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號:182579)
第二章圣水湖畔
作者:素手七七
,最快更新!曲阜春季祭孔往年在尼山上的大殿舉行,今年也不例外。
只是皇帝今年未下圣旨舉行大典,因此祭祀活動沒有御封,按照既往慣例準予民眾上山進香參拜。
祭祀前夕,孔廟按律封閉半個月,灑掃停除禮畢之后,正式于農歷三月初六這一日開門迎客。
天公有情,十分作美,連綿數日的細雨提早停歇,接連幾日的萬里晴空,讓人們的心情豁然開朗,看著明媚的陽光,簡直有心想要將積年的心事,連同剛剛翻檢出來的冬衣,一起在陽光下攤開來曬上一曬。
木嵐與靜宜頭天已經約好,等到初六這一日,雙雙早早沐浴更衣,收拾好行裝,會合后一起從鎮上出發,步行踏上前往尼山的踏春之行。
兩人說說笑笑,一路并不覺得漫長,步行了大約半個時辰,一路逶迤來到了尼山腳下的圣水湖畔。
當地的人們,都把圣水湖叫做“孔子湖”。這座寧靜的湖泊,位于尼山鎮境內小沂河上游的河道上,碧波千傾,湖面壯闊,為圣山增添了美麗的湖光山色,成為尼山鎮里一處重要的風水寶地。
不遠數里前來祭祀祈福的人們,無不三三兩兩駐足流連,一睹自然湖光山色之美。一些附近的居民,總會趁此一年一度的盛會,在游人如織的麗水湖畔,備些家中積蓄一年的特產,延著湖畔擺攤販賣。
木嵐遠遠望見圣水湖,心情大悅,手搭涼棚道:“姐姐,還好我們出發的早,湖邊已經來了不少商旅,還好沒有占滿。等會兒姐姐隨我挑個好位置去,等我把山貨賣光,咱們就上山。”
靜宜極目遠眺,心曠神怡道:“好。”
二人不由得加快腳步,走到圣湖之畔,尋一處朝向大路的位置,安頓了下來。
只見木嵐從隨身的包袱中,取出一塊藍布碎花方巾,平平展展鋪在地上,取出各樣山貨物什,一一擺放整齊。
因見湖畔一叢叢山花彌漫,雖不忍心折枝擷取,卻終是忍不住摘了一朵潔白清香的梔子花,斜斜插入一側潑墨般的發鬢。
木嵐自己拋頭露面并未覺得有什么不妥,但靜宜那一身大家閨秀氣質,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合時宜,便讓靜宜先到一旁樹下乘涼歇息。
靜宜看著木嵐一個人忙忙碌碌,其實也覺得自己什么事都插不上手,在這里呆著反而礙眼,朝木嵐不好意思的笑笑,十分自覺的往一旁去了。
今日是孔廟開門舉行祭祀祈福的頭一天,路上人潮洶涌,摩肩擦踵,熱鬧非凡。
木嵐定晴打量往來的游客行人,遇上布衣平民,她便大力兜售隨身帶來的松茸、栗子粉。
逢著衣著光鮮的官宦人家,或是文人雅士,她便把父親多年來收藏的幾方好硯臺拿出來,與人鑒賞。
尼山盛產名硯,舉國聞名,與楷木雕刻、碑帖一起,并稱為“曲阜三寶”。
木嵐的父親未調任京官的那些年,除去熱衷于搜集一些散落民間的古籍孤本,并沒有其他什么嗜好,因為精通筆上功夫,所以十分喜愛收集一些別致的硯臺,以供每日茶余飯后寫寫畫畫,聊以一抒胸臆。
如果不是家中經濟日漸拮據,母親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同意,木嵐把父親壓箱底多年的愛物拿出去變賣的。
縱是這樣,母親在拾掇木嵐帶來的這幾方硯臺時,依然能清晰的回憶起,木父常使用來皴山水的是哪一方,常作墨竹的又是哪一方。
母親每講起一段那時的故事,木嵐的腦海里便也一同浮現出,三個人的浮光掠影素年錦時,悠長的回憶中,那些雖然不夠多,但卻很是溫情的畫面。
想到這些,就對這些有故事的舊物,格外的珍惜起來。看著它們,雖然滿心的不舍,但為了母女二人維持生計,想必父親應該不會責怪的吧。
娘倆斟酌再斟酌,留下了兩方木父最珍愛的,取了另外三方,一路背到這圣水湖畔。
這三方硯臺,父親還都給取了好聽的名字,一曰“竹節”,二曰“芭蕉”,三曰“古琴”。
若將好硯比作美人,那么這三位美人實在各有風骨。皆兼俱尼山硯特有的柑黃色澤與松狀紋理,石面如同美人之膚般溫潤細膩。
不過,木嵐受父親熏染多年,又兼過目不忘,她記得父親對那方“古琴硯”猶為愛重。對酒當歌時,父親總會叫她用這方“古琴”研墨,信手潑墨,寄情山水。
木嵐沒有兄長,是家中獨女,父親見她自幼聰明靈秀,與母親雙雙對她愛若珍寶。并不效仿別的人家,以女子無才為德為綱,以紡績臼進為要為首,而是把他當男孩子教養。木嵐自懂事起,便常在父親的書房消磨,一家三口對書愛不釋手,不僅對她影響頗深,更是讓木嵐增長了許多智慧見聞。
此時,木嵐在攤子上擺好這三方石硯時,心里早已擬好各自價格。
因硯是好硯,定價又實,不到半個時辰,“竹節”、“芭蕉”這兩方硯臺便已易手,將十兩銀子收入囊中。
至于剩下的美人硯“古琴”,因是父親壓箱底的孤品珍藏,木嵐的報價居高不下,慕名前來問詢的人多,真正的買主卻寥寥無幾,正所謂“曲高和寡,知音而求。”
眼見攤子上只剩下這方“美人”,木蘭反而不急著同靜宜上山去了。
木嵐心里珍重著它,希望給它謀個好去處。“美人”配“英雄”,才不枉其身價。想到此,也再懶費口舌,借了筆墨寫了一張“此硯十五兩,多一文不收,少一文不賣”的字樣,端端正正擺在硯臺旁邊。
如此一來,人們倒也越發知趣,來看的人比之前少了一半。
木嵐坐在青石上,很有些子牙釣魚愿者上釣的意思。
卻是“美人”猶在,無人問津,可見世上葉公真是不少。
無意之中,青衫之下,一雙軟底布履大步走過。
忽又冷不丁的折回來,險些與身后人撞個滿懷。
木嵐忍不住打了個長長的哈欠,頭也不抬道:“十五兩銀子,少一文不賣”
誰料,面前這廝不僅沒走,仰天一笑,悠然道:“這硯臺,我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