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侯

130.第一百三十章

漢侯_影書

:yingsx←→:

夜深人靜,帳篷里的匈奴人陷入酣夢,睡得極沉。處于草原腹地,又是右賢王的草場,呼衍部壓根不會想到,自家營地會遭到襲擊。

身為匈奴貴種,最鼎盛時期,呼衍部中能戰的勇士達到數萬,傲視整個草原。

老上單于后期,呼衍氏開始衰弱,部落分裂,實力再不比從前。

饒是如此,呼衍各部的人口加起來,在本部中仍是數一數二。即使是同為貴種的蘭氏和須卜氏,早幾年間,也對呼衍氏難忘項背。

只可惜,呼衍各部首領一直不和,在軍臣單于的“調和”下,更一度爆發沖突。裂痕不斷加大,始終難以彌合。

回憶起呼衍氏衰落的因由,部落中的長老都是咬牙切齒,對單于身邊的漢人謀主深恨不已。

中行說背漢投胡,禍害邊民,在匈奴內部也沒少攪動風雨。為確保大單于位置穩固,同樣為保證自己的安全,陰謀算計草原各部,他向來是不遺余力,毫不手軟。

呼衍氏是他的第一份成就,也是他對大單于的投名狀。

解決了匈奴本部最具威脅的貴種,將數萬人的勢力拆得零零散散,中行說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獲得大單于信任和賞識,本該就此停手,可他并沒有這個打算。

出身長安宮廷,中行說深諳“生存”之道。

一旦匈奴各部相安無事,軍臣單于感受不到身邊的威脅,他至少會失去一半的價值。

對大單于用處減少,難保不會被恨他入骨之人尋仇。例如左賢王和大閼氏,只要有機會,都樂于取他項上人頭。

為了自己的安穩,中行說不會讓匈奴各部真正和平。繼呼衍氏之后,蘭氏、須卜氏乃至王庭四角,都是他下手的目標。

大單于同左賢王父子不和,左谷蠡王和左賢王叔侄相爭,右賢王和右谷蠡王麾下貴種矛盾重重,這一切的一切,背后都不乏中行說的影子。

哪怕沒有直接證據,回憶呼衍氏的遭遇,明眼人都能猜出一二。

經過幾次交鋒,左賢王和中行說結下死仇。中行說想保住腦袋,就絕不能讓於單繼承大單于之位。

為給自己留一條后路,中行說找上伊稚斜。后者也對這位大單于謀主釋放善意,雙方一拍即合。伊稚斜更做出保證,日后掌握王庭,必會以中行說為謀主,給予他不下今日的地位。

有了伊稚斜的承諾,中行說行事愈發狠辣,不斷挑起軍臣單于的疑心,使於單的繼承人地位越來越不穩固,

左賢王明里暗里沒少吃虧,除了軍臣單于,和右賢王的關系也越來越僵。

被漢騎盯上的呼衍部,本是右賢王麾下,部落中勇士超過三千,極其驍勇善戰,十分得右賢王看重。

軍臣單于聽了中行說的建議,要將這支本部調入左賢王麾下。

雖然只是暫時,但人到了於單的地盤,還會原樣還回來?

根本不可能!

呼衍部首領接到王庭調令,也是嘴里發苦。奈何大單于之命不可違背,為向右賢王表示忠誠,咬牙率全部勇士出戰,并叮囑留下的部民,盡量拖延遷移速度,若此戰順利,右賢王親自開口,大單于應該會收回成命,允許他們繼續留在右賢王的草場。

正因如此,漢軍斥候在部落外打探,才會發現營內有象征匈奴貴種的鷹雕,大大小小的帳篷數百頂,戰馬上千,牛羊數萬,守衛力量卻十分空虛,連游騎都沒有。

這樣的匈奴部落,是最好的下手目標。

夜色中,漢騎離呼衍部越來越近。

趙嘉率領一百漢騎在先,每人馬上都攜帶引火物和毒煙筒。

毒煙筒數量有限,為保證計劃順利,必須盡量靠近營地,抵近帳篷再動手。

為此,趙嘉刻意讓眾人降低馬速,直至距營地不到三十步,方才發出訊號,百騎猛然間提速,如兇獸亮出獠牙,自營地南側呼嘯沖入,先擲引火物,后擲毒煙筒。

部分漢騎藝高人膽大,在奔馳中側身,撈起匈奴人插在地上火把,翻上馬背的同時,火把也投向了匈奴人的帳篷。

順著漢騎突襲的路線,火龍蔓延開來,火光沖天而起。

匈奴營地不設柵欄,營內也沒有崗哨,僅有的十數個護衛,根本無法阻擋漢騎沖鋒的腳步。

有的剛被馬蹄聲震醒,睜開雙眼,入目即是熊熊火光。來不及確認敵從何來,鋒利的箭矢已經穿透脖頸。

在戰馬擦身而過時,人仰天栽倒,空洞的雙眼正對夜空,臉上猶帶著驚異和無法置信。

烈焰熊熊,濃煙彌漫。

匈奴人大叫著沖出帳篷,多數來不及套上皮襖,手中卻都牢牢抓著武器。

呼衍氏雖然分裂,各支仍算得上是大部落。

成年男子隨首領出征,部落中還有為數不少善戰的老人、婦人以及能上馬開弓的少年。在最初的騷亂之后,祭師走出帳篷,高舉木杖,組織牧民進行反擊,包圍闖入營地的漢騎。

“放棄起火的帳篷,包圍敵人,用弓箭!”

祭師滿臉溝壑,身形傴僂,卻是聲如洪鐘。站在火光中,表情兇狠,不斷發號施令。十多名健壯的牧民護衛在他周圍,用身體組成盾牌,提防可能飛來的箭矢。

在祭師的指揮下,部民手持弓箭骨刀,飛速上馬,開始對漢騎圍追堵截。

趙嘉一路飛馳,發現前路變得狹窄,越來越多的匈奴人從兩側沖出。更有十多人擋住前路,弓弦已經拉開,骨箭破風,正迎面襲來。

“刀出鞘!”

避無可避,眼前的情形,除了硬沖別無他法。

趙嘉下了狠意,命有全甲的正卒沖在最前,僅有胸甲的更卒退到中后。自己作為鋒頭,放開韁繩,雙手持刀,憑甲胄擋住骨箭,猛撲向前方擋路的匈奴人,刀鋒用力砍下。

匈奴人熟練地舉刀格擋,奈何鐵器鋒利,趙嘉用足力氣,骨刀被當場斬斷。

長刀去勢未收,徑直從匈奴人的肩頭劈落。

一條斷臂凌空飛出,匈奴人發出慘叫,趙嘉目光冰冷,很快補上第二刀。

無頭尸體從馬背跌落,鮮血從斷頸噴出。戰馬受到波及,脖頸留下一道狹長的傷口,血肉外翻,在疼痛中發出陣陣嘶鳴。

這兇殘的一幕震懾住了匈奴人。

聽到祭師的吼聲,因剎那的膽怯感到羞愧,繼而徹底爆發出兇性。

“殺!”

匈奴人懼也好,兇也罷,趙嘉手中的刀始終未停。百名漢騎緊跟在他身后,不斷地擊殺敵人,身上的傷口也在不斷增加。

火光蔓延,趙嘉不斷策動戰馬,甲胄上覆蓋一層暗紅。

“殺!”

又一陣喊殺聲突起,隨之而來的,是匈奴人憤怒和慌亂的大叫。

就在趙嘉入營放火,吸引匈奴人的注意時,魏悅和李當戶各率三百漢騎,自營地兩側殺入。

另有兩隊騎兵奉命殺向羊圈,砍斷繩索木欄,千余戰馬和數萬牛羊被驅趕,在帳篷間橫沖直撞,使得局面更加混亂。

匈奴人猝不及防,支應不暇。漢騎在混亂中沖鋒,大肆進行砍殺。

魏悅和李當戶都是全身黑甲,手持長兵,凡其過處,皆是血光飛濺,身后留下一條血路。

面對這兩尊殺神,匈奴人再是兇狠也無濟于事。

發現趙嘉被困,魏悅當即調轉方向,從匈奴人的背后殺了過去。刀鋒揮落間,馬蹄下沒有一具完整的尸體。

距離趙嘉不遠,魏悅遇到拼死阻截。

長刀斬入敵人肩頭,被死死卡住,魏悅直接松手,抄起一根斜插在地面、被大火燒去小半截的長矛,策馬繼續前沖。

依靠戰馬的沖擊力,長矛穿透了敵人的胸口。

魏悅沒有減速,而是繼續帶著尸體前沖,直至撞開匈奴人的包圍,才丟開長矛,收回卡在尸體肩頭的長刀。

鮮血浸濕馬蹄,火光中,匈奴人的攻擊變得更加瘋狂。

他們已經認出襲營者是誰。

漢軍!

此時此刻,他們已經無暇去想,漢軍怎么會出現在草原腹地。心中唯一的念頭,就是面對這樣兇殘的殺神,想要活下去就必須拼命!

魏悅和趙嘉殺出包圍時,李當戶策馬沖向祭師。飛馳中,揮刀斬殺阻截的牧民,同時舉起左臂,擋開從身側飛來的骨箭。

一路馳到帳前,李當戶驅策戰馬,撞飛一名健壯的牧民,隨即猛拉韁繩,戰馬人立而起,碗口大的馬蹄當頭踏下。

祭師瞳孔緊縮,千鈞一發之際,丟掉木杖,倒地翻滾。僥幸避開致命一擊,身上的皮袍卻遍染血水,顯得異常狼狽。

李當戶冷笑一聲,無視祭師和牧民的詛咒怒罵,再次拉動韁繩,不把這幾個匈奴人踏成肉糜誓不罷休。

李達緊隨在他身后,心知大公子此舉,必是報復五年前發生在上郡的慘事。

那一次,匈奴大肆擾邊,沖破雁門,侵入上郡,整整一個村寨的邊民被砍斷手腳,活生生踏死。據抓到的雜胡供稱,是一名部落祭師的主張,以此祭奠戰死的部落勇士。

李當戶一直記得那一幕,日夜都不敢忘。

他曾抓起染血的土,對天地立誓,血債血償,匈奴殺漢一人,他就殺其百人、千人!

祭師又如何?

戰場之上,都該去死!

營地內喊殺聲不斷,漢騎左沖右突,匈奴人自顧不暇,根本無人去管逃散的牛羊和馬匹。

營地之外,無法參戰的傷兵揮舞著套馬索和長鞭,套住奔逃的戰馬,驅趕成群的肥羊。至于牛群,暫時沒有太好的辦法,時間又過于緊迫,縱然感到可惜,也只能側身讓開,任由其跑遠。

大火不斷蔓延,整片營地陷入一片火海。

將祭師踏在馬下,李當戶調頭殺向存放糧食的大車。中途和魏悅、趙嘉匯合,按照原計劃,分出部分騎兵阻截發狂的匈奴,以最快的速度套車離開。

戰馬不適合拉車,以目前的情況,也顧不得許多。

趙嘉、魏悅和李當戶組成鋒矢,挑飛沖過來的匈奴。數百漢騎護衛搶到的糧食,從營地東側殺了出去。

匈奴人這才意識到,漢騎不只是來殺人,更要搶劫糧食和牛羊!

自匈奴稱霸草原以來,從來都是對外劫掠,何時被人搶上門來?

何況動手的還是漢人,其手法又是如此嫻熟,在場的匈奴有一個算一個,除了憤怒不甘,更生出荒謬之感。

漢騎行動統一,來去如風。

眼睜睜看著糧食和牛羊被劫走,匈奴人有心想追,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經過這次襲擊,部落中的帳篷近乎全被燒毀,人員死傷超過一半,連祭師都被馬蹄踏死。活下來的人十分清楚,目前最緊要的不是報仇,而是收攏還沒跑遠的牛羊,保全未被劫走的糧食。

就在匈奴人整理營地,搶救物資時,大地又傳來震動。

火光將夜空照亮,匈奴人很容易辨別來者的身份。

“鮮卑?”

發現對方來勢洶洶,奔至營地前,速度絲毫不減,匈奴人登時神情一變,大叫道:“敵襲!”

一夜之間,呼衍部兩次被劫,遭到重創,損失慘重。

天明時分,火光熄滅,空氣中彌漫著煙氣,部落中的一切都化為烏有。

僥幸存活的牧民不足三百人,聚集到廢墟前,看著化為飛灰的帳篷和糧食,憤怒得雙眼赤紅,咬牙切齒道:“必須稟報右賢王,鮮卑和漢人勾結!”

蝴蝶扇動翅膀,歷史被撬動。

正如提前湮滅,根本來不及出現的羯族,隨著趙嘉的計劃變為現實,鮮卑的命運也將發生巨變。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