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后方(二)第五百一十五章后方(二)
陳長史點點頭道:“郡主在京城沖鋒陷陣,我們就穩住后方,不讓郡主煩心。”
馮長史深以為然,低聲笑道:“今年秋收,我們南陽郡又是一年大豐收。整個荊州都種我們的新糧,今年糧食都很富足。”
家中有糧,做什么都有底氣,半點都不慌。
陳長史嗯了一聲,低聲提醒:“派人多送些金銀珍寶去京城。太皇太后最喜人孝敬,可不能讓郡主缺了花用。”
“這還用你說。”馮長史笑道:“我昨日就令人送了兩車去京城。”
正說著話,年輕的馬典膳來了。
馬耀宗有了正式的七品官身,穿上了王府屬官的官服,整個人看著也沉穩了許多。
王府典膳正的職責,本該是掌管禮儀祭祀賓客。和朝廷設禮部差不多。上一任邱典膳被攆走后,這個職位一直空缺,對王府運轉毫無影響。由此,也可見典膳一職的清閑了。
馬耀宗做了典膳正后,不愿被閑置,時常主動來見陳長史,尋些差事,為陳長史分憂。
馬耀宗年輕卻圓滑伶俐,有才干,做事細心沉穩。又是未來的孫女婿,陳長史少不得要提攜一二。
“下官見過陳長史,見過馮長史。”馬耀宗恭敬地拱手行李。
陳長史笑道:“起身吧!有什么事但說無妨。”
馬耀宗道:“郡主和長寧伯已定下親事,今年的年禮走動,是不是該將博陵崔氏的禮預備得重一些?”
陳長史失笑:“離過年還有兩個多月,你這么早就提前預備上了?”
馬耀宗笑道:“我是怕年底忙碌,年禮出差錯,現在閑著沒什么事,就提前備一備禮單。”
年底有什么忙碌的?
當然是成親的大喜事!
陳長史看著未來孫女婿喜氣洋洋的俊臉,不由得捋須一笑。
馮長史笑著湊趣:“早些預備也好。除了博陵崔氏,今年送給薛刺史府的年禮也要多三成。另有范陽盧氏那邊,都要漲一些。這樣,你去將每年的年禮單子尋出來,先斟酌著準備。備好了再拿過來我和陳長史看看。”
馬耀宗利落地應了一聲,麻溜地去辦差。
“年輕人就是精力旺盛。”馮長史笑著贊道:“你看孫女婿的眼光確實好,馬耀宗不錯。”
何止孫女婿不錯,孫媳薛六娘更是好得很。過門當月就有喜,現在已經有了幾個月身孕,明年開春就能為陳家開枝散葉了。
陳長史心里高興,在老友面前卻不便多夸孫媳。畢竟,當年陳馮兩家本來有議親的打算,后來陳浩然高攀上了薛刺史府的親事,陳長史自覺有些對不住老友。
馮長史夸馬耀宗,陳長史順著馮長史的話音笑道:“馬家也不錯。郡主要戰馬,馬家今年擴充馬場買馬奴備草料,一點都沒怠慢。”
馬縣令做得還不僅于此。親衛營一直在練兵,馬縣令私下令人去關外買柔然馬奴,特意挑小部落里戰敗的騎兵,暗中送往親衛營。
具體數字多少,便連馮長史也不清楚。只從親衛營索要的各式新兵器,就可推斷出練兵已見了成效。
一個長隨匆匆進來,拱手稟報:“啟稟兩位長史,葉縣那邊送了信來。”
陳長史略一點頭,接了信,展開一看,眉頭一皺:“這個崔縣令,竟要將種桑織布的技藝,教給后來的流民百姓。”
馮長史道:“年輕人嘛,有干勁有沖勁,想立功是好事。不過,這事確實要謹慎些。要等流民們徹底歸心,融入南陽郡了,再行此事。”
“我這就給他寫信,讓崔縣令稍緩一些。”陳長史略一思忖下了決心:“至少也要等流民入戶籍兩年之后,才能學種桑織布。”
南陽郡十四縣,其實就是個微縮的小朝廷,大事不多,小事不少。一樁樁一件件都得有人定奪拿主意。
陳長史掌管王府人事,地位類似王丞相。不過,陳長史從無私心,也沒結黨營私,比王丞相強多了。
這一邊,戶房里送來了一份文書,等著馮長史批復。
馮長史一看,原來是田莊送來的。
姜韶華走后,崔渡直接就住在田莊里,幾乎沒回過王府。除了培育糧種外果蔬種子之外,崔渡近來還在研究給農田增肥和灌溉等事務。但凡是研究,總是要花銀子的。
田莊花的這點銀子,和軍營消耗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
馮長史都沒細看,便揮筆簽字,蓋了戶房印。兩天后,銀子和器具便送到了田莊。
這些瑣事,都由崔望操持,崔渡是不管的。他穿著家常舊衣,在試驗田里轉悠,不時發現一株格外飽滿的麥穗。然后小心翼翼地連根挖起,讓人送進專門的培育糧種的棚子里。
糧種培育,是一件需要極致耐心的事。優質的糧種,就是這么一年一年選種培育出來的。
崔望來送消息,見崔渡正專心忙碌,也未驚擾,默默在田邊等著。
唯有熱愛,才能抵漫長歲月。
沒有鮮花著錦,沒有錦衣玉食,沒有酒水歌舞,只有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甚至年復一年的枯燥單調的培育糧種生活。整日在田間地頭忙碌,和一堆沒讀過書不識字的農夫們打交道。
崔渡的耐心和毅力,令人驚嘆,也讓人敬服。
天色漸漸昏暗。
崔渡終于從田里出來了。
崔望笑著上前:“文書送去王府,馮長史已經批復,讓人將銀子和需要的器具都送來了。”
馮長史是出了名的摳唆。伸手要銀子的文書,多多少少都要被砍掉一些。唯有田莊的用度,要多少批多少。
崔渡也習慣這樣的待遇了,笑著說道:“送來就好,過兩日就開始研究新肥料。”
崔望忽地低聲笑道:“郡主走了這么久,只給你寫了一封信。你就不能主動些,多給郡主寫信?”
這對未婚夫妻,定了親和以前的相處模式還是一樣,各忙各的。偶爾通一回信,通信的頻率,甚至還不如陳馮長史兩人。
崔渡心里一動:“我回去就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