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580章 公益心

綠化帶倒映在水面上,隨微分而飄動,像彩色的絲帶緩緩舞動,美不勝收。

寬闊的水面上,偶見一片荷葉,露出水面,半卷半舒,晶瑩的水滴,在荷葉上滾動,像璀璨的珍珠。

這些景色組合在一起,賞心悅目,看過的人都說美。

現在農村的道路,一般都是二米多,張集到洪城縣的公路,才五米寬。韓屯村的公路路面寬五十米,確實夠顯眼的。

人們都說:“韓屯村的路寬的,能并排開二十輛大卡車。”

能不能并排開二十輛卡車沒人見過,自從修好路,來韓屯賣小麥的,比平時多了二三倍。

一是臨近麥收,大伙把往年的陳小麥賣了騰糧囤。二來順便看看韓屯的新公路。平時,沒事沒非誰能專門跑十幾里路來看公路。

這兩年,農民家家都喂大牲畜,加上豬羊養的多,農家肥積攢的也多,土地肥沃,莊稼長勢好產量高。

今年的小麥已經開始抽穗,齊刷刷的麥穗又長又大,又是一個豐收年。有經驗的老農已經斷言:今年的小麥畝產最低五百斤。

灘區的大麥長勢更好,從開春到現在,一天一個樣,比灘區外的小麥都高,碩大的麥穗綴彎了頭,長長的麥芒隨風搖曳,顯得麥穗更大。

現在的農民,誰家都有二三千斤的余糧,臨近麥收,小麥的價格也沒上去。

灘區去年上大水損失慘重,口糧都泡爛了。灘區吃糧全靠買,小麥又沒種上,人們都說今年的小麥價格得漲。

但國家發放了購糧證,眼看就到麥收季節,灘區大麥豐收在望。大麥也是細糧,灘區也很少買小麥的。

好歹韓屯村面粉廠收小麥的價格始終不變,每斤0.30元。地排車裝滿了也就一千多斤小麥,有的人家一次賣二千多斤,還得借輛地排車。

韓屯村面粉廠的大門口,公路上排滿了拉滿小麥的地排車,有好事的人查點過個數,還真的是二十排。

賣糧食的多了,悠悠家的門市里擠滿了人,而且他們買的大部分是收麥用的農具,叉耙掃帚和木锨。

大家買的最多的是塑料布,兩米寬的筒狀加厚塑料布,一家最少要十米,麥收期間防雨蓋糧垛。

不賣小麥的,也托賣小麥的捎塊塑料布。大家都說韓屯村代銷點賣的塑料布,結實耐用防扎,使用時間長,輕易不會壞。

這些塑料布,都是悠悠在電子商城里訂制的,厚度大彈性強,比這個年代的塑料布質量確實好。

關鍵是價格便宜,現在的塑料布國家定價每米2.58元,后世才0.30元,質量肯定比現在的好。

人們搶購塑料布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看到代銷點里的小黑板上,寫著贈品的條件,大紙箱子誰家都想要個。

塑料布悠悠可以隨時補充,叉耙掃帚悠悠的商城里就沒有了。幸好代銷點里有電話,電話打到臨水,兩三個小時,玉玉就能送過來成車的貨物。

這些貨物賣不完,悠悠就收進倉儲園里。后世里的農家樂,這些東西可是搶手貨,價格更是高的離譜。

成車的貨物屋里放不下,只好在代銷點的前面搭上帳篷,把貨物暫時的存放在里面。

現在公路修好了,代銷點的門前就是寬闊的公路。為了方便出入,食堂和代銷點的門前,沒留綠化帶,全部硬化上了。

既然貨物都放在門外,姥姥干脆就在代銷點的門前擺上了攤。擺了一圈長條桌當圍墻,圈了近百平方的面積,貨物全部擺在地上,東邊進西邊出,簡易超市開張。

姥爺在東邊負責進口,里面的人多了,就暫時堵上。姥姥和冬梅負責出口結算,悠悠還是負責補貨。

贈品條件和民工相同,又開展了一個優惠活動:塑料布優惠大酬賓。十米塑料布,價格25元,比國家定價便宜0.80元,并且裝在大號的手提塑料袋中。

購買20米塑料布,就能夠領取一份贈品:一個大紙箱子。

為了八毛錢的優惠和贈品,所有在代銷點買東西的,就沒有低于50元的。民工也跟著湊熱鬧,只要是腰里還夠五十元的,就來買兩塊塑料布。

盡管姥姥再三向他們保證,等他們完工時各種貨物都有。可看到別人搶,他們心里還是不落穩。

幾天過后,民工們看到天天有車給代銷點送貨,才把心放了下來。他們確實也沒錢了,頭一個月的工錢買衣服用了一部分,第二個月的工資還沒發,很少有五十元的。

姥爺每天晚上負責數錢,收入都是在萬元以上。他老人家對姥姥佩服之極:“還真讓咱家老祖宗看準了,你就是天生的經商鬼才。外人看著你讓利大酬賓不掙錢,誰能料到你一天能賺一千多。”

姥姥告訴他:“你算錯帳了,震宇公司可是咱們自家的,還有百分之十的批發利潤沒算。”

“啊,一天掙二千多。”姥爺反應過來,對姥姥豎起大拇指。

私下里姥姥笑著對悠悠說:“悠悠,你姥爺要是知道咱三元錢的東西賣25元,得是啥表情?”

悠悠看到姥姥累的捶腰揉背,心疼的說:“姥娘,一萬元錢都是利,看您累成這樣,我也不想干。”

“傻孩子,姥娘也不是圖掙這二千元錢。可不這么干,你那商城里面的好東西,咱們也賣不出去啊。要不是有國家的定價管著,姥娘不掙錢都樂意。姥娘不怕累,能給大家做點好事,比啥都強。”

悠悠佩服,這老太太越來越有公益心。

剛進四月,艾建業郵寄的速食面和火腿腸資料,終于到了,一塊寄來的,還有一套影像資料,連帶放映機都帶來了。資料是翻譯好的,影像的配音也是華語,可見艾建業是真的上心了。

華文的資料韓屯村沒人能看懂,地區工業局特派了一個專業技術小組。

這兩個項目,屬全國首創,臨水地委高度重視,全力支持項目建設。并召開了專門會議,批示在機器到來之前把廠房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