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漢侯_其他小說_螞蟻文學
←→:
衛少兒生子滿月,孩子的生父托人送來兩匹細布,一斗粟,一冊木牘。
衛媼及諸子女皆不識字,看不懂木牘所載,還是衛長子想出辦法,尋到平陽侯府的一名老仆,奉上半匹細布,方知其中內容。
“許我子姓霍?”
聽完衛長子轉述,衛少兒抱著嬰兒,將木牘緊緊抓在手里。
“阿妹,”衛長子眉心緊擰,沉聲道,“親父不愿養,何不隨母姓衛?”
“不。”衛少兒搖頭道,“冒母姓就一樣為僮。他父為縣中吏,縱不愿養,憑此信,他日也能為庶人!”
“不如將他送走。”衛長子繼續勸道,“送去其父家中,到底是親生骨血,還能棄子不成?”
衛少兒仍是搖頭。
“我養。”
“少兒!”衛媼聽了半晌,出聲道,“留下他,你可知要過什么日子?”
“我知道。”衛少兒抱緊嬰兒,輕輕晃動兩下,語氣愈發堅定,“我生的,我自會養大。他父總歸有些良心,許我子有姓。看在這份上,既不愿養,我就一字不提!”
衛少兒說著,親了一下嬰兒的小臉。
心知勸說無望,衛長子留下半罐米漿,轉身離開室內。
衛媼看著女兒,想起被送到鄭家的次子,到嘴邊的話終究咽了回去。搖頭嘆息一聲,將陶罐帶去灶下,米漿溫熱之后,倒進碗里,遞到女兒面前。
兩個幼子湊過來,被衛媼攔住。
“這是你姊的。”
衛少兒接過碗,飲下兩口,單臂抱著孩子,另一只手空出來,將還有大半的米漿遞給兩個弟弟。
“阿步,阿廣,來。”
兩個孩童先是抬頭看向衛媼,見后者沒有阻攔,才捧起碗,你一口我一口將米漿飲完。
衛媼收起碗,身形似乎傴僂許多。
衛少兒靠在榻上,正要開口說話,屋門再次開啟,衛孺和衛子夫先后走進來。衛孺提著一只藤籃,掀開蓋布,里面是從宴上撤下的蒸餅和糖餅。
衛子夫捧著一只陶豆,里面滿盛著肉醬。
“如何得來?”衛媼接過藤籃和陶豆,看向兩個女兒。
“今日府內設宴,我為謳者,因唱得好,得了賞賜。”衛子夫聲音輕柔,略微帶著沙啞,大致是用多嗓子,有些傷到。
“賞賜?”
“本是布和一枚釵,我尋上王媼,請她幫忙說話,將布換成蒸餅和醬。”衛子夫一邊說,一邊取出仔細包裹的銀釵,遞到衛媼面前,“阿母讓阿兄換粟和鹽吧。”
聽到女兒解釋,衛媼松了口氣。
她擔心三女走上自己和二女的老路,心中時常惴惴。然而,以奴婢之身,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等衛媼接過銀釵,衛子夫走到榻邊,靠著衛少兒坐下,道:“阿姊今日還好?甥也好?”
“好。”衛少兒點頭,看向衛子夫,眼神頗為復雜,許久才低聲道,“阿妹,我知你聰慧,也知你的心氣,但你我終究為家僮,這是命,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我知。”衛子夫頷首,長睫低垂,“阿姊放心,我有分寸,不會給阿母招禍的。”
衛少兒本想再說,衛孺卻在這時走過來,放下裝著蒸餅的木盤,俯身接過她懷里的嬰兒。
“我幫你抱著,快些吃,才好有奶水。”
“阿姊,快吃。”衛子夫拿起一塊加了蜜的餅,道,“這是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就兩塊,都給阿姊。”
話題被扯開,衛少兒到底沒有再說,不過也只吃了一塊蒸餅,剩下一塊沒有再動。
“給阿母。”
衛子夫點點頭,又拿起一塊麥餅,掰開,一半遞給衛少兒,一半送到衛孺嘴邊。等長姊咬過一口,才撕成兩塊,遞給兩個弟弟。
是夜,衛媼和三個女兒各懷心事,都沒有睡好。
衛長子嘴巴雖硬,到底關心妹妹和外甥,和同屋的人商量,今后有出府的差事,能否幫忙帶些藥材和吃食。
“幫是能幫,你有布和錢嗎?”一個身材高壯,嘴邊生了短須的騎僮道。
“有細布。”見事情有門,衛長子忙道,“勞煩了。”
“有錢布就行。”騎僮應承下來,沒有為難他。
本該睡熟的健仆突然翻過身,嘿嘿笑道:“衛長子,求他不如求我。我不要錢布,將你妹許我如何?”
家僮是貴人的財產,沒有任何自主權,婚事也是一樣。健仆所謂的“許”,絕非是嫁娶,而是另一種含義。
衛長子胸中燃起怒火,正要撲上去,卻被騎僮按住。
后者坐起身,看向說話的健仆,沉聲道:“別挑事!長子的三妹得王媼喜歡,將來未必沒有好前程。你今日說這些話,不怕他日被甩鞭子?”
健仆不服氣,到底不敢和騎僮硬頂,冷哼一聲,重新躺了回去。
騎僮看向衛長子,低聲道:“你也小心點,這幾日府內常來貴人,別給自己招禍!”
“多謝。”
“不是為你,是為我自己。”騎僮躺回榻上,目光如電,“同住一屋,你們生事,我也會受牽連。丑話放在前頭,他日君侯出征,我是要護衛上戰場爭軍功的。誰敢攔我的路,壞我的事,休怪我不客氣!”
室內很快陷入寂靜,騎僮和健仆的鼾聲陸續響起。
衛長子卻遲遲無法入睡。
他不想再被人看不起,不想阿母和幾個妹妹再受欺負,想改變家僮的身份,不再為奴仆!
可該怎么做?
黑暗中,衛長子躺在榻上,仰望屋頂,胸口燒起一團火,似要將他整個人焚燒殆盡。
上戰場,隨君侯上戰場,這是唯一的出路!
建元元年,六月
長安下了一場大雨。
雷聲轟鳴,閃電破開天幕,豆大的雨滴從天而降,眨眼成傾盆之勢。
劉徹從林苑馳回,被雨水澆個正著。眼見雨越來越大,甚至夾雜著冰粒,謹慎起見,就近前往平陽侯府,等雨停再起駕回宮。
得婢仆稟報,知曉劉徹進了侯府,陽信公主大喜過望,立刻命人準備熱水和干凈的衣物,并親自往前院去迎。
行至前院,看到熟悉的身影,陽信正要揚起笑臉,卻發現韓嫣正拿著一塊凈布,為劉徹擦拭發上的雨水,笑容不由得一頓。
曹時和公孫賀沒那么多講究,當著婢仆的面,就將革帶解下,除去濕透的外袍。
發現門邊的陽信,公孫賀立刻抓起外袍,重新套上去。曹時皺了下眉,稍顯冷淡地道一聲“公主”。
聲音提醒了陽信,很快壓下復雜的心思,重新展開笑容,邁步走進室內。
“阿徹。”
對于這位長姊,劉徹的感覺有些復雜。
她所做的許多事讓他不滿,可終歸是自己的親姊。當下瞪了曹時一眼,對陽信笑道:“阿姊怎么親自過來?”
見到劉徹的態度,陽信松了口氣,心下大定。言已命人備下熱水,為免著涼,可先去沐浴,換身干爽的衣物。其后用些熱湯,再用膳食。
準備如此妥當,劉徹自不會拒絕。
曹時有些訕然,對陽信的態度好了許多。
公孫賀和韓嫣鄭重謝過,由婢仆帶路,分別下去沐浴更衣。
待驅散身上的涼意,四人被請入正廳,宮人婢仆已備好矮幾,陸續送上冒著熱氣的肉湯,暄軟的蒸餅,以及切開的炙肉和煮過的菜蔬。
席間還有美酒,在送上前仔細篩過,色澤仍有些渾濁,入口卻十分綿軟。
劉徹飲下兩盞,拿起木筷,開始用膳。
陽信公主朝宮人示意,后者退到門前,輕輕拍手。
一陣香風飄來,七八名身著彩衣的少女魚貫走進室內,行禮之后,伴著樂聲抬起雙臂,翹袖折腰,裙擺如花瓣鋪展。
另有數名謳者站在廊下,伴樂聲唱出悅耳的調子,聲音婉轉清脆,娓娓動聽,猶如天籟。
看著眼前的歌舞,劉徹面上帶笑,眸光卻變得微冷。
陽信兀自不覺,見劉徹“目不轉睛”地看著一名舞者,自以為得計,暗自得意不已。
一曲畢,舞者俯身行禮,依照宮人的吩咐,各自坐到矮幾后,素手執起玉勺,舀酒注入觴內。
只可惜,劉徹對美人看都不看一眼,一門心思用膳,再無動過酒盞。
察覺情況和預想中不同,陽信臉上的笑容漸漸變了。看一眼劉徹,又看向吃完蒸餅,面帶嘲諷的曹時,手指微微攥緊。
膳食用畢,婢仆撤下碗筷,舞女和謳者也被揮退。
劉徹端起蜜水飲下一口,開口道:“阿姊費心了。”
陽信心生不安,看向劉徹,不確定對方是否話里有話。
終歸是自己的長姊,劉徹掃一眼曹時三人,見他們會意,方才壓低聲音:“阿姊,父皇駕崩,至今不過一年。”
字句猶如重錘,陽信瞬間臉色發白。
“父皇為何見二姊,不見阿姊?”劉徹盯著陽信,一字一句道,“阿姊如今可想明白?”
“我……”對上劉徹冰冷的雙眼,陽信嘴唇顫抖,險些委頓在地。
不孝!
劉徹在指她不孝!
歷史上,衛子夫是在建元二年得幸,由平陽侯府進入宮內。如今不過建元元年,且陽信和劉徹的關系未見得和睦。
如果陽信沒有多此一舉,以她稍早的表現,未必不能緩和同劉徹的關系。
怪只怪她太心急了。
景帝駕崩剛剛一年,她就著急給劉徹進獻美人,無疑是出了一記昏招,偷雞不成蝕把米,弄巧成拙,讓姊弟間的裂痕變得更深。
雨停后,劉徹未在侯府停留,很快起駕回宮。
曹時倒是留在府內,卻未至公主屋內,而是選擇獨宿。
曾在席間伺候的舞女和謳者回到居處,都是臉頰泛紅,既興奮又有些惶恐。尤其是伺候劉徹的舞女,更是輾轉反側,后悔自己表現得不夠好。如果再好一些,能得天子寵幸,豈非一步登天!
衛子夫因嗓子受傷,未能在席間伺候。
比起其他落選的謳者和舞女,她的表現意外地平靜。
在幾名謳者向舞女打聽天子是如何英武時,衛子夫走出屋外,立在雨后的涼風中,目光向遠處眺望,那里是侯府的書房,也是平陽侯曹時最常留宿的地方。
平陽侯府發生的事,自然瞞不過宮內。
比起既怒又驚、當日就想召陽信入宮的王太后,竇太后僅是搖搖頭,全當是一場笑話,并不放在心上。
陳嬌回到椒房殿,到底還存了幾分少女心性,在腦中描繪陽信當時的表情,沒忍住,直接笑倒在榻上。
劉徹走進殿內,就見陳嬌鬢發微松,臉頰泛紅,笑得不可抑止。
“嬌姊這是怎么了?”大概是被氣氛感染,劉徹也不免揚起笑容,道出親昵的稱呼。
“陛下來了。”陳嬌坐起身,沒說出因陽信發笑,只道在竇太后身邊聽到一件趣事,越想越可樂,這才忍不住。
“不能道于我聽?”
“不能。”陳嬌搖頭,將一縷發拂到耳后。不想繼續被追問,試著轉開話題,提到入京的邊軍。
果不其然,提到魏悅和趙嘉等人,劉徹被轉開注意力,談興更濃。
“算一算日子,應該快到了。”劉徹笑道。
“我聽大母說,屆時會有演武,能否一同去看?”
面對滿臉期待的陳嬌,劉徹不由得哈哈大笑,將她攬入懷中,道:“等演武結束,我講與嬌姊。”
陳嬌點點頭,靠在劉徹懷中,沒有再出聲。
建元元年六月底,自云中出發的隊伍,終于如期抵達長安。
看到全身黑甲,刻意放慢速度,仍氣勢驚人,猶如洪流般的騎兵,特意來迎的少騎不由得心頭一凜。
距離近了,撲面而來的煞氣仿似有形。
坐騎感知敏銳,開始煩躁地打起響鼻。
距離城門尚有百余步,魏悅和李當戶拉住韁繩,舉起右臂。近四千人的隊伍近乎同時停住,動作整齊劃一。
旗幟立在風中,獵獵作響。
趙嘉策馬上前,遙望巍峨的城墻,心頭莫名一陣火熱。
眼前就是西漢都城,長安!: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