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779章 賽摔炮

“沒了,都去玩吧,把外面的衣服穿上再出門。”

幾個孩子歡呼一聲,撈起自己的棉衣就跑,邊跑邊穿,志高在后面高聲喊:“別忘了給我捎盒摔炮。”

悠悠看著他,這都上初三的人了,一米八的大個子,就一個玩心眼,還和小孩似的玩摔炮,真愁人啊。

五花肉煮熟了,也全部切成碎丁,五斤肉切了一大堆,全部干完了,迪迪摔著胳膊,大發感慨:“舅姥娘,這家務活比背豬草還累。”

大概迪迪干的農活里,最累的也就是背苜蓿草了。其實,他背豬草最多就是裝車和卸車,路途中都是用自行車和拖拉機,地排車都很少用。

志高解下圍裙,趕緊往外跑,心急的催促:“迪迪,你快點啊。”

悠悠是最后一個出門的,到大街上一看,村里的孩子都聚在村里的廣場上,比賽摔炮,看誰摔的響,男孩子咣咣的使勁摔,女孩子捂著耳朵當評委。

看來不論什么時候,鞭炮都是男孩子的最愛。不過像韓屯村的孩子這樣,能隨心所欲玩摔炮的,可真不多。

別說以前了,就是現在大人也舍不得,一盒摔炮二十個,一毛錢一盒,十來分鐘就能摔光。

不過每年大人買鞭炮,都會捎兩盒摔炮,回家給孩子們分了。孩子們如獲珍寶,裝在衣兜里,心癢難耐的時候,才舍得摔上一個。

村里人都舍得給孩子零花錢,哪個孩子兜里都裝著塊兒八角的錢,自己就可以買摔炮,所以摔起來特別的隨意。

孩子們零花錢多,不是因為韓屯收入高了,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而是由于韓屯的孩子都聽話,學習也好,雖然在班里排名有先有后,可在全鎮和全縣,排名靠前啊,每次的前十名里都有幾個韓屯的孩子。

另外,韓屯村的孩子能掙錢,家里的家畜都是孩子們管,各家每年兩茬豬,幾乎都是二十頭豬。今年苜蓿豬價格高,一頭就賣三百多。不算雞和羊,每年光是喂豬就收入六千多元。

現在各家很少有喂鴨子的了,關鍵是鴨子太臭了,家里不能喂,外面的護村林面積減少,村莊重建后護村林就沒往各家分,全都歸村里所有。

外面沒了建鴨棚的地方,人們又不愿意在家里喂,想吃咸鴨蛋和鵝蛋,就去食堂里買。

村里的養殖場從八二年發洪水至今,一直養著鴨子鵝,鴨棚就在塘子坑的邊上,除了打掃鴨棚,撒些苜蓿草,最大的活計就是拾鴨蛋鵝蛋了。

韓屯的鴨蛋和鵝蛋,都腌成了咸蛋,黃大油多,吃起來格外的香。外地來韓屯拉貨的,指了名的買韓屯的咸鴨蛋和鵝蛋,一直是供不應求。

從今年開始,韓屯村的家畜產品,都被人們打上了苜蓿的標簽,豬是苜蓿豬,羊是苜蓿羊,雞鴨也是苜蓿的,就連雞蛋和鴨蛋都被稱為苜蓿蛋。

有了苜蓿這個標簽,價格都跟著翻了一番。

各縣的招待所,基本上是隔一天來一次,專門過來買韓屯的農產品,雞蛋的價格就是他們給炒上去的。

韓屯各家都在后院的竹叢里喂十來只雞,除了自家吃雞蛋略有剩余,也就剛夠供應這幾家招待所的。

想吃韓屯村養的雞,基本上很難,各家就十來只雞,還不夠自家吃的。連韓屯村食堂,吃雞的時候,都是去石廟村購買。

這人說來也怪,石廟和韓屯喂家畜都是苜蓿草,可人們只認韓屯村的家畜,石廟村的除了豬,別的家畜就賣不上價去。

而且,石廟村的豬,也得靠著韓屯才能賣出高價,他們村自己宰了往外賣,也就是賣的比普通的豬肉快點,要是想賣高價,門都沒有。

這就是品牌的效益,不過現在的人哪懂這些,就是覺得奇怪,明明是一樣的豬,咋非得韓屯才能賣得上價去。

吃過晚飯,干了一天家務的孩子,還真是累了,不到八點都趴床上睡覺去了。

舅姥娘把做年糕的面塊端了出來,搟成一指厚的面餅,三大張厚餅分開晾了起來,明早就能煎年糕吃了。

紅英舅媽做了兩大斗盆的酵子,準備明天和發面用。每個斗盆能裝30斤面粉,以前過年都是大人準備年貨,悠悠不知道這一大家人,得準備這么多的食物。

仔細算一下,全家老少加一塊,總共二十九口人,最小的智莉也四歲了,除了悠悠姥爺七十多歲,其他老人都不到六十,還是半個勞動力。

今年的春節,志斌姥爺和姥娘來家里過年,加上吳馨兒和大衛兩個,家里人口三十三人。

全家人的身高體壯,飯量都大,志新和智萍兩個剛八歲,飯量都趕得上普通的成人了,一天至少得一斤半的口糧。

這一大家人,只有春節才能聚齊,要是平時都在家里,得倆人專門做飯。

怪不得舅姥娘和姥姥她們,每次搬家都把這幾個大斗盆當成寶貝,好好的保存著。

臘月二十五早上,悠悠還沒起床,智萍端著年糕就過來了。她高興的喊著:“悠悠姐,趕緊起床,晚了年糕就沒有了,可真甜啊。”

智萍端來的碗里,切成菱形的年糕用油煎得兩面金黃,冒著香甜的味道。悠悠的唾液立馬被饞了出來,食欲大振,也顧不得戀床了,速度起床搶吃的去。

今天就是臘月二十五了,村里組織人員挖藕捕魚,各機關單位訂的年貨,從明天開始供應。

今年由于山本大量的收購蓮藕,整個冬季,蓮藕的價格一直上漲,沒低于五毛過,臨近春節,竟然漲到了八毛一斤。

韓屯村為過春節,特意留了二十畝蓮藕,剛進臘月就預訂了出去。

吃過早飯,村里的孩子都來喊迪迪他們去塘子坑玩,志新跑到院門口又退了回來。

“我還得幫奶奶干活,干完了再去。”

舅姥娘對他們說:“先去玩吧,等面發好了去叫你們。”

幾個孩子歡呼著,跟著小伙伴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