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第六章 江陵之戰(一)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第四卷一統河北第六章江陵之戰(一)

第六章江陵之戰(一)

五月初五,江陵。

睛空萬里,朵朵白云如同大海上涌起的層層浪花,點綴在湛藍色的天空上。

江陵城四門緊閉,城樓上的大纛凌空飛舞,似乎要乘風而去。各色戰旗在風中盡情舒展開矯健的身姿,巨大的叫嘯匯成了道道聲浪劇烈地撞擊在城池上空。

城墻上站滿了人,神情肅穆的官吏,驚慌失色的守城士卒,恐懼不安的民夫,所有人都睜大雙眼,目瞪口呆地望著城外。

“嗚嗚……”蒼涼而雄渾的號角聲驀然響起,就象一道金色閃電突然劃空天宇,緊接著天雷霹靂炸響,天地駭然變色。

城樓上的人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驚呼,極度的惶恐霎時籠罩了整座城池。

“嗚嗚……嗚嗚……”號角聲越來越密集,越來越響亮,此起彼伏,轉眼間便淹沒了大地上所有的聲音,帶著無窮的殺氣直沖霄漢。

城外是人的海洋,是戰馬的海洋,是旌旗的海洋,是血腥和恐怖的海洋。

五萬鐵騎和十萬步兵大軍排成密密麻麻的方陣,從城外的平原上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地平線上,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盡頭。

炙熱的太陽好像無法忍受十五萬人的凜冽殺氣,抱著自己的腦袋面無人色地躲進了云層。

戰馬在奔騰,大地在鐵蹄的踐踏下無助地呻吟著,江陵城在大夏鐵軍凌厲的鋒銳下變得弱不禁風,就象一頭被拔出了利齒的猛獸蜷縮在一旁不停地顫抖著,嗚咽著。

劉表站在城樓上,雙手撐著冰冷的城墻,消瘦的身軀隨著城樓輕微地戰栗,眼里的神情非常復雜。有興奮,有驚恐,有悲哀,有無奈,有擔憂,隱隱約約還能看到幾絲惆悵。站在他身邊的各級大吏們經過了最初的震驚后,沒有議論紛紛,他們好象還沒有從極度的驚駭中蘇醒過來,一個個茫然地望著城外鋪天蓋地的大軍。

曾炩下令,兩萬強弩繼續前出至投石車部隊的前面,在距離城墻兩百步的地方,以亂箭進一步壓制江陵城內的遠程火力。

在強弩部隊開始發揮火力后,夏軍攻城部隊開始推著各種大型攻城器械,向江陵城靠近。

行進在部隊最前面的是巨型沖車、飛樓和井欄等強力攻城器械。

四萬大軍,跟在二十臺沖車、四百架井欄、一千二百架飛樓的后面,向著江陵殺去。

血戰隨即開始。

江陵城南面是大江,只有三面可以攻擊。當然,有水師也可以從南面發起進攻。

北面是夏軍的主攻方向。

戰場上,夏軍部署了六百臺重型、中型、輕型投石車,三百臺投石車以及一百門火炮,一萬張強弓,武力驚人。

在震耳欲聾的戰鼓聲里,在十余萬將士、民夫們的吶喊聲中,密密麻麻的矢石沖上了天空,一時間戰場如海嘯一般,驚天動地,氣勢恢宏。

夏軍持續轟擊,矢石如狂風暴雨,猛烈無比。

戰鼓狂擂,低沉而猛烈的鼓聲響徹了十里戰場,震撼了無邊無際的天穹。

戰旗狂舞,五彩繽紛的旌旗掀起了層層駭浪,波瀾壯闊。

巨大的叫喊聲匯成了滾滾驚濤,一陣陣炸響在天地之間,山崩地裂。所有人都在這一刻深切感受到了大夏帝國無堅不摧的力量。

城內劉表軍隱而不發,悄然無聲。

曾炩皺起了眉頭。

張飛、顏良、文丑等人的神情也是非常凝重。

江陵作為劉表經營十余年的一個據點,其城池的防御能力絲毫不亞于襄陽。

夏軍能夠輕松的拿下襄陽城,那完全靠的是運氣,劉表軍被喬裝的夏軍詐開了城門,這才突襲得手。

而如今的江陵,卻是難以復制襄陽城的情況。

江陵城上遠射武器之所及便是城防的邊緣地帶,城內有投石車,這個邊緣地帶至少在兩百步到三百步之間。但城內劉表軍很自信,在距離城墻兩百步的地方才開始挖掘護城壕。兩百步的范圍,也就是城內投石車、床弩可以有效射擊的范圍。

護城壕寬約五十尺(大約為今十二米),深二十尺(約今五米),壕內鋪設長短不一的竹刺、木刺。這種護城壕有五道,北疆軍想在叛軍猛烈射擊下,順利攻到護城河,需要付出很大代價。

五道護城壕之后,就是護城河。護城河寬約十五丈(約今三十五米),是與大江相連的,里面的水全是江水,想將其掘斷,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這是夏軍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護城河距離墻根還有四百五十尺(約今百米)。在護城河之后,還有一道更寬的護城壕。這道護城壕上設有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架在壕沿的橫木上,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這道護城壕之后是甕城和馮垣。甕城是主城門外的半座小城,墻高七十尺(約今十六米)。甕城城門偏設,當城門遭到敵軍攻擊的時候,城樓上的守軍也能射殺攻城敵卒。敵軍一旦攻破甕城,同樣會陷入守軍居高臨下的四面夾擊之中。馮垣是用泥土夯實的矮墻,高約十五尺(約今三米多),守軍伏在矮墻后,射殺翻越護城壕的敵卒。

在馮垣之后,就是拒馬帶。這條拒馬帶寬有十尺到二十尺,主要是阻擋敵軍架設云梯。在守城士卒出入的地方,拒馬和鹿砦都埋得比較淺,以方便守軍移動,并加以顯要標志,讓城墻上的守軍重點防范。

拒馬帶之后就是城墻根了。又高又陡的城墻雖然不利于敵軍攀爬,但也是城上守軍的射擊死角。然而,劉表在這里十余年時間的經營,在城墻上修筑了大量的“馬面”和樓臺,彌補了這一缺陷。

馬面突出城墻外側,與城墻合為一體,守軍可以居高臨下射擊,消滅城下死角里的敵軍。馬面上設有可供士卒休息的戰棚,戰棚四周有木樁圍護。這種防御設施過去只有邊塞要隘和邊郡大城才有,但劉表竟然把它應用到江陵城的防護,這讓大夏諸將大為驚訝。

修筑馬面的工程顯然大了一點,劉表在延墻上按照正常防御辦法,修建了大量臨時樓臺。

樓臺的作用很多。雖然江陵城的城墻頂部很寬,一般在五十尺到七十尺,足夠守軍靈活自如地機動和戰斗,而且延墻兩側的女墻又高又厚,尤其是外側女墻,都開有密集的外寬內窄的射擊孔,城角也還建有堅固的角樓。但這些防守設施在戰時根本不夠用,必須添置臨時樓臺。

在延墻上,劉表軍每隔兩百五十尺(約今六十米)建了一座突出外側城墻五尺(約今一米)的觀察樓。每隔八百尺(約今兩百米)建了一座突出外側城墻十五尺,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時,每隔八百尺還豎起了一面用高尖木樁連成的橫墻,木樁的高度約為十五尺,平時開小門以供穿行,一旦敵軍登上城墻,則封閉橫墻作為路障繼續阻殺敵軍。

另外,每隔一千五百尺(約今三百六十米),劉表軍還建了一座突出“內側女墻”二十尺(約今五米)的木樓,用以攻擊突入城內的敵軍。

這是目前夏軍能看到的防護設施,在城內,也許劉表軍還建有更多的阻擊設施。江陵城攻擊難度之大,讓夏軍上上下下都有一種無力和挫折感。如此的堅城,在夏軍征戰的過程中,遇到的是少之又少。

天子御駕親征,激勵了夏軍的士氣,但當將士們從興奮中冷靜下來,面對前方高大而堅固的城墻時,戰場上血腥和死亡的氣息又把他們殘酷地打回了現實。

夏軍持續轟擊了一個時辰,無數的石塊和箭矢傾瀉在城墻上下。

城墻頂部的樓臺在石塊和箭矢的肆虐下,損失較大,有幾座小木樓直接給石塊轟塌了。甕城也遭到了重創。正面單薄的女墻被石塊砸毀了很多。埋伏在馮垣后面的敵軍更是夏軍重點攻擊的對象,大小石塊和箭矢幾乎把他們淹沒了。

江陵城太高,城墻上又有門樓、馬面、木樓等建筑,劉表軍的制高點讓人望而生畏。制高點被劉表軍控制,夏軍的強攻就會遭到壓制,傷亡必定驚人,為此夏軍在城防邊緣地帶,用木頭和泥土修筑了大量的土臺,土臺上再建堅實的木棚,用以安置弩炮和箭手。

在弩臺和箭臺的中間,便是投石車陣地。

此次夏軍運到城下的投石車、弩車類型繁多,數量也極為龐大。

夏軍的攻擊力很強,但攻擊力強并不代表可以控制制高點。夏軍這番狂轟濫炸本想誘使劉表軍還擊,以便在第一次強攻前盡可能摧毀敵人的制高點,但劉表軍似乎看透了夏軍的目的,一箭不發,讓夏軍徒呼奈何。

曾炩下達了強攻的命令。

曾濂立即命令所有火炮、重型投石車、連弩炮、弓弩炮、弩炮,部分中型投石車調整攻擊角度,待強攻開始后,把炮彈、石彈和箭矢全部射上主城墻和甕城,壓制敵軍的反擊。其余中型石炮、輕型石炮、腳張弩全部對準甕城和馮垣,以強有力的攻擊掩護突擊部隊的推進。

吳雄命令自己的突擊部隊帶著壕橋,列陣于前。

跟進部隊列陣于后。士卒們抬著一塊塊的木板,準備在突擊部堆攻克護城壕后,把木板橫鋪在壕橋上,讓后續部隊繼續前進。

臨車被全部推到前沿,強弓手緊隨其后。

短短時間內,各部準備就緒的旗號紛紛升起。

“擂鼓……”吳雄縱聲狂呼,“攻擊,開始攻擊……”

“咚咚咚……”戰鼓擂響,令旗飛揚,突擊部隊開始進攻。

“殺……”一隊隊的悍卒高舉盾牌,推著壕橋,奮力奔行,吼叫聲直沖云霄。

“咚咚……”突然,江陵城上鼓聲四起,箭矢如雨,傾瀉而下。

“轟……轟……”一塊塊燃燒的石塊沖天而起,一路厲嘯著,狠狠地撲向了夏軍戰陣。

劉表叛軍反擊了。

城墻上的叛軍居高臨下奮力射擊。弩車的陣陣轟鳴聲響徹了天穹,犀利的箭矢和燃燒的石彈鋪天蓋地。

與此同時,隱藏在甕城和馮垣后面的敵軍也展開了射擊。

夏軍的突擊部隊是敵人的主要攻擊目標。奔跑中的士卒在箭雨中接二連三地倒下。石彈紛紛砸進人群,殘肢斷臂四射而起,更有幾塊石彈直接砸中壕橋,把厚實的壕橋攔腰砸斷。

北疆軍的弩臺、箭臺和投石車陣地也是敵人的攻擊目標。由于制高點被敵人控制,箭陣密集,土臺遭到了重擊。箭臺上的箭手被迫全部退到了木棚內。弩臺上的大型床弩雖然還在連續轟擊,但間隔時間明顯變長。投石車陣地因為有巨型木盾掩護,初始情況并不算糟糕。但隨著叛軍一顆石彈擊碎木盾,砸毀了一臺中型石炮,問題隨即變得嚴重起來。只有火炮陣地因為火炮絕對的射程優勢沒有受到威脅。

投石車營上校征詢炮兵部隊指揮將軍曾泫,是否把投石車陣地后移。

曾泫氣得怒聲罵道:“怕什么?他能打中你,你就不能打中他?給我轟……”

“大人,叛軍的投石車在城內,我們無法準確判斷位置。”

“沒辦法就給我想辦法。”曾泫一鞭抽到地上,“先對準城墻上轟,把叛軍的弩車都給我轟爛了,另外,下令火炮部隊進行精確打擊,盡全力消滅城內的投石車,快點……”

“轟隆……”長長的壕橋像一只咆哮的長龍,騰空而起,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重重落到撐沿上。

中午,夏軍順利攻占第一道護城壕,并在對岸豎起了盾陣。

跟進部隊隨后推進,鋪設橫木,以土覆蓋橋面,并迅速做好了攻擊第二道護城壕的準備。

下午的攻擊更加猛烈,雙方好象都要把蓄積已久的仇恨全部爆發出來,更多的士卒倒在了戰場上。

第二道護城壕順利攻克。

一百臺臨車被推到了前方,六千名強弓手登上箭屋,向城上城下猛烈射擊,但制高點被控制在敵軍手上,夏軍無法壓制敵軍,導致大軍攻擊第三道護城壕失敗。

黃昏時分,曾炩下令停止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