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二六五四章 同為外戚

第二六五四章同為外戚第二六五四章同為外戚←→:sjwx

全云旭的官職,兩天后兌現,隨著圣旨傳達,正式左遷刑部右侍郎……有吏部尚書親自過問,很多事水到渠成。

案子告一段落,張氏兄弟一個被軟禁,一個囚禁于死牢中,暫時朱厚照不會出手動他們,這也算皇帝對勛貴的警告。

張太后對此很不滿,趕緊寫了書函,讓人送去宣府,試圖勸說朱厚照回心轉意,放過她那兩個弟弟。

蕭敬拿到書信,緊忙去面圣。

“太后作為朕的母親,也是先皇的皇后,更應知道維護朝堂穩定的重要性,她的弟弟涉及謀反大案,朕沒殺他們已算給足面子,還來求情,真把大明當成她家的?”

朱厚照語氣冷漠,便在于張氏兄弟的案子給他的觸動太大。

蕭敬道:“陛下,張家到底沒做謀逆之事,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

朱厚照怒道:“跟倭人私通,販賣火器,這都不算謀反,那什么才叫謀反?朕當太子那會兒便聽說,張氏一門為非作歹,只因先皇偏袒,才出現張家人作惡而不得到懲罰的局面,反而是檢舉者遭殃,屢屢蒙冤下獄,若非當時朝中正直大臣力挺,怕是檢舉張家的人會死一大堆!”

“這……”

蕭敬沒法反駁,張氏如日中天時,正如朱厚照所言,張鶴齡、張延齡做任何事都毫無忌憚。

一直到正德皇帝登基后,情況才有所改變。

朱厚照道:“朕沒殺他們,就是對先皇和太后最大的尊重……傳信回去,若有人執迷不悟的話,那朕只能殺一儆百!”

“陛下……”

蕭敬這一驚不老小,皇帝不但口頭懲罰張家人,還想具體落實,大開殺戒,這讓蕭敬覺得自己來求朱厚照適得其反。

朱厚照一擺手:“朕的耐心是有限的,現在朝中一片安寧,大明江山一片欣欣向榮,朕不希望有人再提這件事,真鬧心!誰再忤逆朕,下場跟張家人一樣,不信試試!”

在蕭敬看來,正德皇帝錙銖必較,說話辦事太過兒戲,還喜歡小題大做,跟先皇對比,他覺得朱厚照太不成器了。

可惜的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他無法改變。

等蕭敬出來,把皇帝的意思草擬成詔書,卻見小擰子又來了……這次小擰子依然作為皇帝的傳聲筒前來。

“在下不過是來囑咐蕭公公一聲,怕蕭公公領會以及傳達錯陛下的意思。”小擰子客氣地說道。

蕭敬心想:“陛下分明是派他來監視我……這小子很圓滑,倒也沒表現得太過咄咄逼人。”

蕭敬問道:“陛下所言都在這上面,有何問題?”

小擰子湊過頭仔細看過剛剛草擬的詔書,笑著道:“沒有什么問題,只是有些事需先確定,以后不得在陛下面前提及有關張家人包括太后和兩位國舅的事情,不僅是朝官,還有咱們這些奴才,若有為其求情的上奏,直接將上疏者治罪便可。”

“哦?”

蕭敬問道,“萬一牽涉到朝廷大員呢?”

小擰子笑著說道:“蕭公公不會想說首輔梁中堂,或者沈大人?這些人如果上奏,你就跟陛下請示一番,看是否需要治罪,若他們沒上奏,蕭公公就不必擔心了,一視同仁。不過想來沈大人他們不會跟陛下對著干,畢竟之前陛下降罪張氏兄弟時都沒說話,怎會輕易改變主意?”

蕭敬心想:“倒也是這么個道理……張家人罪證確鑿,天怒人怨,朝中有擔當的大臣,肯定不會這個時候為他們說話,避免惹火上身。”

小擰子見蕭敬沒有反駁之意,笑呵呵再道:“京城事務,蕭公公不必太過糾結,有沈大人和梁中堂在,絕對不會出亂子,陛下讓蕭公公多關心一下草原上的局勢,把三邊和宣大地區的戰報整理總結出來,為陛下出兵做準備。”

蕭敬驚訝地問道:“出兵?陛下要去關外?”

小擰子搖頭:“這種事不敢隨便亂說,但要做好這方面的準備,萬一陛下真要出兵,無法做到知己知彼,那不亂了手腳?所有事先準備妥當……若是蕭公公力不能及的話,可招人幫忙,朝中沒人會推搪,畢竟這也是為了讓陛下高興,為了朝堂穩定嘛。”

蕭敬很懊惱。

他剛回朝時,萬眾矚目,很多人都覺得他會大有作為。

但現在連蕭敬自己都沒了信心,感覺到自己做什么都難以讓皇帝滿意,朝中沈溪的影響力太大,又沒有劉健、李東陽這樣的元老大臣為他撐腰,感覺獨木難支。

作為四朝元老,蕭敬人脈深厚,為了保證皇帝不在西北亂來,尤其是不至于親自領兵征伐草原,蕭敬希望能做出一些事,把朱厚照帶回京師。

蕭敬首先想到的是朝中另一位元老,也是在他看來可以跟沈溪正面抗衡的關鍵人物——英國公張懋。

等蕭敬的私人信函傳到京師,到了張懋手上,張懋看完后除了苦笑,什么都做不了。

“蕭公公到底是何意?”

夏儒也在,等他將遞過來的書信看完后,不由好奇地望著張懋。

張懋道:“這說明,蕭公公對如今的朝局,無計可施,希望有人出手相幫。”

“這不是拉人下水嗎?”夏儒搖頭苦笑。

雖然夏儒對朝中局勢不是很了解,卻清楚現在張懋秉承的立場,那就是絕對不參與到朝廷紛爭中,更不會跟沈溪正面對抗。

張懋稍顯無奈:“沈之厚在外戚案上非常隱忍,基本沒出手,反倒是張永、錢寧和大理寺少卿……現在已被陛下拔擢為刑部侍郎的全宗獻,非常活躍,之厚在這件事上做得無可挑剔。”

夏儒問道:“當真如此?”

“不然呢?”

張懋道,“老朽也知道,沈家崛起,對夏家來說不是好事,不過有些事你必須要忍,陛下現在是何模樣,你也看到了。”

夏儒雖然沒說什么,但興致不高,半晌后才閉上眼道:“夏家從來沒貪戀權位,更不在乎皇親國戚的尊榮,小女入宮多年,卻跟陛下形同陌路,是何模樣早就落在有心人眼里。但在下心里就是……不甘心哪!”

張懋道:“你怕之厚趕盡殺絕?”

“那倒不會。”

夏儒道,“以前確實擔心過,不過后來發現這個年輕人做事有城府,也很講原則,從來沒為難過夏家,兩家之間幾乎沒有交集,但誰知道以后會如何呢?”

張懋把茶杯往旁邊一放,關切地道:“那你還是擔心……不過說來也是,陛下胡鬧成性,那件事傳得沸沸揚揚,讓人頭疼……”

夏儒清楚張懋說的是之前朱厚照執意要將夏皇后廢黜之事,搖頭苦笑:“事情并非沈家主導,沈之厚倒是勸諫陛下,甚至一度還鬧得很僵……但誰知是否是西宮那位主導?”

張懋聞言不由笑道:“其實我還聽說一件事……到現在陛下跟沈家小女都未合巹。”

“嗯?”

夏儒望著張懋,顯然他也有耳聞,當即試探地問道,“你覺得可能性很大嗎?”

張懋笑著捋胡子:“旁的事可能是傳言,但這件事沒跑了……沈家小女對陛下有抵觸情緒,聽說之厚曾跟陛下說過,若婚后相處不睦他會帶沈家小女出宮……很多事不過是陛下胡鬧,無論是沈家小女,還是之厚,都不會讓陛下亂來。”

“唉!”

夏儒顯然很不滿眼前的狀態。

他早就知道自家女兒跟朱厚照沒圓房,現在又可以確定沈家小女也是如此狀態,更覺擔心。

二女雖為皇后,但在宮中的地位差異極大,夏皇后根本見不到皇帝的人,而沈亦兒則是天天被朱厚照糾纏。

張懋道:“最近你還是試著跟之厚多走動些……回頭老朽去找之厚喝茶時,你一同前去,熟絡后可觀察他的態度……之厚待人還算誠懇,這些年在朝中也無劣跡,他年紀輕輕沒有政治派系,其實是好事。”

就在朝野議論外戚案時,沈溪根本就沒有心思理會,他要關注的事情太多。

三月二十五,沈溪跟兵部尚書王瓊、兵部左侍郎王守仁,還有都察院左都御史陸完一起開閉門會。

王守仁匯報完江南的籌備工作后開始訴苦,大概意思是兵部已無法持續跟進,需要派要員坐鎮指揮。

“南京兵部遲遲不報相關備戰情況,南直隸和浙江的軍需物資又未按計劃調撥,再拖延下去,怕是備戰無法開展……”

王守仁匯報時,目光不時往沈溪身上瞄,因為他知道其實有關朝廷出兵佛郎機國及其海外領地,只有沈溪在行,身在南京的唐寅不過是個傀儡。

最好是讓沈溪前往江南備戰,但現在沈溪貴為監國,很可能這幾年都不會去南方,沈溪只會作為負責人,坐鎮京城遙控指揮。

等王守仁坐下來后,王瓊用嚴肅的目光望著沈溪:“此番備戰,所需糧草太過巨大,且江南船只數量嚴重不足……陛下所定,要有百條大船出海,但現在江南上報,大船數量不過十幾艘,且有幾艘需要修理,想要湊齊百條大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一條船就需要二三十萬兩銀子……”

船只是沈溪設計的,朝廷之前十幾條船上因拖欠和賴賬,不過才調撥幾十萬兩銀子,現在朱厚照為了體現出兵佛郎機國及其海外領地的決心,要一次造一百條大船,在兵部和工部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他們不知沈溪已在遼東、山東和呂宋等地建造船只,大明的遠洋船只數量遠不止這十幾條。

陸完盤算一下道:“就算十萬兩造一艘,一百條船也需要一千萬兩銀子……數額太多龐大,戶部絕對不會撥付款項!”

王瓊點頭:“正是如此,今年調撥江南備戰的預算,不過五十萬兩銀子上下,就算是加上地方上自行籌措的部分,數字也不會超過八十萬兩。”

陸完看著沈溪:“那是否要跟陛下言明,造齊全大船不太可能,是否應減少大船的數量,以普通官船代替?”

王守仁道:“普通內河船只,到了海上穩定性欠佳,士兵很容易暈船,且遇到大風大浪很容易傾覆,遠洋征戰非得大船不可。”

“十幾條船,是少了一點,造個二三十條倒還是有可能。”

陸完知道現在自己已不再管理軍隊,感慨地說了一句,其實是想告訴他人,他不想管,只提建議。

沈溪問道:“兵部可有將這實際難題跟陛下言明?”

王瓊道:“其實具體情況,當日面圣時已跟陛下說得很清楚,必須得增加預算,但現在戶部賬面相對緊張,跟佛郎機人的買賣未形成常態化,通過外貿賺取銀子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戶部只能量入而出。”

在這件事上,王瓊不想正面作答,便在于在朱厚照于朝堂提出跟佛郎機人開戰,沈溪已說明這一戰費時費力,且出力不討好。

現在兵部根本無法自行做主,名義上王瓊是兵部尚書,但涉及軍事,皇帝根本不會聽他的,做重大決定時,朱厚照寧愿相信沈溪,這一點從讓沈溪主持備戰便能瞧出端倪。

沈溪神色平靜:“該提還是要提。”隨后做出補充,“之前我們沒有跟佛郎機人做買賣時,國庫收入也能維持大明正常運轉,并不是說非得需要外來進項才能進行備戰。”

“陛下決定派出艦隊攻打佛郎機國及其海外領地,對于面對的困難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兵部有什么事不跟陛下直說,反而會讓陛下以為一切順利,還不如據實以陳,反而會讓陛下打消不切實際的念頭。”

王瓊嘆了口氣,有些話不需要說,但就是這聲嘆息已很說明問題,他很想讓沈溪跟朱厚照進言,哪怕沈溪不是他的直屬上司,卻也是地位更加顯赫的監國,在他看來這本來就是沈溪的分內之事。

沈溪再道:“工部今年預算傾向于西北,便在于陛下準備對正在逐步恢復元氣的草原部族用兵,壓制其發展,這也是陛下為來年出兵佛郎機國及其海外屬地做準備,這步棋沒錯。”

王瓊驚訝地問道:“之厚,你覺得大明應該在西北做文章?”

王瓊是三邊總督出身,但他不支持在西北花費巨資修造城塞,在他看來要大力在西北推廣屯田,恢復民生才是最重要的。

沈溪反問:“德華兄認為不妥?”

被沈溪如此問,王瓊也沒有隱瞞,直言不諱:“西北過去幾年經歷的戰亂太多,人口銳減,這兩年正是休養生息時,陛下突然在西北修造城塞,必會令勞力無法安心從事生產,同時占用朝廷款項,以目前草原部族的威脅力度來說,完全沒那必要。”

王守仁順著王瓊的意思道:“達延部沒落,如今草原各部族勢均力敵,正好利用他們的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

面對兩個“西北通”,沈溪笑而不語,在這個問題上,他的話語權明顯不如王瓊和王守仁。

陸完則皺眉:“草原已是一片狼藉,若不趁機將草原各部族壓制,萬一明年朝中派兵出海時,草原這邊鬧事,不是要出亂子?”

陸完的話不是對王守仁和王瓊說的,更像是征求沈溪的意見,他很清楚現在朝廷由誰做主,哪怕朱厚照再自大,在用兵上也得聽沈溪的。

沈溪道:“這是陛下的決定,有其深謀遠慮之處……其實不必太過深究,加強西北邊防,屬于磨刀不誤砍柴工。”

沈溪這番話,算是給朱厚照駐守西北,以及在西北修筑邊防工事的一種合理解釋。

雖然沈溪所說合情合理,卻讓王瓊和王守仁覺得,這一切是沈溪在幕后主導,他們之前一直理解不了為何朱厚照有京城這安逸地方不呆,非要跑到宣府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