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

第四百一十一章:明修棧道

風起明末第四百一十一章:明修棧道_sjwx

第四百一十一章:明修棧道

第四百一十一章:明修棧道

李巖手撐在木桌之上,審視著攤開放在桌上的輿圖。

在他的周圍,還站著袁時中、老回回馬守應、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四將。

為了一舉能夠擊潰援剿明軍,李巖幾乎將所有的精銳都集中在邳州地方。

王俊和李青山兩人也同樣居于帳內。

王俊看起來有些憂心仲仲,畢竟這些時日從西面傳來的消息可并不好。

而李青山則是面無表情,雙目低垂,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山東的萬民軍在這兩天已經完成了整編,番號旗幟都已經改易。

對于李巖整編的要求王俊無疑是樂見其成,而李青山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形勢如此,已經難以改變,既然多說無益那為什么要反對而降低觀感。

帳中眾將都站在桌案的兩側。

雖然剛剛在邳州贏取大勝,但是所有人的臉色都很凝重。

因為,強敵仍在……

“官兵攻陷徐州后,分為兩部。”

“一部由偽朝河南副總兵高謙統管,約有兩萬余人,這部明軍留守徐州之后,只派遣一部分兵馬北上奪取了小沛,而后便沒有再有其他的動作。”

李巖的眉頭緊蹙,神色嚴峻。

曾經的河南兵很孱弱,但是高謙所領的河南兵,可是陳望親自練出來的新軍。

此前曲望鋪一戰,高謙領河南兵八千,對陣萬民軍將近兩萬,最終結果卻是河南兵小勝一陣。

領兵出擊的羅泰和劉見義回報稱,官兵陣勢嚴謹,屢次沖鋒皆不能打開缺口,而且銃炮犀利,進攻軍兵因此死傷頗大。

河南營兵在其訓練之下早已是今非昔比。

陳望會練兵,這并非是什么秘密,相反還是如今天下眾人皆知的事情。

漢中軍的攻勢凌厲無比。

李巖清楚的知道難以擋住漢中軍的攻勢。

但是他沒有想到徐州僅僅只是守了五天,便被漢中軍所攻取。

而徐州城的陷落也是李巖完全沒有想到的。

僥幸撤離的徐州守軍們匯報,漢中軍的武備又得到了加強。

徐州之所以淪陷,是直接被火炮轟塌了城垣,而后漢中軍的步兵直接從缺口殺入城中。

能夠轟塌城垣的火炮,李巖從來沒有親眼見過,甚至連聽都沒有怎么聽過。

李巖知道朝廷有一種火炮,名叫紅夷大炮,有大有小,威力極大。

其中最大的紅夷大炮據說甚至重達七千斤,僅炮彈就重二十三斤,射程可至四、五里遠。

如今他軍中也有一些紅夷大炮,但是那些都是小炮,只能打兩三斤的炮子。

炮彈打在城墻之上不過打碎一點城墻的磚塊,對于城墻的主體根本造成不了多少的毀傷。

能夠轟塌城墻的紅夷炮,恐怕打出來的炮子應當也在二十多斤上下。

這是一個極壞的消息。

漢中軍本就武備犀利,甲堅刃利。

前有裝配著銃刺還不影響擊發的火銃,還有那極具壓迫的精銳甲騎。

后有打的又準又快的步兵紅夷火炮。

現在又多了一個可有摧城陷寨的重型紅夷炮。

李巖心中突然感覺有些無力。

明明麾下的勢力越發壯大,明明麾下的兵馬越發的眾多,明明所控的疆域在不斷的擴大,一切的事情都在向著好的地方發展。

但是為什么每一次漢中軍的出現,都會導致局勢急轉直下。

漢中軍的每一次出現都比之前更強,漢中軍實力的增長速度比他們似乎更快。

無論怎么樣去追趕,似乎都沒有辦法追上漢中軍的腳步。

李巖握緊了雙拳,竭力的壓制著心中那股不安的情緒。

“南下官兵約有將近兩萬余眾,為偽朝平賊將軍陳望統管南下,宿州于十四日晚已經淪陷。”

袁時中緊蹙著眉頭,向著李巖陳述著變化的戰局。

“按照元帥此前指示,如今鳳陽防務已由制將軍李際遇全面接管。”

李巖目視著輿圖,聽講著局勢的走向。

原本南下襲擾南京的李際遇此時已經被他下令調回了鳳陽。

一開始在西線不設重防的原因,是因為防守也沒有什么作用,陳望如今兵強馬壯,所向無不披靡。

但這是建立陳望合兵一處的情況之下。

陳望麾下所領的漢中鎮確實很強,麾下所控的兵馬確實眾多。

但是這些兵馬沒有辦法全部匯聚一處,這些力量也沒有辦法全部攥在一起。

陳望現在直控的只有漢中鎮四營、河南鎮下九營,以及開封的八千社兵,差不多有將近五萬的人馬。

分去要防守城池的,能夠用于野戰的差不多還有四萬五千多人。

陳望無論是帶領這支兵馬進攻徐州,還是進攻鳳陽,他們都難以抵擋,這是事實。

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陳望不分兵的情況之下。

眼下徐州已失,宿州也已陷落,陳望分河南兵馬守備徐州,分兵而進。

如此鳳陽便有可能能夠守住了。

陳望身為朝廷軍將,處于體制之下,有大義的名義,可以借助朝廷的勢力和渠道去發展。

但是也因為如此,所以陳望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朝廷的限制。

同理,若是陳望南下先取了鳳陽,那么李巖便可以拿徐州去做文章了。

徐州、鳳陽這兩座城池,可以失去一座,但是絕不能同時失去兩座。

“制將軍李際遇回報,昨日晚間,官兵前鋒馬隊已過固鎮,往鳳陽方向而來,預計十九日時,官兵大部將會進抵鳳陽城外圍。”

“南下官兵馬三步七,甲騎在前,鋒銳在中,甲兵在后,騎兵約有有漢中鎮營旗四面,河南鎮營旗兩面,約有半數以上官兵持海誓銃。”

萬民軍也有自己的情報來源,海誓銃的名字對于他們來說并非是什么秘密。

李巖的目光也隨著袁時中的匯報在輿圖之上不斷的游走,最終落在了鳳陽之上。

鳳陽不僅是萬民軍在南直隸的重要據點之一,還是溝通英霍山區與南京的重要樞紐。

雖說英霍山區有大半已經被陳永福帶領兵馬奪回,但還有不少的地方在革左五營舊部的控制之下。

李巖目光深沉,陳望眼下的布置,明顯是做好了準備。

陳望讓高謙領重兵守備徐州,就是為了防備他領兵西進,進攻徐州。

他知道陳望心中想的是什么,而陳望很明顯也知道他的心中在想什么。

真正的兵征交戰,沒有那么多的陰謀詭計,也沒有那么多的奇招險棋。

誠然在歷史上很多的經典的戰役,都是出奇制勝,以少勝多。

但是那些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的大部分戰役,幾乎都是堂堂正正之戰。

兩軍交鋒毫無花哨,以正而合,強者勝,弱者亡。

李巖站直了身軀,他抬起頭,環視著帳中的諸將。

棋盤之上陳望已經放下了棋子,如今白棋之勢已成,在棋盤之上連成一條大龍,將他困于東南之地。

時局至此情勢如此。

勢壓而來,唯有逆勢而上,方能解除危局。

李巖凝神靜氣,不再彷徨。

從杞縣的地牢中出來的那一天,他便已經不再是李信。

這個世間如今只有李巖,再無李信。

他要做一塊磐石,一塊任憑千磨萬擊都屹立不倒的磐石,怎么能夠輕言放棄?!

“自徐州至鳳陽,有四百余里,官兵不可能沿路設防。”

“我軍有水師之利,轉撥調運便捷無比。”

李巖說有水師之利,聽起來確實有些難以置信。

萬民軍起義不過數年,大半的時間都在河南,之所以有水師還是因為李青山和王俊的緣故。

這些新興的水師,怎么可能對于朝廷多年蓄養的水師造成壓制。

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朝廷在南國水師,甚至連金玉其外都沒有,連一個架子都沒有,大部分的舟船都是舊船,甚至就是民船改造。

上報的舟船完全都是存在于紙面的數據之上,現實之中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的舟船和水手。

吃空餉喝兵血不僅僅是各地的營鎮和衛所之中存在,在水師之中仍然存在。

整個南國,唯一還算是有戰斗力的水師,也就是兩廣福建地區的沿海水師了。

但是隨著鄭芝龍的招安,整個東南沿海的海盜被剿滅的七七八八。

兩廣福建地區的沿海水師能夠獲得的經費也直線下降,戰力自然也是每況愈下。

沿海水師如此不堪,內河的水師自然更加孱弱。

而李青山麾下的梁山水師,大多都是經年的水匪,或者是經驗豐富的漁民,就如同水滸傳里的阮小二等人一般。

在獲取了大量的舟船之后,李青山麾下的梁山水師,反而成為了內河的霸主。

邳州一戰,南國好不容易調集而來的水師,也在水陸雙重的打擊而崩潰,許多的水師官兵也被萬民軍所吸納。

至此萬民軍水師的實力再度膨脹,橫行內河。

南國內河雖然還有一些水師,勉強可以一戰。

但是這些水師去全都集中在南京,南京的那些達官顯貴無論如何都不愿意讓這支最后的水師前往平叛。

畢竟一旦這支水師覆滅,那么南京就真的危險。

他們的安全得不到保證,叛賊就算最終被剿滅又能如何?

“官兵長于精,而我軍則長于眾。”

李巖的目光從徐州和鳳陽一線飛速的掃過。

哪怕是經過了裁汰之后,如今萬民軍中可以調動的騎兵也是超過了三萬人。

這其中超過三分之二人都是舊革左五營之中的精騎和馬隊,其余則是山東、河南的各軍之中選出來的騎術上佳者。

不過騎兵是有三萬,但是合格的戰馬卻是嚴重缺乏。

騎兵隊伍之中很多戰馬其實都達不到標準,真上了戰場遇到真正的騎兵,譬如遇到了漢中軍鎮下的近衛騎兵營。

正面交鋒只怕是一個回合,便會被擊潰。

想到這里,李巖心中也是有些無奈。

要想獲取優良的戰馬,可不是有錢就行。

在南方根本沒有辦法大批量的獲取戰馬。

陳望麾下的漢中鎮騎兵,所乘的戰馬都是從西北千挑萬選來的高頭大馬,比之一般的戰馬要高大許多。

陳望不僅有錢,還有權。

正是權力使得陳望有專門的渠道能夠獲取戰馬。

李巖平復了下思緒,繼續說道。

“漢中軍的戰力雖強,但是缺陷在于兵少。”

“陳望所領的部眾不過兩萬余人,其中騎兵只有六千左右,難以顧及整個戰線。”

“我軍騎兵眾多,可以從多線出擊襲擾其補給后勤,以及沿途州縣給予壓力。”

現在他們不僅有水師舟船的優勢,還有騎兵數量的優勢。

雖然在正面戰場沒有辦法取得優勢,但是卻可以四面出擊以此牽制漢中軍大量的精力。

牽制的越多,漢中軍能夠投入正面戰場的軍力便越少。

“袁時中。”

“末將在!”

“你領精騎兩千,北上……”

此前已經召開了幾次的會議,這一次的會議是最后的總結。

李巖沒有再進行過多的解釋,直截了當的下達了命令。

隨著一道一道的命令下道,帳中眾將皆是得到了相應任務的令旗。

王俊原本還憂心仲仲,但是隨著李巖不斷的下達軍令,也是恢復了些許的精神。

他領兵也已經是有些時日,自然能夠看得出來李巖的指揮才能。

數十萬人的大軍,在李巖的分配之下顯得井井有條,這一次官兵的進剿,似乎也在其預料之中,顯然是胸有成竹。

李青山的目光閃爍,在點到他的名字之時,李青山也是如同其他人一般上前應令。

只是并沒有人注意到李青山的神色逐漸的低沉,似乎是在做出什么艱難的決斷。

“除去留守邳州兵馬之后,余眾全軍,皆隨我南下,入援鳳陽!”

李巖站起身來下達了最后一條命令,結束了這一場軍議。

一眾將校轟然應命退出了中軍帳內,而邳州大營也是隨之而鼎沸。

李巖站在帳中,目視著眾將遠去的背影。

這一次的軍議,他其實隱瞞了一件事。

明廷眾將之中,要說李巖最了解誰,那么必然便是陳望。

打過了這么多次的交道,李巖很清楚陳望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陳望此番舉兵而來,必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有必勝的把握。

眼下他所有的布局,恐怕也都在陳望的預料之中。

要想破局,唯有從他處著手!

李巖再度抬了抬頭,他的目光也隨之越過了眾將遠去的背影,投向了更南的地方……:sj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