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矛盾激化
第二百四十一章矛盾激化
作者:
這一日秋高清爽,明媚的陽光從云層中漸漸露出,射下萬丈金芒,下了朝的張懷宗與顧正德并立而行,沉吟了半晌后,顧正德不由問出聲來。
“閣老當真要退隱歸鄉了?”
聽到此話的張懷宗眸中微微一動,抬頭看了看琉璃瓦歇頂上燦然奪目的光芒,刺眼的讓他不由虛了虛眼睛,眼角的皺紋既蒼老又無奈。
“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少亭啊——”
垂垂老矣的張懷宗拍了拍顧正德扶著他的手,嘴邊的笑意在這璀璨的秋日下顯得有幾分凄涼。
“你也當記住這個道理。”
顧正德聞言眸中微微有些無力回天的黯然,自然知曉張閣老語中的道理。
“如今我老了,如嚴惟章的人所言,我的青詞已經比不過他的兒子嚴厚昭,就連內閣里的政務,處理起來也沒有他那般順手了。”
“閣老——”
見顧正德欲言又止,張懷宗擺了擺手,聲音漸漸地壓低了許多。
“如今在內閣,我已是個無用的老頭子了,有時候看個奏疏,眼睛都花了,人老了,忘性就大,寫出來的錯字也越來越多,再這般下去,便是我不退,這時局也要推著我退了。”
聽到身旁張閣老的聲音中帶著幾分遲暮的悲涼,顧正德不由多了幾分愴然,如張閣老所言,如今他的帝寵的確不比從前了。無論是寫的青詞不得陛下褒獎,還是偶有在奏疏上寫錯了字遭到怒然的駁斥,這都是一個又一個驚心的警醒。
可真正驚心的,便是那一日火燒奉先殿,皇帝連夜召了內閣前去,那時正值凌晨,因著張閣老于內閣中最為年老,要一位年過六十的老人昏昏沉沉的從錦被中爬起來,換上朝服,趕著雞尚未啼鳴的時候進宮面圣,的確難為了些。
人老了,手腳難免會變得遲緩了些,即便是緊趕慢趕,相比于當日睡在值班楹房,提著衣尾氣喘吁吁跑去乾清宮的嚴惟章,張閣老竟還晚到了幾分。
若放從前,這并非極大的過錯,然而那夜他人還未站穩,禮尚還行了一半的時候,便在內閣和六部的面前,被皇帝厲聲斥責,張閣老顫顫巍巍的下跪認了錯,第二日又趕著交上了罪疏,卻仍舊被皇帝斥責為傲慢,將罪疏打了回去。
其實顧正德與張懷宗皆明白,皇帝之所以這般,雖有嚴惟章一黨的人從旁挑撥的原因,卻也有更重要的間隙,那便是建恒帝與張懷宗之間,作為皇權與相權的間隙。
從前張懷宗坐上首輔之位時,日日兢兢業業,在皇帝眼中自然是難得的治世能臣,可待到時間越長,張懷宗這首輔之位坐的越穩,門下的學生越多時,便越發不得建恒帝喜歡,而最重要的,作為天子的建恒帝,自然認為自己為國操勞,偶有的放松,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是該有的。
可事實證明,在內閣的某種制約下,這似乎變得惱火了幾分。
從前建恒帝想要在宮中多建幾處道觀,以表自己對道教的一片誠心,卻被首輔張懷宗以國庫不足為由婉拒,且在張懷宗眼中,此等事為皇帝的私事,并非國事,即便修建,也當建恒帝動用自己宮中的私庫。(注:就是皇帝的私房錢。)
后來建恒帝覺得自己的天子道袍皆陳舊了,想要命蘇州織造局多送些御貢的上好綢緞,做上十來身新衣,卻又被張懷宗以綢緞供需緊張,婉言請求皇帝縮減一些,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皇帝又如何會怒然駁斥,毀了自己勤儉愛民的圣名,只得眼睜睜看著十來身的新衣縮減成了兩三身。
此類種種的事情,自張懷宗奠定穩了身為首輔的基底,讓皇帝不得不聽勸諫之時便開始,一直延續到今。
而事情最壞的不只是此,更在于這矛盾的雙方皆未看到自己的不妥,建恒帝認為自己已是仁義之君,不沉迷后宮女色,也并不貪財享樂,只不過勞累于政務后難免想要放松一刻,修修道,聽聽經罷了,相比于大興土木,修建幾座道觀,又算得什么。
而這一切在張懷宗面前,便是當諫之事,修了一座道觀,便會再想修十座,做了十身新衣,便想再做二十身,這本是人貪圖享受的本性。然而大興一直以來處于內憂外患之間,北有韃靼,南有倭寇,國內因為天災人禍,更是偶有叛亂。
如此時候,無論是作為皇宮還是內閣,或是朝臣百官,都當緊衣縮食,只要保證俸祿能按期發放,沒有生活的后顧之憂,便該足夠了。
正因為基于這樣的矛盾,皇帝旁人自然是不敢勸的,量誰也沒有膽子會到皇帝面前說你要節儉兩個字來,如此之下,無論是與張懷宗相交的好友,或是其門下的弟子皆會對其勸慰,讓他于這些事情上偶有放松些。
然而這二十年來,張懷宗始終堅定不移,旁人覺得這是固執,顧正德卻是知道,這是信念。
當一個人為了畢生的信念,即便平日里再圓滑之人,都會為此而矢志不渝。
可也正因為這樣的信念,建恒帝與張懷宗這位首輔漸漸背道而馳,在這其間,嚴惟章卻充當了另一個角色,在建恒帝眼中,嚴惟章算是最為貼心,最為聽話的人。
他想要修道觀,嚴惟章認為這是敬仰天意,他想要做新衣,嚴惟章更是道他平日太過清儉,偶爾多做幾身新衣,并沒有什么不可。
因而在張懷宗越發失寵之時,嚴惟章卻是漸漸得了帝心,也漸漸的走向了決策的最高點。
此消彼長,這是內閣一直以來的道理。如同二人推磨,你后退之時,便是我前傾之日。
“陛下已經準了我的辭呈,月尾之時,我便要返回老家了,好在,如今內閣的局面穩定,朝局便也能穩定了。”
張懷宗的聲音打斷了顧正德的思緒,偏過頭時,顧正德正對上張懷宗投過來的目光,而在這目光中,他看到了眼前這位首輔對他的期冀與誠懇。
“現在我已引了譚吾貞,李庸入閣,這二人之中,譚吾貞是能人,你們二人當有可談之語。”(注:譚吾貞曾在國子監就讀,張懷宗任國子監祭酒時,是張懷宗的學生。)
顧正德聽得張懷宗如此認真的囑咐,不由覺得悲從中來,只得頷首道:“少亭記住了。”
張懷宗聞言給予期望的笑了笑,隨即牽著顧正德的手看向天際的飛檐吶吶道:“少亭,未來的功業便交于你了。”
顧正德聞言不由微震,側眸而去,張懷宗卻是顧自感慨道:“我走之后,你莫再與我關聯,咱們的書信之交便免了。”
“閣老——”
張懷宗擺了擺手,擋回了顧正德的后話,陡然頓下了腳步,停在那兒,手中緊緊握著顧正德的手,眸中滿是托付與期盼。
“今后你是大興的閣老,是內閣里一人之下的次輔,我只是個荒野老頭子罷了,你我之間不該再有關系,我對你的期望,你該是明白的,譚吾貞是能人,將來的謝昀也是能人,這些能人日后,應在你的引領下走的更遠,替咱們大興的百姓,撐起一片天來。少亭,國子監祭酒,高閣老做過,我做過,徐言也做過,只可惜,徐言走錯了路,否則——”(注:國子監祭酒,掌教導諸生。)
看到張懷宗眸中一閃而過的光芒,顧正德明白其中的含義,或者說,從那一紙任職的告書下來時,他便明白了這位首輔的用意。
每三年一次的會試后,無論是能入翰林院的人,還是調往六部各科的人,皆有國子監的學生,張閣老這是要他,引領未來大興的治世能臣。
“待到日后你桃李滿天下之時,我若還在,你便帶上一壇好酒來貴溪與我共飲罷。”(注:張懷宗為江西貴溪人。)
聽到張懷宗這最后一句話,顧正德雖心有悲傷,卻又不由升起一直未曾熄滅的豪情壯志來。
“少亭謹記閣老的話。”
張懷宗聞言終于安心般,笑著點了點頭,與顧正德一同看著遠處一行遠去的鴻雁,心中漸漸波蕩而起。
顧正德明白,張閣老口中的桃李滿天下之時,將是他作為首輔的存在,門生遍布朝堂的那一刻。
這一刻在顧正德心中,那一份對張懷宗的感激之心已然到了極致。
從前破例許他入閣的雖是皇帝,可一手教導扶持他至今的,卻是身旁垂垂老矣的閣老,從前的閣老精神奕奕,他卻是如愣頭青。如今的他在朝堂中游刃有余,閣老卻是鬢發斑白。
而如今在臨走之際,閣老卻是拱手托付了他一個時代,一個屬于他顧正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