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

1458 外語電影

正文1458外語電影文/

今天第四更,求推薦,求訂閱

在美國這塊使用英語的土地上,法語、德語、意大利語都是外語。)最終“香水”選擇在十月份上映的部分原因就是一個折中方案,因為十月份是一個淡季,上映的作品并不多,競爭力不強,科特拉波特和伯納德艾辛格就是利用了這一個優勢,千辛萬苦地將“香水”推銷了出去。

最終,“香水”成功地在兩千五百家院線上映,單單是這一個數字,“香水”就創造了外語電影在美國上映的新記錄,是一個十分喜人的開始。

提起歐洲電影,演員整體水平出色,藝術電影平均水準不俗,這就是最大的印象了。“香水”這部電影也十分符合這種印象。

其實,“香水”的爭議性只有一個:道德標準。關于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他為了制作香水而殘忍殺害二十六名少女的冷血行為應該如何定義,而他作為一個游離于這個世界的存在對于社會體系罪惡的揭發又應該如何定義。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人對于道德標準都是有不同定義的。

簡單來說,過馬路時還是紅燈狀態,但是左右卻沒有任何車輛和行人,完全空蕩蕩的,這時有人就直接過去了,認為這再正常不過了;但有人卻堅持要等紅燈變成綠燈,這是基本準則。或者再舉一點極端的例子來說,有的人認為吃肉是殺生的表現,是十惡不赦的;而有的人則表示無肉不歡,肉食動物是物競天擇的產物。道德標準是一個體系,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有宗教信仰、生活環境、職業個性等多方面原因綜合產生的一種判斷意識。

所以,對于“香水”的爭議也是如此產生的。埃文貝爾竭力使用一個中立的視角去講述這個故事,但是原著小說本身就是略微傾向于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的,畢竟這是一個驚艷于世的獨一無二天才。在埃文貝爾的鏡頭之下,對于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的描繪也就更加傾向于世界上最特殊的存在,總體來說是稍微偏向贊譽的。

這也就引發了無數媒體、專業評論、觀眾的熱議,乃至爭論。

撇開這個爭議性不說,無論是戛納還是多倫多,亦或者是現在的美國,從媒體的大方向評論來看,“香水”的質量毋庸置疑,從鏡頭運用到色彩勾勒,從小說改編到故事陳述,從角色塑造到心理轉變,從平鋪直敘到主題升華,埃文貝爾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超高水準,這都贏得了大量的贊譽。

“香水”在美國全面公映之后,專業評論界頓時就熱鬧了起來。

延續了之前戛納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的毀譽參半兩極評論,“香水”在北美市場遭遇到的評論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

好評的媒體有一大堆,而且對于電影的推崇都達到了一個巔峰。

“好萊塢記者報”認為,“在所有方面都十分聰明,而且擁有貫穿全片的精湛演技和極其出色的技術表現。埃文對于男主角的塑造,堪稱完美,他將是影帝最有利的爭奪者。”

“滾石”的評論說到,“埃文貝爾的表演功力堪稱完美,電影中角色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是如此酣暢淋漓,他將原著小說那種致命卻又美好的特色完整地呈現了出來,讓人驚嘆。”

權威專業電影雜志“村之聲”也給出了好評,“完美。埃文貝爾收放自如的掌控力精準地表現在了角色和整部電影之中,將觀眾的情緒輕而易舉地調動起來,然后完美地制造出來自靈魂上的戰栗感。”

“今日美國”則稍微收斂一些,評論就指出,“影片為了以客觀立場講述這個故事,反而讓鏡頭變得太過冷血,那種隱藏在絢麗色彩之下的冰冷感讓人不寒而栗。這是一次十分大膽的嘗試,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但即使如此,埃文的嘗試還是讓人驚嘆”

在另一方面,負面評論的媒體也不在少數,這一次“首映”的同盟著實不少。

“后視鏡”認為,“本片對于畫面和旁白的重視超出預期,這使得電影有些頭重腳輕的感覺,再加上影片華麗到犀利的風格,讓人無法融入其中,道德感的排斥始終讓觀眾游離在影片之外。電影的主題發人深省,但很遺憾,埃文貝爾沒有將‘神秘肌膚’、‘陽光小美女’的感動再次展現出來,。”

“芝加哥太陽報”的評論更為犀利一些,“埃文太過在意整個心理的轉變,以及整個社會背景之下的深藏寓意,反而使得整部電影變得晦澀難懂,哲理性太重。這是一個巨大的失誤,埃文在度的把握上失去了之前的水準。”

同樣犀利的還有“紐約郵報”,“影片的緩慢開頭本來還可以原諒,如果不是因為它緩慢的發展和緩慢的結局的話。這完全成為一個又長又臭的睡前故事,更糟糕的是,觀眾根本沒有聽完的。”

另外,“綜藝”也表示,“游離于道德層面之外的冰冷感,讓人不寒而栗。電影主題本身的冷血使得整部作品散發出一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斥感。”

一如之前所預料,整個評論呈現出了兩極分化,中庸之道的評論悄然消失,這也使得“香水”在觀眾之中的反響延續了之前的態勢:喜歡的推崇備至,討厭的排斥非常。在這種爭議聲中,“香水”在票房方面的表現也開始了讓人擔憂的征程。

(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