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465章 分紅

悠悠頓時奧特了,誰說外國鬼子好糊弄的,這大衛的反映也太快了吧。

吃過早飯,大衛看到代銷點里人比較多,就湊過去看熱鬧。村里的人知道了,有事沒事都來買東西,為的是瞧一眼外國鬼子。來韓屯的外村人,更是擠進代銷點里,好奇的看著大衛。

他們看大衛,大衛也看他們,在大衛的眼里,他們同樣是外國人。

鄉親們靦腆,進門光瞧不吱聲。可大衛大方啊,他見人就打招呼:“您好,您好。”弄的大伙都不知道咋回答了。

還沒孩子們大方,村里的孩子在迪迪的帶動下,基本上都會說幾句簡單的英語對話,他們看到迪迪和大衛講英語,都搶著和大衛交流。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用英語和大衛打招呼、問好,一片“哈嘍,哈無啊有”聲。

大衛楞住了,吳馨兒也奇怪:“大姐,這村里的孩子咋都會說英語?發音可挺標準,比京都的翻譯強。”

“國家從初中開始設英語課,咱家的孩子跟著衛華學的,發音當然標準。

迪迪在京都,和外國人交流過,他沒事就喜歡和村里的孩子用英語對話。村里的孩子是跟著他們兄妹學的,都會說兩句。”

看到孩子們喜歡說英語,大衛也高興的和他們逗趣,孩子們圍著大衛,嘰里呱啦的說著鳥語,大家看著都高興。

“沒想到,咱們孩子還真的會說外國話,韓支書,留他們在這里過年吧,正好孩子放假了,咱孩子也能跟著他們多學點,這可比跟著錄音機學強多了。”

悠悠聽了,真的佩服群眾的智慧,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外教啊,這想法太超前了。在智腦的記載中,新世紀開始,外教才開始進入學校。

吳馨兒很快就發現了新大陸,上午九點多,人們陸續來賣手工鞋墊和手工鞋。

她看著成包袱的鞋墊和布鞋,稀罕的不行。不住口的喊著:“好看,真好看。大衛,快過來,快看我發現什么了。”

大衛過來后,比她還夸張。又大聲的“go

”上了,大伙聽的一頭霧水。

一個上午,吳馨兒和大衛兩個,都沉迷在鞋墊和繡花鞋中,他們和賣鞋墊的人們交談著,請教著,普通話、本地方言、英語都出來了,有時還上了肢體語言,交流的相當熱烈。

他倆主要是對上面的手工繡花感興趣,豐富多彩的繡花圖案在他們的眼里,代表的是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

特別是手工制作的繡花鞋,用刺繡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是最具有華夏文明特色的傳統手藝。

大衛把這一切,讓悠悠用錄像機記錄了下來。錄像機在這年代可是稀罕東西,大衛把錄制的鏡頭,當場播放給大家看,把大伙給驚的,她們都認為這就是錄電影了。

好多的人當場打扮起來,也就是梳梳頭,整理一下衣服,還有人去代銷點里買件新衣服,穿在身上。

姥姥看到他們喜歡,就把原來收購的繡球門簾拿了出來,把他們激動的,滿眼的放光。

中午吃飯的時候,吳馨兒告訴姥姥,大衛在英國有一家公司,專門經營華國的產品,特別是華國的手工品,深受英國人的歡迎。

這次大衛跟來,就有趁機考察市場的想法,主要是找合適的項目。

吳馨兒問姥姥:“大姐,您收的這些東西,賣到哪里去了?我在京都,沒見有賣這些的啊。”

舅姥娘聽了她的問話,笑了起來:“妹子啊,咱國家的人可沒人花錢買這個,抽空自己做幾雙,就夠用的了,誰會花那冤枉錢。”

姥姥給她解釋:“我在深南建了兩個公司,這些東西通過公司賣到港島那邊。”

馨兒聽姥姥說在深南有兩個公司,敬佩的說:“大姐,您還是那么能干,國家剛放開,您就有了自己的公司,這樣好啊,咱們就可以合作了。

大姐您是不知道,外國人喜歡的不只是華國的絲綢和瓷器,這些傳統的手工繡品,他們也非常喜歡。

現在,這些手工的繡品在國外可是緊俏商品,好多被當成藝術品收藏,價格特高。

大姐,您組織人加工,我和大衛負責銷售,價格保證比港島合適,就是不知道數量能不能保證。”

吳馨兒的話讓姥姥吃了個定心丸,從開始收購手工鞋墊至今,姥姥的心里一直不落穩。

她總是覺得悠悠商城里的交易虛無縹緲,那看不見摸不著的交易,讓她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現在吳馨兒提出的交易,才讓她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她的信心。

“馨兒妹妹,您要是能把這些東西賣出去,可是為鄉親們辦了一件大好事。數量你盡管放心,先前我就沒敢放開了收購,這里的婦女大部分都會繡花。

別說農閑季節了,即使是夏秋農忙季節,光晚上繡的也夠咱們賣的。”

當大衛弄明白這些手工繡品的價格后,更是激動,他興奮的喊著:“簡直是太便宜了,我都要了,有多少要多少。我要把這些漂亮的東西,買到全世界。”

二十三日的晚上,村里進行年終分紅。今年,韓屯村的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光是肉食廠,就盈利近2000萬,養豬場200萬,魚塘100萬,服裝廠的管理費80萬,衛生院20萬。

不算地里的收入,全年收入2400萬,村里留出一半做集體積累,平均每人3.9萬元。

中秋節每人1萬元,現在每人就是2.9萬元。村里現在發錢,都是十沓一捆一萬元,用帆布袋裝著。

今年,村里又開始分現金,大伙還是不信任銀行,怕國家的政策再變了,銀行里的錢就是死證家(證據)。

姥姥主動提出,全家人的戶口已經遷回京都,自己家以后就不參加村里的分紅了。

大伙聽了,堅決不同意,關鍵是服裝廠是姥姥創辦的,每年給村里帶來幾十萬的收入。

最后大伙還是沒有犟過姥姥,不過二爺提了個折中的辦法,悠悠家只是不跟著分紅,可是其他的和村民一樣,跟著一起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