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歸

第三章 慟哭

衛宜寧給母親守孝滿百日,展眼到了下葬的日子。

智勇公府自始至終沒人主動來過問,她也不開口向任何人求助。

衛宗釗是朝廷的罪人,王氏與他夫妻一體,兩個人都不可能安葬在祖墳,這一點是明擺著的。

素心庵的南面是望春山,山勢平緩,景色宜人,當初衛宗釗每逢天氣晴好的時候都會帶妻女來這里游玩。

衛宜寧看中了向陽的一處坡地,打算把父母的骨灰葬在那里。

她用了半天的時間挖了一個四尺見方的墓坑,盡管天氣晴暖,但新挖的泥土依舊潮濕冰涼。

衛宜寧蜷縮著躺進墓坑里,她要給爹娘暖一暖墓坑。

鐘漫郎懶洋洋地躺在一棵粗大的皂莢樹枝杈上,皂莢樹很高,又生長在山坡上,能俯瞰方圓五六里的范圍。

所以他一路看著衛宜寧從素心庵出來,又見她挖墓坑暖墓,額頭輕輕抵著那兩只一大一小的骨灰壇,像是幼獸對至親最后的依戀。

也許,她就是張太夫人口中的“泥鰍”?

衛宜寧哀戚地抱著父母的骨灰,往事潮水一般在她腦海中襲來卷去,最后全都化成了眼淚。

直到太陽已經升得很高,她才依依不舍的爬出墓坑,輕輕安放好骨灰壇,慢慢的填土。

之后又在父母的墳邊分別種上一棵柳樹和一株臘梅。

被流放的這八年,衛宜寧一家一直生活在老凌河。那是出了名的苦寒之地,每年一進八月就開始下雪,整個冬天積雪可達三尺厚。

因為天氣寒冷,老凌河連柳樹都不生長,只有耐寒的松柏和樺樹高可參天。景色不可謂不瑰麗,但又怎么能夠抵償對故鄉風物的思念?

她從未聽到父親因為流放而口出怨言,只是在短暫的春夏常常慨嘆不能看到楊柳依依的景色。

母親王氏更是任勞任怨,卻也在偶爾的閑暇中,說起當年在京城落雪時節親手折一株檀心臘梅供在瓜棱瓶中。

衛宜寧知道母親最愛的花就是臘梅,父親衛宗釗總是不脫書生習氣,偏愛如碧絳的柳絲。

偶爾空閑的時候,衛宗釗會在院子里專供衛宜寧姐弟習字的大青石上畫上幾筆寫意畫,多是柳絲依依,牽挽留不住,總歸赴天涯。

如今就讓柳樹和臘梅長伴在父母左右吧!

鐘漫郎從沒見一個人哭得如此傷心,盡管衛宜寧哭得無聲無息。

鐘漫郎也曾經痛哭過,當年他把仇人的頭顱提到病重的母親床前,看著母親咽下最后一口氣。

那時的他也曾仰天痛哭,哭得地動山搖,風云變色。

可他覺得即便是當年自己那一番痛哭也比不上如今那個小姑娘悲慟,她淚如涌泉,全身顫抖,卻硬是死死咬住嘴唇不發出一點聲音。

究竟是多大的心傷才能醞釀出如此不絕的眼淚?

又是要多強的毅力才能壓抑住呼天搶地的悲鳴?

這樣的一個人會是只能活在污泥里的泥鰍嗎?

直到太陽偏西,衛宜寧才收了眼淚,她告訴自己不能再哭下去了,今日以后,她不能再流一滴眼淚。

衛宜寧摘下鬢邊的白花,把它輕輕插在父母的墳頭。又鄭重的磕了三個頭,才緩緩起身,走到不遠處的溪水邊洗了臉。

等她回到素心庵的時候,幾個姑子正在那里嘁嘁喳喳的議論什么。

最近幾天,一向平靜的素心庵有些人心不定。

原因就是放生池中的泥鰍忽然銳減大半,只剩下一些不足筷子粗細的。

眾人不免疑神疑鬼,難免有人會發布些怪力亂神之說。

但衛宜寧卻覺得一定是人為,因為這放生池不與河溪相通,池子里的泥鰍如何會憑空不見呢?

只不過一來庵中沒有其他東西失竊,二來這放生池中的泥鰍一般人也不可能來偷,所以尼姑們想不到會是遭了賊。

衛宜寧當然不會過問這件事,只是自己在心里琢磨:這個賊膽敢偷放生池里的泥鰍,可見是個膽大不信邪的,又沒有順走庵中的其他東西,可見并不是喪盡天良的惡人。另外他偷泥鰍神不知鬼不覺,并沒有驚動庵中的任何人,可見不是個莽夫。

膽大心細尚有良知的人卻做了賊,那么他偷泥鰍究竟是單純為了果腹,還是只為了好玩?

想到這里,衛宜寧的嘴角忍不住彎了彎,她已經很久沒笑了。

回到自己住的房間,衛宜寧剛喝了一口涼茶,在張氏身邊侍奉的明心就走了進來。

“五姑娘,府里派了車子來接你,你先換了衣裳吧,隨后有人進來拿行李。”明心的聲音和她的人一樣干巴巴的。

不過在對著張氏的時候,她會努力讓干巴巴的聲音柔和一些,但對著衛宜寧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她所說的換衣裳,是讓衛宜寧脫下身上的孝服。

衛宜寧脫掉了外面的孝服,她的行李也只兩只舊箱子,沒什么好收拾的。

那兩只舊箱子還是當年他們一家從京城帶去老凌河的,本來一共四只。

因為到了那里之后,當地赫赫人老族長拉古老爹對衛宜寧一家很是照顧,等他的孫女英英出嫁的時候,王氏便做主把相對好些的兩只箱子送給了英英。

因為赫赫人以打獵放牧為生,并不擅長木工手藝,他們最多是剝樺樹皮做成口袋盛放東西。

所以那兩只木箱對于他們來說是難得的好東西。

來抬行李的是智勇公府的兩個三等仆婦,外加一個車夫,見了衛宜寧倒還算規矩的請安。

不管怎樣,衛宜寧還是要向張氏辭行的,盡管張氏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修行之人不問俗事。

可若是衛宜寧不按照禮數來,少不得受人恥笑數落。

“在庵中的這些日子,一向有勞太夫人照應,如今宜寧進府去,自會念著太夫人的恩情。”衛宜寧低眉順目的道謝。

“不必謝我,更不必念著我,”張氏一副毫無掛礙的樣子說道:“各人自有各人的緣法,一切無須強求。”

“太夫人說的是,”衛宜寧依舊乖順的說道:“謹祝太夫人清修有為,早日大成。”