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香瓜人

第一百三十八章 邁克爾·貝的心路歷程

最新網址:wangshugu

第一百三十八章邁克爾·貝的心路歷程第一百三十八章邁克爾·貝的心路歷程

007經過不同的人演繹,有不同的感覺,但角色的底子大致是相同的,看起來就會有些審美疲勞。

但約翰·梅森則完全不同,雖然還是英國特工的設定,但完全沒有007的影子。

也因此,英國影評人在評價這個角色的時候,肯定了羅杰·摩爾的表演,還有小吉伯特的劇本創作。

“羅杰·摩爾完美的演繹了約翰·梅森,完全看不到007的影子,無可挑剔。

不過我們也不能忽視影片導演兼編劇小吉伯特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在他的創作下,才誕生了這個足以稱得上經典的特工角色。”

電影里稱得上經典的特工角色并不多,畢竟伊森·亨特和杰森·伯恩都還沒出來,也就007稱得上經典。

但這個英國影評人把約翰·梅森這個角色拔高到和007一樣的位置,雖然007的影迷覺得有些不妥,但很多看過《勇闖奪命島》的影迷都表示認可。

在超高的認可度和喜愛度下,《勇闖奪命島》在英國首周開出了1023.7萬美元的票房,成功拿下英國當地的首周票房冠軍。

其他幾個市場成績也相當不錯,雖然沒有英國市場那般熱切,但對好電影的喜愛是擋不住的。

法國首周,影片拿下742.5萬美元票房,德國拿下652.9萬美元票房。

這兩個歐洲經濟最好的國家之一,電影市場雖然沒有北美大,但也能貢獻不俗的票房。

事實上這也是二戰以后,好萊塢的傳統票倉之一。

雖然法國電影人在電影新浪潮運動之后,一向不怎么買美國人的賬,但法國影迷用誠實的行動來表達了他們喜歡什么樣的電影。

《侏羅紀公園》在法國上映的時候,法國文化部長還號召法國影迷,抵制這部電影。

結果《侏羅紀公園》最后在法國狂砍2890萬美元票房,成為當年法國電影市場的年度票房冠軍。

如今的《勇闖奪命島》也一樣,多位法國導演站出來號召法國影迷,給法國電影一點生存空間,抵制來自好萊塢的威脅。

但法國影迷根本不聽,用電影票誠實的支持了《勇闖奪命島》。

或許也是因為法國電影人高傲,不肯放下身段的樣子,才使得法國幫在好萊塢混得那么慘。

不說英國幫和意大利幫了,就連隔壁的德國都比法國幫在好萊塢混得要好。

意大利這邊,《勇闖奪命島》也拿下537萬美元的首周票房。

意大利影迷對這部電影評價那是相當的高,而且其導演小吉伯特·蘭德里尼可是正宗的意大利裔,祖父那一輩還在意大利生活呢!

身份上的認同,讓意大利家鄉人民很支持這個祖籍是米蘭的美國小伙子。

只可惜,意大利經濟不景氣,就連電影產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能貢獻的票房有限,反而還不如法國。

西班牙這邊比較少一點,才243萬美元。

但別拿蚊子腿不當肉啊,海外票房很多就是靠這種小市場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雖然只在五個國家公映,遠遠稱不上全球上映,但海外首周拿下3199.1萬美元,加上北美票房,影片再次蟬聯全球周票房冠軍。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影片能拿到北美周票房冠軍,一般也能拿到全球周票房冠軍。

不論是法國電影也好,還是意大利電影也罷,不是沒有好的電影人,只是沒有一個龐大的市場來支撐起電影產業。

市場可以說是電影產業存亡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市場夠大,能夠養活電影產業,哪怕走不出去也能活下去。

這方面,港島電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今港島電影走下坡路的趨勢還沒顯現,整個東南亞包括日韓都是港島電影的傳統市場。

一旦這些市場接受了其他東西,或者不再港島電影,失去龐大市場支撐的港島電影只能走向沒落。

而北邊的那個,儼然就是港島電影市場拯救自己的機會,只可惜有遠見的人不多,想到這一步的人更是沒有。

太平洋對岸那個國度就很簡單了,雖然有多次出海成功的電影案例,但本質上華語電影還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內自己玩。

但就是靠著龐大的市場,硬是頑強存活下來,沒有被引進的好萊塢大片全面打倒,反而還越活越頑強,市場越來越大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至于這成就中間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先暫且忽略掉吧!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被重點關注的好萊塢導演,在引進片的合約簽訂后,小吉伯特作品是中影的重點引進對象。

他的兩部電影在那邊都拿到了不俗的成績,《鐵甲鋼拳》1125rmb的票房,《生死時速》也拿下866萬rmb票房。

也因此,在《勇闖奪命島》上映第一時間,中影就和華納商談,打算引進這部影片。

不過要和中國觀眾見面的日子會晚一些,可能要等到七八月份了。

這還算早的了,有些影片在北美公映一年后才被引進,那時候影片的海外票房都結算得差不多了。

世紀城caa總裁辦公室內,馬丁·鮑勃正在和邁克爾·貝說話:“這次成績不錯,邁克爾,《絕地戰警》北美票房五千四百萬美元。

而且看海外票房的趨勢,全球票房有可能突破一億美元。這樣一部中小成本電影,足夠你在好萊塢立足了。”

邁克爾·貝聽到這句話,高傲的說道:“不光要立足,我還要成為好萊塢最頂尖的導演。”

邁克爾·貝畢竟做出了不小成績,馬丁·鮑勃也愿意說兩句好話:“有這個夢想就好,不過邁克爾,想要成為好萊塢最頂尖的導演,可沒有那么簡單。

你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邁克爾·貝問道:“學習小吉伯特嗎?”

“是啊,向他學習就是一個正確的方法。”馬丁·鮑勃嘆了口氣。

他很看好邁克爾·貝的潛力,但如果把邁克爾·貝換成小吉伯特,那該多好啊,他會有多風光,都已經不敢想了。

但很可惜,這只是幻想,小吉伯特的輝煌與他無關,人家反而還要針對caa。

其實說小吉伯特針對caa也不完全正確,小基本只針對他這一系,對派特·金莉絲和伊諾·馬丁那一派則非常友好。

馬丁·鮑勃還聽說,在首映禮上,小吉伯特就向伊諾·馬丁的主要客戶湯姆·漢克斯發出了邀請。

一般導演的邀請,馬丁·鮑勃都不會放在心上,但這可是小吉伯特的新電影。

這樣的好事給了伊諾·馬丁,如何不讓馬丁·鮑勃氣憤呢?

馬丁·鮑勃也嘗試和伊諾·馬丁溝通,讓伊諾·馬丁向小吉伯特推行打包服務,但被伊諾·馬丁一口拒絕。

不用說,肯定是湯姆·漢克斯早有吩咐,caa的那一套不適用于小吉伯特。

再聯想到如今出演《勇闖奪命島》后名氣大增的羅杰·摩爾,馬丁·鮑勃不禁感到后悔。

如果當初能夠勸說肖恩·康納利接下《勇闖奪命島》就好了,如今也不用因為《勇闖奪命島》漂亮的成績單而羨慕嫉妒恨。

邁克爾·貝還問了一下《勇闖奪命島》的票房,馬丁·鮑勃表示不清楚具體數據,不過北美票房已經破億了。

這讓邁克爾·貝相當羨慕,不過并沒有失去自信心,他覺得,如果影片交給他執導,他也能北美票房破億。

在離開馬丁·鮑勃辦公室之后,這個長臉導演來了興趣,帶著個帽子就去附近一家電影院看《勇闖奪命島》,看看自己和小吉伯特的差距有多大。

看完電影之后,邁克爾·貝不得不承認,小吉伯特是一個把控節奏的高手,鏡頭設計上面也很有想法,但并沒有到不可超越的地步。

邁克爾·貝覺得,如果換自己來,也能把影片拍成同樣的效果,甚至更好。

看完電影之后,邁克爾·貝的自信心更足了,看來被好萊塢狂吹的天才導演小吉伯特也不過如此。

走出電影院的時候,邁克爾·貝還被抓住采訪一番,他回答道:“該片是一部一流的驚險動作片,風格豐富,幽默感十足。

它借鑒了其他電影中的元素,因為其中并沒有太多的內容是新鮮的。

但該片中每一個因素都被精心打磨成了光澤度,如槍戰、爆炸、激流、肉搏戰、審訊、拷問、監禁、逃跑和科學家的胡言亂語等。

導演小吉伯特將這些元素精心編排成一部高效而令人興奮的電影,其中包括一些大笑、聳人聽聞的特效片段和持續的懸念。

有趣的是,像羅杰·摩爾。尼古拉斯·凱奇和艾德·哈里斯這樣的優秀演員能找到一種方法來占據該片的中心位置,讓角色們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奇怪但卻令人信服。”

記者一愣,這評價怎么像一個職業影評人啊?

于是記者問道:“你是一個職業影評人嗎?”

邁克爾·貝一愣,隨即搖搖頭道:“不是……”

說完不等記者繼續提問,邁克爾·貝壓低帽檐,快步離去。

第二天,熱心市民邁克爾·貝的采訪畫面被放出來,電視臺甚至都沒有剪輯,或許是覺得邁克爾·貝說得好,舍不得剪掉。

只是沒有人認出,這個熱心市民就是今年四月七日上映的電影《絕地戰警》的導演邁克爾·貝。

畢竟沒有走到頂尖導演的位置,不是什么人都會認識他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導演。

而邁克爾·貝也不像小吉伯特,能夠靠顏值就吸引人們的關注。

這是邁克爾·貝第一次站在客觀立場上看小吉伯特的電影,就這一次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馬丁·鮑勃說得沒錯,在好萊塢得有一個目標,而小吉伯特就是邁克爾·貝的目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