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一百二十一章

(1/2)

說做就做。

免得送了拜帖再過去,反而打草驚蛇。

宋積云去跟錢氏說了一聲。

錢氏感慨連連,把王太太送來的補品重新打了包,讓宋積云拎了做禮品。

宋積云則回了自己的院子,換了件衣服,由鄭嬤嬤陪著去了轎廳。

沒想到卻在轎廳看見一道修長挺拔的身影。

他背著手,穿了件月白色織淺紫色祥云團花織錦直裰,漠然地站在屋檐下。

廳外陽光斜斜地照在他的衣裾,織錦的銀絲線熠熠生輝,卻不及濃蔭下如玉般潔白無暇的容顏的一半。

“元公子!”宋積云不由腳步微頓,難掩驚訝的低呼。

不是說徹夜未歸嗎?

他是什么時候回來的?

元允中微微揚了揚下頜,分明的頜線顯得格外的優美,矜持的神色間隱隱透露著些許的倨傲,俊美的驚心動魄。

宋積云在心里贊了一句,笑著提著裙子,快步踏上了轎廳的臺階。

“你怎么在這里?”她奇怪地道。

元允中淡淡地道,“我剛回來!”

宋積云眨了眨眼睛。

元允中身邊連個服侍的人都沒有。

她也沒有發現陌生的轎子或者是騾馬車。

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來的?

但她沒有多想。

他既然能來去自由,豈容她置喙?!

她笑著朝他身后張望,道:“怎么沒見邵公子?”

元允中的眉眼一點點的冷了下來,聲音也顯得有些生硬,道:“他還有事。”

宋積云很想問一句“有什么事”,可一看他那表情,她還是把心里的好奇給掐滅了,客氣地和他寒暄:“你們也別只顧著忙自己的事。雖說已經立秋了,早晚涼爽,但這正午的太陽還挺厲害的。你們出門在外,還是要小心點別被曬著了。”

元允中不置可否,但眼底回暖,情緒明顯地好了起來。

宋積云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她道:“那我就不打擾你了。我正要出門。你有什么事,吩咐吳管事好了。”

元允中微滯。

宋積云已輕快地朝他擺手和他告辭:“我先走了!”

她笑著領了鄭嬤嬤離開了轎廳。

元允中背手而立,半晌沒動。

有風吹過,一片半黃的葉子飄飄飄蕩蕩落在他腳邊光溜的青石地上。

元允中垂眸,凝視著那片在風中打著轉的葉子,突然“哼”一聲,踢開旋轉的葉子,大步流星地離開了轎廳。

(2/2)

這些宋積云都沒有注意到。

她的心思全在大太太和宋桃身上了。

她右手輕輕地叩著左手掌,尋思著若是問題出在大太太身上了她應該如何,若是出在了宋桃身上,她又應該如此。

好在是宋大良離她家不遠,她很快在垂花門前落了轎。

可能是沒想到宋積云會來,來迎接她的大太太身邊最體己的一位嬤嬤。

她神情有些慌張,聲音干澀地道:“沒想到大小姐過來了。您快請!我們大太太和三小姐都守在大老爺身邊,失禮之處,還請大小姐多多包涵。”

“嬤嬤哪里話!”宋積云不以為然,由她陪著往正房去,關切地道,“宋老爺還沒有醒過來嗎?”

那嬤嬤顯然得了囑咐,窘然地道:“還沒有。昨天大老爺喝得太多了,趔趄間頭撞在了柱子上。”

宋積云當不知道,和那嬤嬤去正房的廳堂。

面容憔悴,眼睛浮腫的大太太撩簾從內室走了出來。

“你是來看你大伯父的!”她有氣無力地說著,只是看了眼身后的,卻沒伸手撩簾,并沒有請她進去的意思,“他還昏迷著,幾個大夫都守床邊。你不用太擔心。”

宋積云就嘆著氣虛扶了大太太,一面往廳堂的羅漢榻去,一面溫聲道:“我是來看您的——宋老爺已經和我們家斷了親,我們家臉皮再厚,也不能把臉面丟在地上給別人踩。宋老爺不記得我父親是怎么待他的,我可還記得我們姐妹每次來您這里,您都會拿幾塊桂花酥糖給我們吃。”

大太太一愣,隨后眼眶濕潤:“好孩子,難道得你有情義,還惦記著我。”

宋積云扶她在羅漢榻上坐下,道:“你也別太心焦,最最要緊的是要保重身體,不然把身體拖垮了,這家里的事誰來主持。”

她說完,吩咐屋里服侍的去打了熱水進來,要服侍大太太凈臉:“您這樣子太疲勞了,用熱帕子敷敷臉,人也好受點。”

還道:“母親知道后急得不得了,生怕您這邊沒人搭把手,可又惹著孀居在家,不好親自過來,就催了我過來。”

說完,張目四顧:“怎么沒見天寶和桃姐姐?”

大太太目光微閃,道:“他們昨天守了你大伯父一夜,我讓他們去歇了。”

宋積云很是贊同,道:“宋老爺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醒,不能把人都拖在這里有。”

有大太太貼身的丫鬟服侍大太太敷面,還端了燕窩來給大太太和宋積云。

宋積云和大太太一起吃著燕窩,還給大太太出主意:“要不要請龍虎山的師傅來瞧瞧?我父親留了張龍虎山張天師名帖。”

“不用了!”大太太急急地道,聲音尖銳,在安靜的廳堂里顯得格外的刺耳。

猝不及妨的,宋積云像被嚇著了似的,面露驚愕。

大太太眼里閃過懊惱,忙補救般地道:“張天師的名帖千金難求,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動為好。”

宋積云聞言,慢慢放下了手中的青花瓷小碗,體貼地道:“那您什么時候要了,就派人來拿。”

大太太神色松懈,連聲道謝。

宋積云欲言又止,滿臉的為難。

大太太沒能忍住,道:“怎么了?”

宋積云斟酌道:“我有點擔心你們會被窯廠拖累。”

大太太愕然,端著燕窩小碗的手一緊。

“這窯廠燒不出瓷來固然損失慘重,可遲遲不開窯,也同樣損失慘重。”宋積云認真地道,“不說別的,就說這把樁師傅,他的經驗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燒出來的。遲遲不開窯,他對火侯的把握就漸漸失了精準。”

她舉了大太太能聽得懂的例子:“就像那些繡娘,手藝再精湛,長時間不拿針,不練上幾日,找找手感,難以恢復往日的水準。而繡娘繡壞了繡活,不過是損失了些綢布繡線,但燒瓷的大師傅做壞了活計,卻是一爐一爐的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