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戶籍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戶籍司最早就是由先遣隊和本地各個族群中抽出的人組成,定額三百人。但因為人口普查要的急,所以又組織了多達五百人的“臨時工”。
為了公平起見,每個族群的人都有,這次來挑事的大族群里就有將近一百人在戶籍司里做事。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在自己見識的基礎之上形成的。
同一件事情,看待它的高度和角度不同,會出現很大差異。
在此之前,他們都是站在“本族”這個立場和角度來看待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對其他族群的情況并不太了解,更不要說關心了。
其他族群在人們腦海中,只有“敵人”或者“潛在的敵人”這兩種。
既然是“敵人”,那就是壞的。既然是“壞的”,那即便過得再慘也不須同情。
在這次主持分紅的過程中,參加戶籍司工作的人發現了一些原來沒有看到的世界。
多年的戰亂紛爭,讓這塊原本就不富饒的土地變得更加貧困。不管是哪個種族,日子過得都不太好。
真正深入實地后,看到原本以為是“敵人”的其它族群的人,日子過得比自己還凄慘。而且本來就都是些普通百姓的人,再壞能壞到哪去呢?大家不都是想有口飽飯吃嗎?
作為親手把金子分下去的人,他們受到來自“敵人”真誠的尊重和感激,這種心理的變化非常微妙。
他們不由得在心里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非要打來打去呢?
這幾天,這些小族紛紛加入“大王”直管的事情發生后,在戶籍司的那些大族的人都在設想一件事:假如咱們族也能屬于大王直管會是怎么樣呢?
當然,這些想法都只能放在心里。
在此之前,吐火羅都是由一個個部落組成。他們這些大族屬于優勢者,在和小族的各種交往中都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大王所實施的,是所有人一視同仁。他們不知道,如果這么做的話,算不算背叛自己的族群。
這種心理上的矛盾,讓這些人不知道該從何選擇。
現在,王庭衛隊擊敗本族軍隊后,這個矛盾就不存在了。
按照吐火羅過往的情況來看,部族軍隊被擊敗后,接下來族人要面臨的就是被屠殺,主要定居點被占領,一部分人逃入深山繼續抵抗。
為了族人,他們必須做點什么!
幾個戶籍人員跪在張寵面前:“王啊,看在我們為王庭也做了些事的小小功勞上,請您允許我們說幾句話。我們可以讓族人退回發下去的金子,另外再籌集一些錢糧交到王庭。如果還不行,我們自己遷出定居點,把地方讓出來。只求您能不要殺死他們,求求您了!”
說完之后不斷用力磕頭。
張寵瞪大眼睛說道:“我什么時候說過要殺誰了?”
這話一出,別說跪在地下的這幾個戶籍人員,就連被俘虜的大部族人也都愣住了。
黛拉適時說道:“大王早就說過了,他是吐火羅之王,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不管對哪個種族哪個人,都像是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就算孩子不聽話,怎么能殺死他們呢?”
叛亂族群的人紛紛哭了起來:“大王仁慈!”
張寵接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到了,是你們的族長要來打我。當然,這也不怪你們,你們只是被這個族長蒙蔽了。現在既然他已經死了,這事也就完了。我既不會殺你們,也不會把你們從原來的地方趕走,你們回去另外選一個族長,帶著你們好好的過日子吧。”
叛亂族群的人感動得哭得稀里嘩啦的。
俘虜中一個將領模樣的人站起身大聲叫道:“還選什么族長?我們就跟著大王!”
這話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鳴,再怎么選出來的族長,能有收到上天疼愛的大王英明仁慈嗎?
人們紛紛躁動起來,最后張寵“勉為其難”地答應了將他們收入王庭直管中。
這件事在吐火羅引起了軒然大波。
另外四個勢力大的族長緊急聚在了一起,經過一番探討和認真的分析,終于明白了張寵的“陰謀詭計”。
照此下去,別說以后大族的優勢地位不保,自己這幾個人的族長之位也都不保。
絕對不能繼續這么發展下去了。
幾個族長商議了一番,決定聯合起來推翻剛剛成立不久的王庭。哪怕回到最初的狀態也好啊,更何況打贏后還能瓜分現在王庭的地盤。
至于理由嘛,也有一個非常絕佳的借口:怎能讓一個外族人來做吐火羅之王呢?
四個部落聯合之后,又采用威逼利誘等方法糾集了一些小部落,成立了“吐火羅聯軍”,準備進攻王庭區。
得知這個情況后,張寵第一句話是:“發布檄文,干踏釀的!”
一眾手下面面相覷。
先遣隊這些人,都是當兵打仗的糙漢子,哪會寫什么檄文啊?而吐火羅本地的這些人,就壓根兒不知道什么叫“檄文”。
但大王既然開了口,也不能不干啊。
于是,兩幫人湊在一起,最后拼湊出一份不倫不類的檄文。
這篇名為《討壞人檄》的檄文是以張寵的口氣寫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我是受到上天寵愛的孩子啊,本來就可以過得很好;
本來可以過得很好啊,沒想當什么狗屁大王;
我是受到上天寵愛的孩子啊,天神把女兒嫁給了我;
天神把女兒嫁給我啊,我可以和她過得很好;
是你們這些受苦難的孩子啊,求著我們夫婦來拯救;
我們為了拯救你們啊,拿出了火公主的聘禮;
沒想到你們這些苦孩子中啊,竟然有人背叛了誓言;
這些背叛的壞人們啊,拿起刀槍要來殺死我;
我是受到上天寵愛的孩子啊,你們根本打不過我的;
打不過我還要來打啊,那就是自己沒事找死;
我是受到上天寵愛的孩子啊,知道大多數都是好人;
吐火羅所有的好人啊,跟著我一起打敗壞人。
且別說,這篇檄文雖然令大儀朝文人們吐舌,但有一個好處:特別適合編成歌來唱。
多年之后,后人是這么評價《討壞人檄》的:情真意切,有理有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四句一調,反復吟詠;豪氣干云,令人奮進。實乃古往今來戰斗檄文之佼佼者!
《討壞人檄》剛一面世,就被人按照本地曲調編成了歌。
王庭直管領域的人們,紛紛不斷重復地高唱著這首歌,振臂走在路上。
一夜之間,這首歌曲就火遍了全吐火羅,連“吐火羅聯軍”地盤的人們都會唱了。
《討壞人檄》的殺傷力絕不亞于百萬大軍。
王庭直屬范圍內群情激昂,誓要維護“受到上天寵愛的孩子”和“天神的女兒”,還有自己未來的美好生活。
而“吐火羅聯軍”的士兵心里都想著,跟著“背叛誓言”的族長造反,自己不就是歌曲里面唱的那種壞人嗎?
雖然“吐火羅聯軍”的人數加起來,是王庭部隊的五倍以上,但雙方士氣截然相反。
哪怕是鍋蓋一樣大的豆腐,也會被一把鋒利的薄刀切開。
只用了三天時間,大型戰爭就結束了。
戰斗的結果是除了幾個族長帶著少量的部隊逃入深山,“吐火羅聯軍”全部被殲或者投降。
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市區的模式進行改制。
律法什么的不用說了,直接照搬現成的就行,唯一的難點就是在于戶籍的區分。
黛拉又出了一個主意,總體上根據加入王庭直屬的時間來劃分。即:吐火羅聯軍大型反叛前主動加入王庭的,全部轉為良民;在這條線之后的,全部轉為賤民。
這么一來,良民和賤民的比例就和五星市差不多了,社會結構也就穩定了下來。
當然,“立功升籍”自然也是照著五星市模式進行。
人類最穩固的社會結構,永遠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結構越公平,社會越穩定。
五星市這種先進的社會體系,讓吐火羅迅速穩定下來。
逃入深山的那些頑固分子,很快就被“立功升籍”的剿匪部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給揪出來,通通消滅。
吐火羅迎來了真正的和平,而這個時候后面的聘禮和賀禮也都到達了,窮苦的人們一方面“均田地財產”,另一方面接收到“國家救濟”,一片歡騰。
吐火羅之王的聲譽也到達了頂峰。
張寵覺得差不多到了做最后一件事情的時候了。
這件正事就是并入五星市。
原本有些吐火羅官員還心存疑慮,但都被張寵的一番話給說得啞口無言了。
我們的任務是什么?是讓吐火羅人過上好日子。
怎么才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兩個字:有錢。
錢從哪里來?從根本上來說要靠自己發展。
可是就咱們這個底子,能發展起來嗎?不能。所以在初期必須得到資金。
這些資金從哪里來?只能從五星市來。
而且不光是資金,還有技術,還有管理,還有人才等等……只要加入五星市,這一切都解決了。
反之,如果不這么做的話,咱們的百姓還要吃很多苦。
我這么做,都是為了百姓啊。不然你們想想,我好好一個王不當,自己降級去當個區長,我有病嗎?
義正辭嚴地講完這些之后,又把阿克朗拿出來舉例。
眾人不由得心想:咱們的王都這么大公無私,咱們這些人還有什么好說的呢?何況,這也是為了大家好啊。如果咱們能過上像是王描述的五星市那樣的好日子,是個王庭還是個區很重要嗎?
于是乎,第二天全吐火羅各地就豎起了“五星市吐火羅區”的招牌。
就在張寵高歌猛進的同時,東線的黃虎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局面。
經過艱難跋涉,他們穿越阿克賽欽,從喀喇昆侖山口進入達拉克,并一路西行到達達拉克王庭列城。
拉達克位于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屬于是高原峽谷。
這里還是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太陽的熱量非常強烈。因地處高山深谷,北方為喀喇昆侖山脈所阻擋,南邊以喜馬拉雅山為屏障,所以北方的濕氣和雨水無法吹過來,而南方每年定期吹向印度大陸的季風也無法進入,以致氣候相當干燥。
達拉克的王庭所在是列城。
因整個達拉克地區都是地廣人稀,就算是列城人口也不是很多。
到達列城后,迦葉大師一行便去拜會達拉克王。
達拉克王提出,除了迦葉大師外,其他人都不得進入王庭。
黃虎原本不同意,但被迦葉大師阻止了。
迦葉大師的理由是:雖然這一路過來遇到的人口不多,但基本上都是禮佛的。
既然是禮佛的地方,就不會為難他這個出家人。
達拉克王提出只見自己,多半是因為他本人也是信佛的,不愿和你們這些世俗之人接觸,也完全可以理解。
總之不管怎么說,自己這次進王宮肯定沒有什么危險。
迦葉大師的這個判斷是對的,事情一開始還真是他說的這么回事。
但是世上的事情總是變化發展的。真要說怪,也還是得怪迦葉大師那張嘴。
最初迦葉大師還只是和達拉克王談論佛理,種種jing妙的見解令達拉克王欽佩不已。
如果話題到此就結束的話,也就不會出什么事了。
壞就壞在迦葉大師自己主動開始講起五星市的各種情況來。
其實迦葉大師這么說,也還真是個好心。
他認為這個和自己言談甚歡的達拉克王是個為民著想的好國王。既然如此,何不把五星市一些好的治理經驗告訴他。如果能對他起到借鑒的作用,不就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嗎?
問題是,話匣子一打開之后就停不住了。
這也不能怪迦葉大師,因為五星市值得借鑒的理政經驗實在是太多了。
達拉克王也是聽得津津有味,眼中露出無限向往之意,不時還問一些很具體的情況。
如果話題到此結束的話,也不一定出什么事。
問題就出在迦葉大師越說越起勁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