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659章 心熱

黃河沿岸的人們,上供用的魚就用鯉魚這一樣,鯉魚跳龍門,這也是個吉兆。沒有鯉魚用面粉做條紅尾巴的面魚,也不用別的魚代替。

再說了,這兩年魚的價格雖有上漲,可比起豬肉還是便宜多了,一斤半以上的大鯉魚,才0.80元一斤。

韓屯千畝的荷塘,魚和蓮藕基本上就沒在集市上賣過。

韓屯集中挖藕捕魚,都是雇傭周圍村莊的群眾。大冬天的挖藕又臟又累還受罪,村里出的工錢就高,每人一天五元錢,中午還管一頓飯,豬肉燉粉條子隨便吃,每人二兩散酒。

這個年代的人干活實在,特別是人多的時候,大家都是膘著勁的干,各種比賽加大了人們干活的熱情。

村和村比,人和人比,大家都是比誰干得又快又好,在這精神生活匱乏的年代,這也是一種娛樂的方式。特別是未婚的男青年,通過比試展現自己,給自己找對象加分。

這種比試,充滿了催人奮進的正能量。可惜,在以后的歲月中,慢慢的被金錢至上的觀念淹沒,偷工減料、偷懶耍滑的現象比比皆是。

白蓮藕的產量逐年提高,今年畝產首次超萬斤。五畝一個塘子坑,僅鯉魚一種就超過了萬斤,畝產量也達到了二千斤。其他的魚類,加一塊也就四五百斤。

白蓮藕零售價0.30元,批發價0.25元,鯉魚的批發價是0.60元,其他的雜魚批發價是0.50元。

韓屯村今年的蓮藕和鯉魚,大部分走的是批發價,就是這樣,千畝的荷塘,收入高達三百多萬元。韓屯村還剩了五個塘子坑沒挖,是給各單位預留的。

周圍的村莊看了,說不心熱,那都是假的。新石莊乘機挑選了一批好白蓮藕,把屬于自己的二百畝塘子坑,全都種上了。他們的塘子坑,和別的隊中間用漁網隔開,今年的鯉魚也是大豐收,賣了二十多萬元。

灘區的其他村莊,看到新石莊的栽藕,也都跟著學,乘機把屬于自己村的塘子坑管理起來,栽上了白蓮藕。

張集的17個灘區村莊,村村都有塘子坑,面積雖然沒有韓屯村的大,哪個村也有幾百畝。

好好的利用起來,一畝的塘子坑,收入三千元。幾百畝的塘子坑,每年最少收入十幾萬元。

村里每年有了十幾萬的收入,架電修路這些公益事業,幾年就能完成。村里幾個社辦教師的工資,更是不在話下。

耕地承包到戶,塘子坑可沒法分。即便是黃河不泛濫,每年的夏天,雨水也都往塘子坑里流,一年四季都有水,成了人工湖。

據記載,黃河中下游的塘子坑,一直到新世紀,出現了泥漿虹吸技術,才被淤灌成耕地。

現在各村的情況是,村里會捕魚的,有空就去塘子坑里撒幾網,捕到的大魚賣了,小魚自家吃。

灘區的人們,每家都喂幾只鴨子鵝,在塘子坑里找些吃食,多少有些收入。

村里統一把塘子坑管起來,大部分人沒意見,別管誰管理,鴨子鵝還是照樣。只有少數會捕魚的人不樂意,也左右不了大的形勢。

各灘區村莊的這個決定,使得灘區和灘外的村莊,差距越來越大,張集公社的17個灘區村莊,依靠這些塘子坑的收入,村村發展溫室大棚,成了全國聞名的蔬菜專業村。

張集鎮的蔬菜批發市場,聞名全國,并且通過山本,出口日本。

當然了,這些都是后話。

援朝舅舅將科技大的師生送到學校,和韓志杰一塊把韓屯村贊助的一百萬科研經費,轉交給校方。第二天就回來了,他直接回了臨水,都沒顧得往家拐。

八四年的一百萬元,可是比巨款,國家對科技大的投入雖然高,但一百萬的贊助,還是在科技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科技大表示,韓屯村以后就是科技大的試點村,隨時可以給韓屯提供技術幫助。

韓志杰回來的時候,把韓德才老兩口捎了回來,桂金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只能等過年的時候跟桂金一塊回來。

韓德才老兩口下車都愣住了,一年沒回家,村里大變樣,以前村莊的影子,一點也找不到了。

他家的房子,就在二爺家的西面,靠著兩條大道,出入特別的方便。

二爺把老倆口接回家,看著布置的妥妥當當的房間,大奶奶拉著二奶奶的手,激動的說:“弟妹啊,讓你費心了。”

二奶奶笑著說:“嫂子,您咋和俺客套上了,這不是俺應該做的嗎。您和俺哥回來了,看哪里不合適,就告訴我,咱再重新的收拾。

也不知道您們提前回來,家里沒準備下做飯的東西,一會我就去食堂給您們拿去。”

“小老媽媽”說:“不用去食堂拿,俺家里啥都有,我回家給大嫂拿去。”她還是那個急性子,邊說邊往外走。

韓屯人現在習慣了在食堂吃飯,基本上不在家里做飯,開始還在家里做夜宵,自打速食面生產后,餓了泡碗面吃,很少有在家動火的了。

家里的沼氣,唯一的用處就是燒開水喝。

“高高三”家四個孩子都小,為了給孩子加餐,家里準備的東西到是非常齊全。

大爺行動不方便,大奶奶可是上上下下把家里看了一遍。她高興的對丈夫說:“這所有的房間都帶著衛生間,你住那個都合適。咱以后就不去京都了,住這樣的房子我自己就能伺候你。”

韓德才也同意:“行,你要是不嫌累,咱就在家住。省得讓老首長給安排勤務員了。桂金的孩子也上學了,離了咱們也可以啦。”

大奶奶的年齡,其實還沒二奶奶大,她一輩子就生桂金一個孩子,大爺拿著國家的工資,吃的還是商品糧,一輩子沒遭過罪,身體比二奶奶好多了。

她的個子也大,原來在家也是她一人伺候丈夫,跟著閨女進京后,看孩子加上伺候丈夫,就力不從心了,幸好老首長給他們安排了個勤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