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664章 醫療儀器

韓屯村的產品展示廳,從早到晚都擠滿了買肉的人,加上回村的大學生,二十多個人都忙不過來。

臘月二十二,悠悠媽和智慧回來了,跟著她倆一塊回來的,還有吳馨兒和大衛。

悠悠媽雖然參加工作了,她作為大學教師,依然能享受寒暑假的待遇,只是比學生晚放假幾天。

志遠學校放假后,就跟著姑父去醫院見習。昊昊和志亮倆今冬在韓屯參加了兩個多月的實踐活動,別的學生放寒假,他倆留在學校補習功課。

悠悠媽他們一行,是跟隨部隊來韓屯的運貨的車輛回來的。吳馨兒進村就驚呼:“太漂亮了,真是太漂亮了。”大衛則是一連聲的“go!go!”

悠悠媽和智慧回來后,就在自家的代銷點里幫忙,主要是給大衛整理各種手工品。

大衛這次,可是帶來了大量的訂單。他回到國內后,就在各地舉辦展示會,宣傳神秘的東方文化和手工品。

華國自解放后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間,對西方各國基本上處于封閉鎖國狀態。在西方的人的心目中,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就是一個謎。

大衛帶過去的這些手工品,真實的展現了東方的文明和傳統文化,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些平常的日用品,件件都是藝術品。

巡回的展示會,給大衛帶來了大量的訂單,可有一樣,掉色的粗布制品,一件不要。確實家常的花粗布,掉色這個缺點,真的令人恐怖。

大衛這次過來,就帶過來大量的染料,哪知到來之后,看到了新石莊的紡紗廠,使用的正是進口的染料,已經解決了掉色這個難題。

大衛到來后,看到紅英舅媽用粗布做的床上用品,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他親自挑選了十幾個花色的粗布,都是符合他們國情的花樣,讓紅英舅媽找人給加工成了床上用品。

大衛加工的床上用品,可不是四件套了,有五件套、六件套、八件套,最多的十二件套,多的都是些各種類型的抱枕。

大衛的到來,給這里的婦女們吃了個定心丸,眼看該過年了,大家不是先辦年貨,而是到新石莊的紡紗廠,購買了足量的紗線。

她們都打算趁著大衛在這里的時間,多織些粗布賣給大衛,畢竟大衛一年才來一次,誰知道下次他還來不來。

冬天的天亮的時間短,半個月也能織一機子粗布,能賺五十元錢。要是大衛和去年一樣,在這待上兩個月,就能掙上貳佰元。

吳馨兒回村的第二天,就去村醫院坐診,她這次回來,又給韓屯村醫院帶來了一些醫療儀器。

韓屯村的新醫院,深得吳馨兒的贊賞,她到來后,除了坐診,就是手把手的教給寶景使用新的儀器。

別的醫院都是年關看病的人少,即使住院的病人,在臘月二十三祭灶以前,也盡量的出院回家了。

韓屯一個村級醫院,過了臘月二十三,看病的反而多了起來,百里以外的病人都有,他們都是奔著吳馨兒來的。

吳馨兒明明是華國人,被人們傳來傳去,反而成了外國的名醫,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吳馨兒回來動靜不大,可大衛太引人矚目了,他回來后就一頭扎進悠悠家的代銷點,對著各種的手工藝制品,興奮的大喊大叫。

本來他作為一個外國人就夠引人注目的,再高調的在人流量多的代銷點亮相,人們自然就知道了吳馨兒的到來。

現在韓屯村醫院的儀器,比鄉鎮醫院的都要齊全,有些儀器比縣醫院的都要先進。縣級的醫院,至今沒有B超機,吳馨兒就給韓屯村醫院,帶來了一臺。

有了B超級,對于判斷好多的疾病,都增加了準確度,對癥治療的效果當然好了,吳馨兒的醫術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

人們也顧不得過年的忌諱了,專門趕到韓屯村找外國來的醫生看病。好多病人來的時候,就帶著被褥,做好了住院的準備。

韓屯村的醫院里,每天都排著長長的隊伍,寶景光是做輔助檢查,就忙個不停。迪迪和狗剩也顧不得玩耍了,在醫院里跟著幫忙。

過了臘月二十三,各家都該準備年貨了,可大伙一個蘿卜頂一個坑,哪有時間準備年貨啊。

關鍵是二爺的制作的麥芽糖,包裝用人比較多。年后正月初二打春(立春),芝麻糖的制作就得停止了。

就剩年前這一個星期了,大伙可是不舍得把這高利潤的生意,給耽誤了。

自打和山本簽訂了麥芽糖合同,村里人只要不上班,都去包裝麥芽糖,每天的晚上,加班到十點多。

制作麥芽糖下午五點天黑就停工,可包裝麥芽糖,就沒時間限制了,不論干到夜里幾點,基本上是當天制作當天包裝。

包裝這工作,沒啥技術要求,年輕的干活利落,包裝的快些,年齡大的手腳慢干活也慢,包裝是按件計酬,年齡大的掙的也少。

其實就是無償勞動,韓屯村的人都會積極的參與。麥芽糖的利潤太高了,又有時間限制,大伙都知道,村里的收入是個人和集體對半分配。包裝費和高額的利潤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麥芽糖每天產值50萬元,成本才5萬元,每天的利潤45萬元。也就是說村民每天可以收入22.5萬元,平均每人700多元,比國家工作人員一年的收入都多。

雖說只能生產倆月,僅此一項每人也能收入45000元,在這巨額的收入下,村里人誰還能在乎這點包裝費。

所以,村里好多人有空就去包裝麥芽糖,干的多了還記個數,時間短干得少,大伙懶得計數,干完就走。

在這種情況下,大伙誰還顧得過年啊。

大人忙得不顧過年,孩子都盼著那,吃了二十三的祭灶糖,孩子們就唱開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