過苦了智慧姐,她每天搶著刷鍋洗碗,把廚房收拾的干干凈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