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438章 還房子

姥爺今年已經73歲了,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齡。幾個領導來時就作出了決定,聘請姥爺當顧問,聘請書都準備好了,給姥爺帶了過來。

姥爺推辭的非常堅決,告訴他們:“我辦完手續,還回韓屯,以后就在那里長住了。國家需要我時,我隨時可以回來。”

幾個領導只好把聘請書收了回,他們誠懇的對姥爺說:“艾老,您老還回去啊!您在這里,我們就有了主心骨,好多有爭議的事情,還得您定奪。

您老就留下吧,你家院子的事情,我們抓緊時間給您落實。他們已經找好了房子,現在正在往外搬,估計很快就能搬完。艾老,委屈您們暫時先住在這里,房間已經給您們準備好了。”

姥爺推辭說:“那倒不用,我們在京大有房子,能住的開。”

悠悠爸爸接著說:“我家的怡園已經還回來了,收拾一下就能住,我們可以先去那里住,雖然遠了些,不過那里有公交車,交通也方便。”

原來姥爺家的院子,被一個單位作為辦公場所。姥爺的平反決定下來,按照國家的政策,必須歸還給個人。

歸還的不僅是房子,還有抄家被沒收的東西。京都到底是京城,法制比較健全,當時抄家時沒收的東西,都有清單。現在,按照清單歸還。

據他們說,姥爺家這算是好的,院子比較大,被用作了單位辦公場所。房子和里面的家具和擺設,都保存的比較完整。

那些分給居民的院子,被分隔的亂七八糟,亂搭亂建,家具也分到了各家各戶,流失的差不多了。

關鍵是房子收回困難,房管所沒有充足的房源,安置里面居住的人員。

七八年開始平反的時候,房管所的房源還比較寬松,對居民的安置也比較到位。隨著平反人員的增加,安置的越來越差,居民的意見也越來越大。

好些人家死活不搬,特別是返城的下鄉知青,他們都是待業人員,屬于“無房、無工作、無收入”的“三無”人員,政府拿他們也沒辦法。

種種原因,造成了好些平反回京的人家,雖然拿到了房產證,可是卻無房子的使用權。

聽爸爸說,自家老宅的房子就是這種情況,除了告密的那家人,其他的房子里被安排了幾十戶人家。至今搬走的不到三分之一。

花園和后院的樓房,被街道辦事處當做辦公室,倒是已經騰了出來。

不過,屬于悠悠自家的那處花園洋房,已經收回來了。那處房子緊挨著御和園,被園區作為了辦公場所,保存的比較好,可以馬上入住。

悠悠爸爸的手續已經辦完了,他正式的進入部隊醫院,被任命為高干病房主任。

十五年的時間,悠悠爸補發了33000多元的工資,算是比較高的工資。

爸爸屬于是國外歸來的研究生,回國后待遇比國內技術人員好,被聘為副主任醫師,工資每月180多元,在當時算是最好的待遇。

第二天,除姥爺去單位辦理手續,全家人都去了怡園。悠悠做夢也沒想到,后世京都著名的花園洋房,竟然是自己家的。

后世,這處洋房作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和御和園連在一起,成為京都的旅游勝地。

難怪爸爸說這個院子保存的好,園子比御和園打理的都好,還真是沾了御和園辦公區的光。

整個園子占地二十畝,建筑面積2000多個平方。綠化面積大而且打理的好。高高的圍墻內,古木參天,綠樹成蔭,花卉爭艷。

寬敞的草坪和花園,草坪上堆砌的山石,呈魚蟲鳥獸狀,形態各異,千姿百態。花園里曲徑環繞,山石磷峋。水簾洞、瀑布、小徑和小橋,風格別致。

園中各種雪松、紅楓、鐵樹、銀杏、紫藤、玉蘭、海棠、臘梅、月桂、牡丹、茶花、月季、玫瑰等花木數百種。

最令人贊嘆的是那片藥草園,里面種植了上百種藥材,竟然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花園和草坪上建筑了形態各異的亭子和回廊,即使是雨天,也能在外游玩,淋不著也曬不著。

園中還有一處清澈平靜的湖水,湖上有九曲橋,湖中心有八角亭,湖里種植的荷花就有好幾種。

室外還有一個小型的游泳池,游泳池的邊上,是各種歐式的設備,處處彰顯出貴族的風格。

主體樓房是二層帶閣樓的設計,地下室是半地下設計,分別是車庫、儲藏室、傭人住房和花房。

房子的外形立體感較強,室內注重使用功能。一樓是大型的客廳、舞廳、接待室、會客室、餐廳和廚房。

二樓是起居室,以套間布置為主,陽臺、書房、起居室、臥室和衛生間連在一起,使用方便。各種套件共10套,大小房間42間。

閣樓各種功能房齊全,健身房、酒吧間、娛樂室、放映廳,還有一個室內游泳池。

頂樓有玻璃頂棚日光室,將綠化引進室內,還設計了小橋流水。

園子布局趨向于自由,注意園林綠化于室內室外景物的呼應,墻面色彩講究,和花園綠地渾然一體。

落地的大玻璃窗,大型的陽臺,整套房子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注重隔熱隔音效果。住宅內水電煤衛設備齊全,還有壁爐和冷暖空調裝置。

地板、門窗和樓梯全部是橡木和柚木,室內布置典雅舒適。

家具頗具英國的貴族氣派,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就連床和衣櫥都放在儲藏室里,丟的都是一些精細小巧的擺設。

迪迪興奮的跑上跑下,報告他發現的各種新奇,熱的小臉通紅,頭上都冒汗了。

“姥娘,荷葉下有金魚。”

“爸爸,這里有一大片好多的中藥。”

“媽媽,地下室里還種著花。”

“姐姐,三樓有個游泳池。”

“你們快過來啊,三樓還有個花園,全部用玻璃封著。

他每次匯報完了,就會問一遍:“爸爸,這真是咱家啊?”

爸爸每次都肯定的回答他:“是,爸爸小時候就是在這里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