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496章 面粉廠

今年的夏種,和往年不同。堤外的村莊,一改往年的種植習慣,開始大面積的種植夏棉。

在韓屯村的帶動下,河灘的村莊,這兩年大部分都是種夏棉,產量也能達到400斤籽棉。

堤外的村莊,耕地瘠薄,沙壤土還有些鹽堿,種高粱豆子產量低,種棉花和地瓜不比河灘里的淤地差。

往年堤外的人們長年累月的吃地瓜,看見地瓜就吐酸水,有了合適的選擇,人們徹底的拋棄了地瓜,每家最多種半畝,只夠吃鮮地瓜的。

棉花國家大量的收購,賣給供銷社當場就能領到現金。籽棉均價0.40元一斤,一畝夏棉即使收300斤,也比種大豆和高粱合適多了。

已經種了好幾年的抗蟲棉,品質雖有退化,可比起現在的傳統棉種來,品質還是高了好多。

最起碼抗蟲的性能好,基本上不用打叉,棉絨纖維長,省時省工,除去拾棉花,和種大豆差不多。

比種大豆收入高多了,沙土地種大豆,畝產最高二百斤,大豆價格低,每斤才0.25元左右,而且難賣。

麥收過后,新的一輪的大牲畜熱又開始了。麥季靠人力還湊合,到了秋季就不行了,犁地耙地必須得用大牲畜,靠人力翻地非得誤事。

其實,喂頭牛也不費事,各家都有麥秸,別說喂一頭了,兩頭牲口也吃不完。因此,家里母牛下崽的,就自己喂著,正好湊夠一局子(一套)牲口,犁地耙地自家就行了。

麥收過后,羅新華向臨水駐深辦求援,希望臨水在面粉上給予援助。

深南這兩年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糧食供應一度緊張,國家的計劃內糧食指標根本不夠用。

八十年代初期,來深南打工的人,干的大部分都是重體力活,國家計劃內供應的糧食指標,根本不夠吃的。

振華公司用的大部分是臨水的工人,吃不慣大米,喜歡吃白面饅頭。大米在南方比較好買,面粉南方買起來就比較困難了。而且價格超高,每斤面粉的市場價達到了一元。

去年,深南的企業少,政府還能給些特別的照顧。今年,隨著外資企業的增加,政府照顧不過來,各企業只好自己想辦法。

糧食國家實行計劃內調撥政策,臨水地委對他們的幫助也有限,關鍵是糧食局都是平價糧,指標也是有限的。

援朝舅舅回家跟舅姥爺商議,他準備讓韓屯村建個面粉廠。村級的集體企業,經營比較靈活,可以市場價收購,市場價銷售。

再說了,糧食屬于國家的調控物資,大范圍的調購必須有糧食系統的指標。可是面粉就沒了這個限制,可以長途調運。

面粉廠建成后,不僅可以給深南的振華公司提供幫助,還可以通過振華公司,銷售給深南的其他公司,增加面粉廠的生產量。這樣,也解決了農民的賣糧難問題,一舉三得。

韓屯的面粉廠,在援朝舅舅的推動下,很快就建了起來,醫院后面村辦公室,全部推平重建,兩層樓高的大車間,全部是鋼架結構,也是臨水地區的建筑公司承建的。

設備的安裝和廠房的建筑一塊進行,來韓屯的人看到了,都說:“這得多少錢啊,韓屯村可真有錢,恐怕公社里也拿不出這些錢來。”

還真讓他們說對了,面粉廠的大型設備價格真高,廠房的造價也高,加上大型的倉庫和運輸車,總投資達到了200多萬元。

不過這些錢對于韓屯村來說,還真的不算什么。面粉廠的投資可不只是這些,流動資金也得一大筆錢。

面粉廠的立項后,就給了五輛解放貨車的指標,加上原來的三輛,韓屯村光是解放貨車,就八輛了。

幸好村里的人都是汽車迷,不僅男人們,就是孩子和婦女,有機會就去麥場里學著開兩圈,村里基本上不管。

這兩年,村里的人會開車的越來越多,光是有駕照的就二十多人。

不論是什么年代,男人們都有汽車夢,這三輛貨車一到,大伙都爭著毛遂自薦,最后還是老辦法,投票選舉。

“韓屯村收小麥了,每斤0.30元。”這個消息傳播的飛快,根本沒用宣傳,先是附近的村莊,接著是遠處的人們,一輛輛地排車拉著麥子,把通往韓屯的路,擠的水泄不通。

公社糧所安排來兩個質檢員,幫助把質量關。賣糧的人們,每家都在千斤以上。由此可見,群眾的溫飽已經不是問題了。

賣糧的,賣豬的,加上各村服裝廠的,韓屯村的外來人員急劇增加。隨著就餐人員的增多,村里的伙房規模越來越大。

悠悠家的代銷點銷量大增,姥爺自己根本忙不過來,紅英舅媽把自家的侄女又接了過來,給姥爺幫忙,和韓屯村招收的工人一樣,每個月60元的工資。

這也圓了小姑娘的念想,看到村里的其他人都來韓屯上班,她一直想讓姑姑給她也找個工作。

姥爺的小代銷點,以質優價廉遠近聞名,每天的銷售額都在二千元以上,利潤最少300元。

小姑娘來了以后,每到做飯的時候,就主動去廚房幫忙,悠悠輕松了好多。

一個月的時間過去,面粉廠建好了,開始試產。日加工小麥50噸,生產的的面粉,全部銷售到深南特區。

臨水的火車站,被韓屯村的面粉廠,包了一個車廂,每天都有面粉運往深南。

面粉廠的投入高,可是比起村里的其他企業來,盈利卻不算多,每月利潤才10萬元,和肉食廠兩天的利潤差不多。

年盈利百萬元的企業,在八十年代初,屬于中型企業了。在縣級企業中,也算是支柱企業了。

不過現在的縣級企業,都是國營企業,受國家計劃經濟的制約,收購和銷售都受限制,反而沒有村級企業經營靈活。

這也是援朝舅舅把面粉廠建在韓屯村的目的,村級能一次性投資200萬元的,恐怕全區也找不出第二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