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和鳴

第425章 國學

第425章國學

“五哥可還記得盧夫人曾經辦的那個免束脩的書苑?”姜元羲問道。

姜伯庸點點頭,但仍然疑惑不解,那個書苑跟他要去太學院任教有關系?

“朕覺得此法甚好,準備在大雍各地都開辦一個國學,朕想讓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識字讀書。

朕想擬定家中恒產十五貫家資以下的,家中有六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免束脩進國學。

就跟太學院一樣,除了啟蒙都相同之外,等過了啟蒙階段,那些孩子們就能跟丹陽縣的孩子們一樣,可以去藥堂、可以去工堂進益。

國學每日響午提供伙食,這一頓伙食同樣也不用銀錢,且每月月底都要進行考核,頭三名還能得到獎勵。

頭名獎勵十兩銀子,第二名獎勵八兩銀子,第三名獎勵五兩銀子,同時,只要每個月在國學的考核中過關的,都能拿五斗米糧食回家補貼家用。”

姜伯庸聽得一愣一愣的,驚得眼珠子都瞪大了,“陛下您這是要徹底扶持寒門子?”

即便是姜伯庸素來支持姜元羲的一切舉動,這一刻同樣也感受到了一種威脅——來自寒門的威脅。

如今姜氏是皇族,與世家相比,當然是姜氏占更多的利益,但就連他都這樣想,姜元羲這道命令一下,恐怕世家要鬧翻天了。

姜元羲不置可否,不答反問:“世家是如何來的?”

姜伯庸回道:“從豪強慢慢發展轉變而來。”

姜元羲又問:“那豪強又是如何來的?”

姜伯庸似是有些明白了,見他臉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姜元羲又接著道:“除了從古商、古周就傳承下來的頂級門閥之外,世錄譜上的世家發家史,多數還不是從寒門慢慢發展壯大己身,成為豪強,然后再通過舉薦出仕,積累幾代人的仕途,漸漸轉變為世家的?”

姜伯庸試探的問道:“所以陛下您是想扶持新的世家出現?”

姜元羲笑了笑,“世家?在國家繁榮昌盛之時,吸著國家的血養己身,在國家衰敗之時,更是把養分全都吸完,然后把國家拋棄,尋找下一個能供養他們養分的主人,朕為什么要對這等蠹蟲扶持?”

姜伯庸第一回不知道姜元羲到底是何意了,一臉茫然。

姜元羲耐心的解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王朝的傳承過程里,世家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王朝大半就是世家支撐著的,可正是因為如此,那些王朝才會短命。

五哥你仔細回想一下,前頭那幾個王朝,歷史的軌跡驚人的相似,在王朝初期,世家大力扶持皇室,王朝中期國家繁榮昌盛,這時候國家逐漸開始沉疴痼疾,而世家漸漸變得比國家更加強大,到了王朝后期,國家已經不能滿足世家的需求了,于是世家又換了一個新的皇室。

世家為王朝保駕護航最開始的幾十年,奠定了王朝的根基,而后用數百年來吸收國家的養分壯大己身。歷經這么多年,世錄譜上的世家多了多少?”

姜伯庸心頭一寒,他前段時日才奉姜元羲的命令送了世錄譜給那些作怪的世家,自是清楚世錄譜上多了多少世家。

他喉嚨有些干澀,“陛下您是怕最后大雍也會落得如此下場?”

姜元羲攤了攤手,“從來不會有王朝永盛不衰的,但朕想讓大雍的百姓能活得更好一點,也是想讓大雍存在時間再長一點。

開辦國學,讓普通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識字,只要努力勤奮者,即便日后參加科舉落榜,會讀書寫字、有一技之長傍身,慢慢也能把生活過得好一些。

而國學里制定的每月獎勵,既能促進學子讀書進益的熱情,也能慢慢擇出真正天資聰穎的人。在各地國學進益的學子都可以考取太學院,繼續在太學院進益,然后再考取科舉。

大雍這么大,朕就不信還培養不出天之驕子,那些寒門子進了朝堂,既能讓世家感受到被人追趕的迫切,也不至于讓皇帝在朝堂上受到世家的脅迫。

世家為什么能左右皇權?是這頭猛獸一家獨大,它太過雄壯,以至于沒有人能真正的打敗它。

既然這樣,朕就親手再培養一頭新的猛獸出來,兩虎相爭,獵人才能得利。”

姜伯庸已經被姜元羲完全說服了,為了大雍王朝存在時間能更久一點,他無比贊同姜元羲開辦國學的指令。

姜元羲還沒說完,“朕還準備把各地國學的具體情況作為每年的考計之一,如此一來各地的官吏必定會很上心。除此之外,朕還打算每年抽調兩個郡城、四個縣城的國學,對國學的先生和學生進行考核,防止有人唬弄朕。”

為了扶持國學,姜元羲不僅用利引誘百姓們把孩子送進國學,還在吏部考計上給朝臣們上了一道枷鎖,這也就罷了,她更是想出了另一個法子讓國學成為大雍王朝培養能臣的大搖籃——若要為三公,履歷上必要一條:曾在太學院里教導最少一年的學生,并教導出最少五名進士。

這就是她為何要對姜伯庸說的,讓他去太學院里頭任教一年的原因,而她準備明年換大哥去太學院,后年就是崔玉書了。

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尚書省尚書令,繼任人選都必須要符合她制定的這條規定才能出任三公。

因這條規定,使得大雍王朝往后每個朝臣有志問鼎三公的,都會去長安城的太學院任教一年。因為要教導出最少五名進士,且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履歷更光鮮,在問鼎三公之位時能讓皇帝更看重,教導出五名進士是最低要求的,擼足了勁頭想要教導出前三甲和五個以上的進士。

這樣一來,他們就對各地舉辦的國學更是上心了,畢竟太學院的學子都是來自各地國學,只有國學的先生厲害了,教導出來的學子才會更其他人更厲害,這也導致了國學的先生學識非常淵博,源源不斷的為大雍培養了諸多能臣。

“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若是還有更好的法子,五哥不妨提出來。”姜元羲認真的道。

提供,是非盈利性的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