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岳書記帶人過來,人們停下手中的活,紛紛起身打招呼:“岳書記,今天來的是哪里的客人,進來喝口茶。”
“這是臨水地區的客人,來看看大伙的生活情況,千里之遙來一次不易,你們也要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
岳書記轉過頭對大家說:“各位領導,院門敞開的,您們可以隨便進去參觀,我們的村民都好客,大家不用拘束。”
岳書記話音剛落,附近的幾戶人家就走了出來,邀請大家去家里喝茶,悠悠和姥姥被一對老年人給請到家里。
老人看悠悠脖子上掛著照相機,說道:“閨女,你來俺們家拍吧,不是奶奶說大話,俺家這院子是村里最好看的,俺老頭子就喜歡種花養草。”
老人家的院子可真漂亮,七彩的薔薇爬滿了柵欄墻,樓房的東西兩面,爬滿了密集的嫩綠爬山虎。
院子里除了果樹外,擺放著十幾盆形態各異的盆景,搭配著錯落有致的各種奇石,鵝卵石鋪成的曲折小道,葡萄架下的石桌石凳。
院落雖小,卻給人一種園林般的感覺。
樓房的兩旁各有兩米的空間,北邊栽著翠竹,南邊和樓房并齊圍著竹籬笆,幾只蘆花雞在竹叢下悠閑的覓食。
老太太笑呵呵的說:“我家老頭子干啥都特別,喂雞專挑蘆花雞,幾個孩子家的蘆花雞都給他送過來了。”
悠悠姥姥笑呵呵的說:“老姐姐,你家老哥還真是有心,這全是蘆花雞確實好看。”
“他啊,從小在大戶人家做花匠,除了會種花,還學會了窮講究。”
走進老人的樓房,悠悠才真的感受到老人說的窮講究。精細雕花的紅木條幾,八仙桌太師椅,擺放的整整齊齊,擦拭的纖塵不染,溫潤柔和,古香古色。
悠悠這幾年沒少淘騰家具,一眼就看出這些都是上好的硬木家具,拿著相機就是一通拍照。
老太太解釋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這些老家具,都當破爛處理了,俺家老頭子到處淘換,看到喜歡的就買。
閨女啊,你要是喜歡,俺領你樓上樓下的轉轉,所有的房間都是這些舊家具,沒一件是新的。”
樓上樓下轉了一遍,悠悠算是看出來了,老人在家具上還真是內行,淘騰來的家具都是貨真價實的古董級物件。
悠悠不僅拍了家具,還把樓房的布局拍了一遍。
這樓房不僅外觀和悠悠媽在京大那棟別墅一樣,就是內部結構,大致也相同,不過沒有地下室和壁爐。
就連三樓都是相同的設計,整層只有兩個朝陽的房間和一個大面積的活動室。不過活動室被當成了儲物間,存放著各種糧食和農具。
樓房東西12米,南北10米,每層120個平方。一樓東面兩個臥室,大客廳8×6米,客廳北面是樓梯廚房衛生間。
二樓四個臥室一個衛生間,三個朝陽的臥室外是一米半的陽臺,正好成了一樓的走廊,起到了遮風擋雨的作用。
樓房內所有的房間都裝著鑄鐵的暖氣片,衛生間內裝著抽水馬桶,陶瓷浴盆和淋浴頭。
老太太自豪的說:“俺們村工廠里廢棄的熱水,每天晚八點到十點給家里供洗澡水,俺們在家里就能洗澡。活動一天,晚上躺大浴盆里泡個澡,渾身舒坦。
冬天還能供暖氣,屋里二十多度,穿件單衣都不冷。共產黨就是好,處處給咱老百姓著想。
俺年輕的時候,也在工廠里做工,沒黑沒白累死累活的加班干,每天累個賊死。生活就比種地強點,可沒法和現在比。”
廚房里,沒有大鍋臺,靠著煙道有個煤球爐,幾十塊煤球放在木箱里。瓷磚的櫥柜,整潔衛生。
老太太說:“俺們村里人習慣了在食堂吃飯,煤球爐都很少用,只有過年過節的才用幾天。”
看完老太太家,老人又領著她們去了隔壁自己孫子家。“俺帶你們去年輕人家看看,擺設比俺家好多了。現在的年輕人,算是掉福窩里了。”
老太太的孫媳看見老人領人進門,趕緊過來攙扶。進了他們家,悠悠更覺恍惚,客廳里全是歐式家具,沙發、茶幾、櫥柜,地上倒是沒鋪地毯。
老人用手拍著沙發招呼悠悠姥姥:“大妹子,過來坐,俺就愛坐這帶彈簧的沙發,軟乎乎喧騰騰的。聽說這是外國人做的,只有京都有賣的。死老頭子非得放太師椅,俺到老也沒拗過他。”
看來,村里人確實有錢,都去友誼商店團購了。
她孫媳笑著說:“奶奶,下次村里再去京都拉家具,俺出錢給您買一套,單獨給您布置個房間。咱不光買沙發,連床都要席夢思的。”
老太太趕緊說:“買沙發行,再給俺買個大衣櫥。你們一年四季的給置辦新衣服,老了老了,衣服多的沒處放。
不過床還是木板的好,睡木床解乏不腰疼,等你們老了就知道了。
奶奶有錢,還有哪外國人的啥票,你們能給俺操心置辦,奶奶就知足了。”
“奶奶,是外匯券,您老可放好了,別都給我們分了。這東西一年比一年值錢,以前有錢也沒處買去。也就咱們村的絲綢出口,才有這東西。”
這滿屋子的家具,原來都是貨真價實的進口貨,這得多少外匯劵啊。
悠悠暗想:大岳莊這典型還真是獨樹一幟,想取他們的經可真不易,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去年,姥姥的震宇公司和大衛合作,倒是掙了上千萬的外匯,可都被援朝舅舅截留了,給臨水電子廠買進口設備了。
悠悠自己家在友誼商店買東西,還得高價買外匯卷。
下午一點半,村民到了上班的時間,岳書記帶著大伙接著參觀大岳莊的農業生產。
路上,大伙議論最多的是各家的樓房,悠悠聽到的都是贊嘆。
“咱在家想都不敢想,還有這么好的樓房,咱們農民也能這么過日子。”
石廟村的隊長對韓玉林說:“老韓哥,國家給咱墊了村臺,以后不怕發大水了,你們村有條件,回去也蓋這樣的樓房。
俺們回去想法辦工廠,俺算是看明白了,想致富就得辦工廠,靠種地累死也別想蓋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