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香瓜人

第二百五十七章 開啟點映

“克里斯托弗·諾蘭?《追隨》?”

小吉伯特記不太清,好像前世諾蘭的第一部長片電影《追隨》應該是放在舊金山電影節上展映的。

也是這部電影,讓諾蘭受到了關注,從而來到好萊塢發展。

但可能是蝴蝶效應的原因,這部《追隨》如今放在圣丹斯電影節展映了。

出于好奇,小吉伯特買票進去看了看。

和《芝加哥》大受歡迎不同,這部不知名導演所拍攝的實驗性影片并不受觀眾喜愛。

雖然一些鏡頭想法很有意思,但畢竟制作粗糙,和精良的《芝加哥》完全沒法比。所以《追隨》并沒有征服觀眾,反而吸引了小吉伯特的注意力。

一個未來的潛力導演,小吉伯特絕對不能錯過。

索菲亞專注獨立電影,詹姆斯·古恩一個人不夠。香瓜工作室除了他之外,還缺乏一個具有知名度和號召力的導演。

諾蘭很有潛力,也很有想法,值得培養。

看完電影之后,小吉伯特吩咐助理安娜,去接觸諾蘭,看看他是否愿意加入香瓜工作室,來好萊塢發展。

安娜很快找到了諾蘭,正好此時諾蘭攜妻子艾瑪·托馬斯參加圣丹斯電影節。

電影《追隨》引起了一些關注,但這次電影節的風頭全被《芝加哥》搶走了,這讓諾蘭有些泄氣。

妻子艾瑪安慰道:“不用擔心,親愛的,我接觸過幾個片商,他們都愿意買下影片的版權,至少我們不會虧本了。”

諾蘭嘆口氣道:“這些都是獨立片商,沒有好萊塢大公司看上我們的電影,這次算是失敗了。

早知道應該聽取你的建議,放在舊金山電影節好了。”

原來艾瑪早就建議過,把《追隨》放在舊金山電影節上。但冥冥之中有個聲音告訴諾蘭,應該去圣丹斯電影節,于是諾蘭就來了。

夫妻倆正長吁短嘆的時候,有人過來了:“諾蘭先生,小吉伯特導演的助理安娜要和你見面。”

“小吉伯特?”諾蘭夫婦一驚,諾蘭問道:“是小吉伯特導演要見我?”

“呃,是他的助理。”

“都是一個意思,沒有小吉伯特導演的授意,就算是他的助理,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大人物,平常見都見不到。”諾蘭大喜道:“快快快,請進來。”

夫妻倆正在酒店咖啡廳喝咖啡,穿著職業女士西裝,腳踏高跟鞋的安娜蹭蹭蹭走過來。

把外套交給侍者之后,安娜就在諾蘭夫婦對面坐下。

“喝點什么?”

“一杯黑咖啡就好……”

待侍者下去之后,安娜才自我介紹道:“你好,諾蘭導演,我是安娜·辛格,是小吉伯特導演的助理。”

“你好,辛格小姐,這是我的夫人艾瑪·托馬斯……”

雙方互相做了介紹,算是認識。

在待人接物這方面,八面玲瓏的艾瑪顯然比諾蘭更擅長,所以由艾瑪和安娜展開對話。

“辛格小姐,請問你找我們是?”艾瑪知道答案,卻還是這么問。

果不其然,安娜回答沒有出乎意料:“我老板看了你的《追隨》,很感興趣,想問你有沒有興趣來香瓜工作室。”

“當小吉伯特導演的副手嗎?”艾瑪問道。

索菲亞·科波拉憑借《心靈捕手》大獲成功,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女導演。而她就是因為長期擔任小吉伯特的副手,從而獲得了獨立執導的機會。

安娜沒有否認:“想要獨立執導影片,必須要拿出與之匹配的能力才行。”

說著,安娜遞出一張名片給諾蘭夫婦:“如果你們感興趣的話,去洛杉磯香瓜工作室。

小吉伯特導演今天下午就要走,他會在洛杉磯見伱們,考慮一下吧!”

完成小吉伯特交代的任務,安娜也不多留,直接告辭了,留下諾蘭夫婦在思考。

“親愛的,你說該怎么辦?我們要不要去?”諾蘭問著妻子的意見。

艾瑪微微一笑:“你決定就好,不過我覺得去見一面,也不是什么壞事。”

諾蘭點點頭,下定決心了:“我們再等等,圣丹斯電影節結束之后,要是沒什么機會,就去香瓜工作室,哪怕從一個副導演做起。”

艾瑪握著丈夫的手,給他鼓勵:“我相信你,親愛的,做什么決定都支持你。”

兩人的手緊緊握著,共同面對風雨的變化。

《芝加哥》主創在圣丹斯電影節稍微亮相之后,并沒有多待,而是返回了洛杉磯。

在圣丹斯電影節首度亮相之后,《芝加哥》的評價也陸續出爐。

“影片用貌似贊美的口吻,把20年代以芝加哥為代表的浮躁心態徹徹底底挖苦了一番,而里面的內容對于幾十年后的今日居然不乏適用之處。

片中有一句經典歌詞,叫做殺人可以是一門藝術,該片的妙趣可以歸納為恬不知恥可以是一門藝術。”—《綜藝》雜志。

“小吉伯特傳承了鮑勃·福斯的風格,并大膽將整部影片處理成洛克茜的幻覺。

他充分發揮出演員的歌舞潛能,娜奧米·沃茨,湯姆·克魯斯都貢獻了精彩的發揮,初入好萊塢的凱瑟琳·澤塔·瓊斯也表現了自己成熟的演技。

他還賦予監獄探戈、操縱媒體等片斷高超的視覺創意,絕對讓影迷過癮。”—《洛杉磯商報》。

“創新般的歌舞片體驗,從未在看歌舞片時,有憋尿的感覺,但《芝加哥》做到了,深度和爽度都有。

深度不是歌舞劇的特長,因此《芝加哥》能有如此針砭時弊的主題和多姿多彩的人物塑造就算鶴立雞群了。”—《芝加哥太陽報》羅杰·艾伯特評。

如果說這些報紙和影評人的評論,還有公關造假的可能,那當看過《芝加哥》的圣丹斯電影節觀眾也是一致好評,就很說明問題了。

和多倫多電影節中老年觀眾居多不同,圣丹斯電影節的觀眾和它一樣年輕。

年輕人現在就愛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觀點,于是《芝加哥》的觀眾口碑隨著網絡就開始擴散出去了。

“三位主要演員的表演都很值得拿一座小金人!

而且像這種節奏緊湊,全程無尿點,鏡頭還那么講究的電影真的不多了。”

“這個哪怕跳出歌舞片這個類型也是很絕的一部電影啊!各種鏡頭切換很厲害!木偶劇那里真的諷刺意味拉滿又很好看!還有幾個女犯人訴說自己故事那里!!!”

“完全值得走進電影院去看,看過的我保證你們不會后悔,沒看過才會后悔一輩子。”

“個人心中將歌舞編排與情節推進結合的最好的電影,我已經20分鐘沒聽popsixsquishahahcicerolipschitzhehaditing了,渾身難受……”

“樓上的,你為什么能發語音?”

這些少數在圣丹斯電影節的觀眾的評論,就像一顆石子,猛然的丟進平靜的湖面上,激起了浪花。

小吉伯特這邊水軍都還沒發動呢,影片就在觀眾的口口相傳下,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力。

這就是網絡宣傳的優勢,不再具有以前的局限性,口口相傳只能局限在看過的觀眾身邊的社交圈子。

因為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分享在網上,使得更多素不相識的人也能從看過的觀眾口中了解到影片的樣子。

這個年代,互聯網輿論萌芽不久,網上的人們都很單純,很輕易就相信了這種口口相傳的口碑。

但《芝加哥》確實值得相信,在圣丹斯電影節上還在展映,影片在北美院線就開始了點映之旅。

“嘿!埃文斯,你真的不去看嗎?”

在紐約,巴徹·魯茲打算去看《芝加哥》的點映場,但埃文斯表示不感興趣,不想去看。

埃文斯搖搖頭道:“不,伙計,這是歌舞片,我不想去看,我不感興趣。”

“可是,這是小吉伯特執導的歌舞片,還有湯姆·克魯斯,還有娜奧米·沃茨。”巴徹·魯茲說道。

“就算是小吉伯特親自跳舞,我也不感興趣。”埃文斯表示拒絕,他真的不感興趣。

巴徹·魯茲見狀,只好一個人去看了,放棄了勸說埃文斯一起去看的想法。

實際上,雖然現在看過影片的觀眾在網上給出一致好評,但歌舞片這個題材,還是限制了很多觀眾的選擇。

聽到歌舞片就會有種應激反應,下意識的就不想去看影片,這是人之常情。

這也是《芝加哥》沒有直接上映,而是展開點映的原因之一。

巴徹·魯茲一個人去紐約一家獨立影院看點映場次,這里正在點映《芝加哥》和《莎翁情史》。

巴徹·魯茲看得出來,哪怕是獨立電影,單就號召力而言,《芝加哥》明顯比《莎翁情史》高多了。

想想也是,這可是湯姆·克魯斯啊,約瑟夫·費因斯怎么能和阿湯哥做對比。

同樣的,格溫妮絲·帕特洛雖然成名比娜奧米·沃茨早,但現在也無法和娜奧米·沃茨相提并論。

更不用說,還有一個從身材和顏值都碾壓格溫妮絲的凱瑟琳·澤塔·瓊斯了。

再加上小吉伯特本身的號召力,哪怕約瑟夫和格溫妮絲的緋聞都炒作出花來了,也無法改變自己關注度不如《芝加哥》的事實。

不過對《莎翁情史》來說,現在關注度輸一點其實問題不大,重要的是奧斯卡能不能贏。

巴徹·魯茲并不關心這些問題,他走進電影院,完全就是沖著小吉伯特的名聲,和對他的信任。

結果巴徹·魯茲就在影院有了一次爽翻天的體驗,那種爽感從腳底升起,直接沖到天靈蓋。

原來,歌舞片也能擁有不輸給商業大片的爽快表現。

是他錯了,他怎么能狹隘的認為小吉伯特會拍攝一部過時的歌舞片,《芝加哥》帶來了全新的歌舞片體驗。

回去之后,巴徹·魯茲激動的晃著好友埃文斯的肩膀:“伙計,你不去看真的太可惜。這部影片非常精彩,無與倫比,我敢說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歌舞片。”

埃文斯被搖得有些頭暈,對巴徹·魯茲的話有些半信半疑:“你該不會是騙我的吧?”

“騙你?”巴徹·魯茲好似被踩到尾巴一樣,立馬應激反應:“我不會騙你,你去看。

要是不好看,我把那天酒吧認識的火辣女孩的聯系方式給你。”

埃文斯這下子信了:“那好吧,明天我們一起再去看一次,不過那女孩的聯系方式還是要給我。”

“一言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