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推薦票:
第424章糧種
“帶上戶部文書,分發糧種的時候,重新把戶籍登記造冊,也把田地重新登記造冊。”姜元羲又道。
這也是應有之事,新朝初建,自是要重新對百姓們的戶籍登記造冊,既是換上新朝的戶籍,也是重新核定新朝的人數和農田,到時候秋季收賦稅,也不至于抓懵瞎。
姜元羲還有另一層深意,她當初與天下百姓約法三章,其中第二章就是以《商律》為主收受賦稅,而《商律》里頭明確規定:
家中恒產一萬錢以下的,交賦稅一成;家中恒產一萬錢至十萬錢的,收賦稅兩成,家中恒產十萬錢至五十萬錢的,收賦稅三成;家中恒產五十萬錢至百萬錢的,收賦稅四成,家中恒產百萬錢以上的,收賦稅五成。
而當中《商律》當中明言,恒產囊括鋪子、別莊、田地等等,所算總價值,即為恒產的多寡。
姜元羲讓戶部的人重新把戶籍和農田登記造冊,既是為了查隱戶,也是為了重新核算各家的恒產多寡。
這么多年過去,又經歷了戰亂,不少人家的人口和恒產都發生了變化,總不能拿前朝的記錄做今朝的依據。
只看世家能拿出這么多金子買長安城的宅子,就知道這些世家恒產多著呢。
每每想到《商律》,姜元羲就要為顧以丹鼓掌贊嘆,要多么七竅玲瓏的人才能想出這樣的律法?恒產少的,交的賦稅就少,恒產多的,交的賦稅就多,如此,平民百姓們就能多些喘息,國庫的大頭就由世家豪強富商來支撐著。
這樣一來,既能壓制世家豪強的發展,不至于讓他們吸著國家的血養家族,也能保證平民百姓們能在底層不會被國家壓得喘不過氣。
《商律》之好,姜元羲下定決心要成為祖宗規矩,往后繼任的皇帝都不能拋棄。
而如今朝廷草創,三省六部有些連一把手都還沒有的,科舉還沒實行,姜元羲也沒有征召世家子出任官職,所以姜伯錦管轄的戶部除了他自己,手底下連個正經的官職都沒有。
但一開始姜元羲就說過她不管你們怎么找人手,但有事她只找領俸祿的人負責,然后姜伯錦就把姜家和岳父家的年輕子弟拉了一溜出來給他打下手,沒有正經的官職,沒有俸祿,但他有金子啊!
他財大氣粗的自己發金子做這些人的俸祿,把三十幾號人耍的溜溜轉,把整個戶部玩得風聲水起,名聲都傳到其他幾部和中書省、門下省去了。
這回可好,姜伯錦的做法給了其他人極大的啟示,其他人不是把自己家里人就是把妻族、外祖家的年輕子弟拉出來當手下,不過他們沒法像姜伯錦那樣給那么多的金子,也幸好這些家族非常支持他們,想著自己子侄能先別人一步學著處理朝政,不要俸祿他們倒貼都干。
其實姜元羲聽到小哥弄出來的這一出之后,頗是感慨的對阿方道:“還是小哥的腦瓜子轉得快,這也能被他玩出個花樣,怪不得能黑了世家這么多金子。”
同時姜元羲也在暗中觀察那些年輕人的品行、辦事能耐,這些年輕人必定是會參加科舉的,不然他們的家族也不會倒貼都讓他們跟著姜伯庸、曲成文等人干。
對姜元羲來說,學識永遠不是她擇官的第一要素,若是這些人的學識到時候在科舉上沒能斬三關過六將,只要他們的辦事能力和品行讓她滿意,一個正經的官職是少不了的,誰讓她才是最后定科舉名次的人呢?
她要的是能幫她打理朝政的能臣,而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
那些家族把子弟送到姜伯旭等人麾下幫忙,其實只是抱著讓子弟好好熟悉一下新朝堂的分工,學習一下怎么處理朝政,沒想過姜元羲有這樣的打算。
姜元羲也沒有對其他人說出她的打算,這一切都是在暗中進行著。
姜伯庸聞言挑了挑眉,“百姓們的糧種我們朝廷自是不收取一個銅板兒,那世家豪強的呢?”
姜元羲笑笑,“世家豪強金子銀子多的是,怎么能與民爭利呢?讓小哥去處理吧。”
姜伯庸就明白了,嘖嘖稱嘆,“只要那些糧種能讓畝產增多的事傳了出去,不怕那些世家豪強不動心,要知道百姓們富裕一點的頂多就是幾十畝田地,跟世家動輒就百傾地、千傾地可不同。
假若一畝地增產二斗米,百傾地就是多了兩千石,千傾地就是兩萬石,這么簡單的籌算,相信那些世家豪強一定會打個好算盤的。
只要動心了,就逃不出六郎的手掌心了,看來國庫又要增加一大筆金子了。”
按照姜伯錦的性子,這回肯定又要大宰一筆世家豪強,怕是那些世家還是跟上回那樣,就算心里恨得要死,也會咬著牙捧著金子跟姜伯錦買糧種,不然別家買了糧種一年就多了幾千石的糧食,他們家沒有,到秋收還要按照恒產多寡被姜元羲收賦稅,那得多虧!
“也不知霍尚書把國庫建好沒有。”姜元羲同樣會心一笑。
姜伯錦把長安城賣出了天價,賺了二十來萬的金子,不僅把姜元羲的私庫補上,還讓國庫一下子就充盈起來,戶部七八間屋子堆滿了裝金子的箱子,幾百個虎賁軍日夜不停的駐守巡查,無關人等想要靠近,都會被虎賁軍抓拿。
因著國庫還未建好,金子暫時放在戶部,姜伯錦已經連續好幾天進宮跟姜元羲哭訴,說戶部連個落腳辦事的地兒都沒有了,哭著喊著讓姜元羲把金子都搬走,姜元羲只得派人去催促霍景山趕緊修好國庫。
“春耕之事尤為重要,必定要敦促各地做好春耕一事,明兒就讓四軍出發吧,不能再等了。”姜元羲神色一肅,認真道。
姜伯庸點頭應諾,“陛下詔,微臣敬聞圣命。”
“五哥,長安城的太學院快要建好了,等你忙完這段時日,不若你去太學院里頭教書一年?”
此話讓姜伯庸怔愣不已,“陛下這話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