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本德想過去拜訪這個天才——以子侄之禮。
等他準備動身的時候,才得知這個神人已經不在荊州城了。當他辛辛苦苦打聽到這人去了鎮南縣,又打算起身前往擺放的時候,完全沒有了這個人的任何消息。
“工匠”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屬于是下九門。即便在朝中任事,同樣被人瞧不起。哪怕是見到同品級的官員,他也是低著個頭。謹言慎行。
所以說起來是朝官,但他這種技術官員和官僚體系完全不搭邊,他也沒興趣去打探各種花邊新聞。加上秦曉鸞被賜“武”姓進宮成為才人也是一個不公開的事,知道的人并不多,所以閻本德完全不知道現在這個武才人,就是他心心念念的秦家班班主秦曉鸞。
他也琢磨了一番,為什么皇后會告訴他這些。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給他自己吃個定心丸。
但是這話吧,圣上肯定不方便出面來說,所以委托皇后告訴自己。
至于皇后囑咐的這事絕對不能外傳,對于閻本德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他只想建造出一個能萬古流芳的建筑,其他的事情都不關自己的事。
既然總設計師是秦曉鸞,那么這事成功的幾率就翻著倍的往上長,也難怪圣上敢下這么一個死命令呢。
在這件事上,閻本德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輔助——盡管圣上欽點自己是第一負責人。
秦曉鸞笑了一笑,在紙上劃了一個圓圈:“我的想法是從這里開始。”
閻本德又傻了。
凡是皇家要建的,都可以說是國家工程。
按照正常的做法,就是先圈下一塊地,外人禁入。然后就是從外往里逐步建設。
這個一方面是因為建設的方便,另外一方面也是出于保密的考慮。
而現在秦曉鸞所劃出的地方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根本就無法裝下模型中的建筑群。
看著閻本德疑惑的目光,秦曉鸞笑著解釋:“對,就是建這個,模型中的別野小區群,一個。”
閻本德差點摔倒。
這這這,別的什么都不說了,圣上要求的是建設出一個新城,你就修這么一個小小的項目,報都沒法往上報啊!
其實這一點,秦曉鸞已經反復的思考過了。
盡管這事從表面上看似乎就是玩耍一般,像李世明這種頭腦冷靜的帝王,絕不可能一時心血來潮搞什么事。
她也翻來覆去的想過李世明做這個決定的真正原因,但想來想去還是不得要領。
既然想不出這個原因,那就想一想相關的關鍵點。比如,李世明是怎么確定的做這件事,或者說,是哪一個點打動了他。
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很難,就是別野群。
雖然開始的圍樓和騎樓,也引起了李世明的極大興趣,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讓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就是別野群。或者說,在這個建筑群中,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就是別野群。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其他的建筑也很重要,但是沒有別野群,就不能達到他的真正目的。
不管李世明是出于何種目的,總之有一點是絕對的:別野群是必備選項,其他的是加分選項。
想通這些之后,就先把焦點鎖定在別野群,絕對不會錯。
只要核心方向沒錯,提交上去之后得到是修改意見。但假如方向錯了,得到的就是全盤否定。
在沒有確定好方向之前,做的事情越多,對自己越不利。因為東西多了,被從根本上否決的話,那就很難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秦曉鸞也看出了閻本德的困惑,于是笑著說道:“不知閻大人有何見解?”
見解?我見你XXXX的解?閻本德心里暗罵不止。
對這事,自己完全就是啥都不知道。現在來問我見解,不就是在逗我玩嗎?
“要不這樣,”秦曉鸞說道:“咱們也都再想一下,三天之后再碰頭商量這個事?”
閻本德嘆了一口氣:“時間緊啊,我得抓緊每一天。娘娘您知道的,在前期設計組織這一塊,時間是很容易的不知不覺一天天的過去的。要不這樣吧,我今晚回去按照您這個思路先畫出個圖紙交上去,看上面怎么說吧。”
秦曉鸞笑容不變:“如此便麻煩閻大人了。”
第二天,閻本德就又找到了秦曉鸞:“娘娘,上面很快答復了。說咱們這個提議不錯,但是就是太單薄了,不能達到圣上的要求。”
秦曉鸞依舊是笑著解答了起來。
雖說別野群看上去很難辦,但其實咱們要解決的只有一個技術問題,那就是怎樣修建出三層樓高的民居。
在這方面,秦家班已經有了成熟的案例。
只要有一棟建設起來沒問題,就可以無限復制。
而其他的部分,看起來貌似只是單獨建筑體,但其工藝和各項難度都需要一項一項的解決。
比如說這個圍樓,需要建成圓環形,這其間有很多需要去解決的技術難題。應該是建設成為一個包括住宿、開店等等在內的一個綜合商業體,除了需要考慮建筑自身外,還要考慮到周邊的防火、水源等配套措施,不然即使建起來了,也是一個死區域。
再比如這個騎樓,必須建設成為一個步行商業區,那么除了自身結構之外,還要考慮周邊的道路交通等等問題。
類似這些新型建筑,沒多出一處,建設難度都不會小于建一個別野區。
除此之外,還有整體的規劃問題。大到城內的通信系統,應急系統,小道生活垃圾、廢水糞便的排污,都需要反復論證。
如果真要造這么一座新城,光是在設計上花的時間和精力,都至少需要三個月到半年。這么一來,咱們肯定無法在圣上要求的時間內完工。
所以,您應該再去申報一下,咱們采取逐步建設的方案。
這些話說的非常專業,也確實是當前面臨的一些無法克服的困難。閻本德想了半天,最后還是同意了秦曉鸞的觀點,第二天再去上報。
也就是在第二天的傍晚,曾慶福再次來到了駙馬府。
這次,他帶來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