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第一九七章 曾炩的法治構想

第一九七章曾炩的法治構想

不可能,朝堂上不可能只有一種勢力。(每天24小時不睡覺更新!)

社稷要想穩定,朝堂要想穩定,大漢要想富強,先要讓各階層的人都能分享大漢利益。為了保證各階層的人都能分享大漢利益,朝堂上就需要有代表各階層的勢力。北疆武人只是這些勢力的一個,它無法代表天下各階層人的利益。

北疆武人掌握著軍隊,掌握著大漢最強悍的力量,但軍隊只是一把刀,是北疆武人用來實現和維持自己利益的武器。北疆武人不是大漢的軍隊,它只是大漢朝堂上的一股勢力而已,它只代表著北疆的利益,軍隊的利益。當北疆武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時,這把刀便會露出血腥的嘴臉,肆無忌憚地殺戮。

曾炩是北疆武人的一個代表,是維持北疆武人利益的一個代表。當北疆武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的時候,曾炩如果沒有及時站出來堅決予以維護,北疆其它武人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當年董卓死了,李傕、郭汜等西涼將領都干了什么?

蔡邕、李陳群、崔琰和眾多大臣懇請曾炩不要在此刻率軍出征,正是擔心北疆武人失去控制,擔心軍隊這把刀失去控制。

曾炩出征后,朝堂上的爭斗未必會停止。一旦糧草輜重供應不上,大軍征伐失敗,曾炩也罷,北疆武人也罷,北疆士人也罷,都有可能失去理智。朝廷上的武人和士人,士人和士人將血腥廝殺。繼而董卓之禍將再次重演,社稷將再度面臨崩潰的危險。(每天24小時不睡覺更新!)

所以,在目前這種社稷不穩,興大業極為脆弱的時候,穩定高于一切。

現在需要武人去打天下,需要士人去治理國家,需要武人和士人齊心協力。同時,為了鞏固武人在朝堂上的地位,武人也需要維持士人之間的爭斗,維持各方權勢之間的平衡,從而保證武人的利益。而士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利益能夠最大化,一方面想方設法在士人之間的爭斗贏得勝利,一方面也積極支持武人入朝,竭力拉攏武人,利用武人的力量打擊爭斗的對象。

各方勢力在朝堂上互相利用,互相打擊,互相扶持,互相依存,緊密聯系,密不可分,這就象一條尾相連牢牢捆住獵物的鏈條,任何一環斷裂了,整條鏈條的作用也就失去了。獵物會被釋放出來,已經斷裂的鏈條要么被獵物踐踏為齏粉,要么眼睜睜地望著獵物逃之夭夭,一無所獲。

北疆武人要想進入朝堂,要想控制權柄,需要時間,需要一代人、兩代人的努力。當年高祖皇帝朝的很多將軍們,光武皇帝朝的很多興名臣們就是這樣由武人逐漸轉化為士人,繼而控制和影響朝政的。像關的馬家,晉陽的王家就是例子。馬援的后人,王霸的后人,在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依舊是朝堂上一支不可忽視,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北疆武人當務之急是維系朝堂上諸勢力之間的平衡,維持朝堂的穩定,保住根基不穩的剛剛起步的興大業。

如何才能保證穩定呢?

沉默了一會兒,曾炩突然問道:“仲達,你知道大漢最強大的力量是什么?”

當然是軍隊了。司馬懿不假思索地就想說出來,但話到嘴邊,他忽然意識到這個答案肯定不對,馬上把話又吞了回去。

“無堅不摧的力量,傾覆社稷的力量,威臨四海的力量。”曾炩神情平靜,嘴角帶著一絲笑紋,又補充了一句。

司馬懿微皺眉頭,凝神沉思。

曾炩微微一笑,“當年,太傅袁隗手沒有一兵一卒,但他毫無畏懼,和董卓血腥廝殺,倚仗的是什么?”

司馬懿兩眼望著曾炩,急切等待著答案。

“你還沒有想出來?”曾炩臉露笑容,親熱地拍了拍司馬懿的后背,繼續說道,“當年,秦王贏政憑什么征服六國,一統江山?十五年后,這位偉大的始皇帝為什么丟掉了社稷?其后,高祖皇帝又憑什么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

“法?”司馬懿吃驚地說道,“大元帥是說國策?或者,是律法?”

曾炩不置可否,“十幾年來,大漢的軍隊打了一仗又一仗,是什力量讓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兵律》?”

“或許你覺得不可思議,但你換一個角度,仔細想一想。如果沒有《兵律》,沒有正確的治國策略,如果沒有‘法’這個無形的強大的力量在背后支撐著軍隊,我們能打仗嗎?”

曾炩負手前行,司馬懿跟在后面仔細聆聽,“同樣,大秦統一天下,失去天下,高祖皇帝開創大漢基業,都和當時所采取的國策,律法有重要關系。”

“皇權、相權、兵權都是由‘法’而生,皇權和相權的制衡也是從‘法’而來,興大業也是因‘法’而得以推動和展。”曾炩揮了揮手,“在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法’,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天下蒼生,天下萬物都離不開它。”

曾炩停下腳步,轉身面對若有所悟的司馬懿,鄭重說道:“在黃老之學,它叫‘道’。在本朝儒家學說,它叫‘禮’。”

“隆禮重法。”司馬懿明白了,“大元帥想全力推行法治?”

“希望我能做到。”曾炩憂心忡忡地嘆道,“雖然,難度很大,但我不能不做。”

雖然如今的大漢帝國已經頒行了憲法,還施行了一系列的依托憲法的其它法律。但是如今的大漢,教育非常不達,這讓曾炩推行法治的腳步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但是,教育的事情不是一天或者是一年就能夠見效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曾炩是深知的。但是,現在的局面,卻只有推行法治才能解決。

朝堂上的爭議還沒有擱平,曾炩決定大力推行法治的想法還沒有表露,天子卻是好像覺得此時的朝廷上的混亂不夠一般,下令賜封曾炩為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